人物|吴良镛先生与保定的不解之缘
吴良镛。 苏少华供图
【阅读提示】
2023年5月7日,吴良镛先生即将迎来101岁生日。
吴良镛,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创建一门学说,致力一生实践,成为一代宗师,为中国与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位蜚声国内外的建筑学家,竟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始终对保定建设情有独钟、关爱有加。
1958年,吴良镛素描的保定大慈阁。 苏少华供图
主持编制保定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
在保定,位于竞秀区建华大街的保定火车站是个地标式的建筑。
站在高处俯瞰,火车站东西双站房分居京广铁路两侧,通过横跨铁路线的登车走廊连为一体,构成了保定火车站“京畿之门”的造型,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寓意,引起了众多旅客的无限遐想。
在今天的中国,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火车站双站房的设计可能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但保定火车站双站房的提出却很早,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
它的提出者,就是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的吴良镛先生。
1958年,吴良镛先生第一次来到保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是如此。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按照建筑系统提出“快速设计”“快速施工”的要求,当时清华大学建筑系参加了河北省保定、邯郸、张家口、承德等城市的规划竞赛。由于做规划的同时,仍要主持学校的日常系务工作,考虑到河北省确定的几个做规划的试点城市中,保定离北京最近,吴良镛先生便带领一组学生选择了保定。
此行开启了这位建筑大师与保定60多年的不解情缘。
吴良镛先生第一次来到保定时,保定刚刚被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城市之一,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西郊八大厂”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正是在此前后密集地在保定选址建设。
在1958年之前,保定也做过一些规划,但鉴于当时的形势和状况,这些规划多是短暂的、初步的,保定的规划范围也主要在京广铁路以东区域。大规模工业建设序幕的拉开,使保定重新规划城市发展迫在眉睫。党中央和省政府聚集多方面的力量为保定制定城市规划。
在国家八部委会同数十名中外专家所做《保定新区规划》许多方案的基础上,历经多次调研和修改,1958年底,36岁的吴良镛先生亲手编制的《保定城乡规划》和《保定市城市规划总图》正式出炉。
按照当时河北省会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吴良镛先生在规划里为保定确定了80万人、10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此外,规划提出了脱开古城、跨过京广铁路向西发展的思路,制定了铁路以西的“新区”发展规划,确定工业区和新市中心区位置,布置绿化隔离带,拟定新区道路网等。
这份规划不仅立足于保定当时的现状,也为保定城市的未来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光匆匆,现在回过头来看,保定市很多方面仍在沿着吴良镛先生的规划向前发展。
在1958年的规划中,吴良镛先生提出了保定火车站“东通裕华路,西通路西区(竞秀区前身)”的“双站房”构想,但对于当时人口不足30万的保定,这个想法曾被笑为“白日做梦”。
2013年,保定火车站西站房建成启用,2016年,东站房开始改建,吴良镛先生多年前的“双站房”梦想终成为现实。
2017年10月30日,95岁的吴良镛先生率清华大学团队再次来到保定。看到屹立在旧城和新区之间、气势恢宏的保定火车站,他边笑着点头,边连声称赞来之不易。
吴良镛先生为保定编制的城市规划,不仅是保定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也是他本人编制的第一个城市规划。
吴良镛先生曾形象地将1958年他来保定做规划的事称之为“像女同志生孩子”:“对我来讲,保定的事情从1958年就开始了,就像一个女同志生孩子,我从1951年开始对北京做城市规划,但第一胎还是保定,所以我个人对保定还是真有感情的。”
作为人居环境科学这门学说的创建者,吴良镛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于美国留学时就已经接触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但他第一次将城市和乡村进行了一体化规划布局的尝试,却是在保定,有人戏称这是大师城乡规划的“初恋”。
在保定的近一年时间里,吴良镛先生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不仅走遍了保定市区的大街小巷,还对城市的近郊,如南大园、清苑等进行调查,将近郊农田、水渠、农业中心村等的发展一并反映在规划上。
1992年,在写信给保定市规划研讨会时,吴良镛先生详细回忆了他当年在保定做规划时的人和事,并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将城和乡进行一体化规划布局的尝试”。
吴良镛先生带领学生在保定做规划时,主要集中在七八月,天气酷热难耐,还要经常加班熬夜赶制规划。吴良镛先生大儿子出生时,吴良镛先生正忙于保定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他也因此缺席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可个中苦累,吴良镛先生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提到的只有工作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1958年之后,吴良镛先生曾数次主持或指导编制保定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古莲花池、西大街、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专项规划。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良镛求索》一书中,吴良镛先生专门辟出“保定规划”一节,文中他这样写道:“如果要对保定的工作进行自我评定,在我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除北京外,参与了不少地方的规划,一些建议可能得到了一定的采纳,但一个中等城市的规划得以完整付诸实践的,唯有保定,这一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2006年,吴良镛在保定调研座谈。苏少华供图
指导编制保定市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春光明媚,走进保定古莲花池北门,一座坡状假山陡遮人面,像一座雕花彩屏,将满园繁花古树尽掩其后。
假山当门而立,为的是不使园中景色在入口处即被游人一览无余,这处巧妙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抑景”手法的景点,便是“莲池十二景”的第一景——春午坡。
古莲花池为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素有“城市蓬莱”之誉和“小西湖”之称,是中国十大古典名园之一。莲池之美主要源于以春午坡、藻泳楼、篇留洞等组成的“莲池十二景”。但如此美景却于1900年惨遭外国侵略者毁坏。
如今,莲池十二景“胜迹再现”,其实与吴良镛先生对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关注密不可分。
吴良镛先生非常重视保定文化建设和名城保护工作。1986年,保定市申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第三轮评审中,吴良镛先生站起来为保定据理力争:“保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吴良镛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在场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最终,保定成功摘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冠。
1987年,保定成功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第二年,保定市政府启动了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吴良镛先生被保定市政府聘为顾问,指导清华大学师生编制了保定市第一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此,保定迈出了名城保护工作的第一步。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吴良镛先生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总是要发展的,但对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历史地段、风貌协调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附近地区来说,最迫切的不是改造,更重要的是加强保护和精心整治。这是公认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国际经验,我们不能置若罔闻。”
他多次来保定调研参观莲池书院、淮军公所、满城汉墓、曲阳北岳庙等文物古迹,对文物保护、修缮、恢复等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加以解决。
2006年3月,吴良镛先生来保定调研。虽然当天到曲阳县、顺平县考察回保定已经很累了,但听说古莲花池近年来进行了修缮,他便坚持要参观修缮后的莲池。看过按清乾隆莲池十二景图修复的几个古景后,吴良镛先生连声称赞:“不愧古典名园之作,比我想象的好得多。”
得益于吴良镛先生的指导和推动,当年保定市就有6项非遗获批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非遗获批河北省政府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有23个单位获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城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2019年,在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大背景下,吴良镛先生受保定市政府委托,再次受聘为顾问,领衔指导编制了保定市第三部名城保护规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吴良镛先生及其清华团队再次为保定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加油助力。
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古城文化保护工作上,吴良镛先生还对保定文化建设寄予厚望,首倡“文化保定”发展理念。
2006年,他在保定调研座谈时提出:“要在战略的高度看保定文化,乃至燕赵文化精神的弘扬。文化保定是保定发展内在的精神力量,而环境的整理(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是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他听到保定市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时十分兴奋:“建设‘文化保定’,这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保定的名城桂冠来之不易,宜应突出保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名胜众多的特点,做好‘文化’文章。”
“文化保定”,一语中的,一锤定音,成为保定市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也是保定的一张金字招牌,为保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和勃勃生机。
1958年吴良镛编制的保定市城市规划总图。苏少华供图
“要重视京津保的鼎足之势”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4年以来,在国家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之下,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的精彩答卷展现世人面前。
围绕京津冀地区如何更好地发展,吴良镛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京津冀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规划实践。2002年、2006年、2013年,他先后出版三期《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思路,为国家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我多次随吴先生考察石家庄、保定、廊坊等地。吴先生人熟、地熟、情况熟,有如回到自己的家乡,对这些地方充满感情,谈起河北的一些名胜、特产,如数家珍……”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原主任钮德明在回忆参加京津冀课题研究时透露,“吴先生带着他的团队为河北更紧密联通京、津,构想了许多示意路线。”
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中,吴良镛先生还多次强调保定在这一地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他首次提出“京津保”概念,强调“要重视京津保的鼎足之势.....从北京、天津向外辐射,保定可以‘截流’,例如在金融、信息、人才的流动上,善为努力,捷足先登,取得其利。”
1999年,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规划发展研究第一次调研准备会在保定召开。
吴良镛先生再次强调保定要借力京、津发展:“保定有依托京、津的重要地位和良好条件,要抓住时机利用京、津的优势发展保定,面向京、津发展保定大有作为,否则保定可能要萎缩。”
即便后来年事渐高,出行越来越不便,吴良镛先生仍多次来保定考察调研,念念不忘保定的发展。
2002年7月,80岁的吴良镛先生带领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来到保定调研。在百世开利会展中心,他站在台上为保定1200多名干部作了3个多小时的“大北京规划报告”,提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构建大北京组合城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006年3月,84岁的吴良镛先生在保定调研三天后,再次对保定发展提出六条具体建议。
2015年在中央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由此,“京津保”三角形作为重要一翼,被正式写进中央文件,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苏少华)
2002年,吴良镛一行考察保定西大街改造工程。苏少华供图
■相关
吴良镛的白洋淀之思
吴良镛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白洋淀,几乎每次去保定调研都要到白洋淀进行实地考察。他既有对白洋淀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白洋淀生态治理的思考。
20世纪50年代,白洋淀水质优良、鱼虾繁多、植物茂盛,正所谓“九河入淀,福泽万千;芦苇摇曳,风景如画”。难怪当年吴良镛先生考察白洋淀时发出感叹:“一片泽国,真是太美了!芦苇丛丛,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尤其是工农业粗放式发展,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吴良镛先生多次向河北省和中央有关部委呼吁治理白洋淀,并向保定市政府建议,特别要保护好白洋淀。
“特大城市周边20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都是中心城市功能的可能疏解地区。对于保定来说,若干年后可能也会处于北京的逆城市化进程中,为首都的功能转移提供适宜空间。为此,保定的生态环境就相当重要,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从太行山东麓层层种植,储存水源,使整个地区草木丰盛,山川秀美。要保护好白洋淀,使之成为未来首都地区某些功能的潜在转移地区。”2006年3月吴良镛先生再次来保定调研座谈时说。
几十年来,在吴良镛先生主持推动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规划研究中,为恢复和保护湿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好白洋淀,他多次建议把白洋淀建成京津保三角形中的“生态绿心”或“与城市关系密切的国家公园”,提出了白洋淀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案。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白洋淀也由此开启了崭新的未来。吴良镛先生最关心的还是白洋淀水的问题,当年10月他在雄安新区调研时坦言:“一谈到雄安新区,在我的头脑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水的问题,而且这个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未来的雄安新区要切实解决好水的问题、河道问题、交通问题,特别要注重保护好水资源,将白洋淀的治理作为新区规划建设的前提。”
经过持续治理,如今,有着“华北明珠”美誉的白洋淀碧波荡漾、鸟翔鱼跃,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增添了生态魅力。(文/苏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