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复合肥跌得鼻青脸肿,谁最苦?

春耕以来,复合肥跌势一发不可收,市场焦虑情绪和厂商看跌情绪蔓延,前所未有。夏收夏种时间迫近,此时此刻,农资人不奢望价格反弹,更不求暴利,唯愿行情稳住,让市场动起来,以便能踏踏实实备肥卖肥,保障供应,不误农时。

近两年,化肥经历了一轮从大涨到大跌的周期。涨价时,行业看似欣欣向荣,但殊不知荣枯相依,大涨必有大跌。这一轮周期也恰好印证了一句话:靠运气挣到的钱,最终会凭实力亏出去。

眼下,复合肥还在头也不回地下滑,大家不难发现,大跌之下,谁都不会成为受益者,厂商叫苦,农民也叫苦。

复合肥跌得鼻青脸肿,谁最苦?

站在农户角度看,虽然复合肥上游厂商已在大幅降价,但整体依然处于高位,用肥成本仍然较高。种田大户与家庭农场投入不菲的资金和人力流转来之不易的土地,不是简简单单种田养家,而是要精耕细作,把农业作为事业来干。农业是弱质产业,利润本就微薄,种地就得精打细算,从每一个环节抠成本。今年化肥市场一反常态,从开春之后就跌跌不休。农户买化肥习惯买涨不买跌,听说还在掉价,更加不敢备肥,不敢多买。笔者在一些区域调查,发现今年农户同期只购买了往年三分之一的化肥。由此可见,肥料大跌让农民也慌了神,不知道何时出手才能拿到最便宜的肥料。

站在零售商和经销商角度看,价格不稳心不定,眼看备肥期一天天流逝,也是叫苦不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目前原料、化肥价格不稳定有关,另一方面来自去年的暴涨暴跌的惨痛体会。今年上半年,由于肥价不稳,市场信心不足,零售商和渠道商小心翼翼,一边观望行情,一边入市拿货。以今年高氮40%玉米肥为例,从2月开始价格就一路下滑,由当初均价2700元/吨降到目前4月下旬均价2500元/吨。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不是想不到,而是吓一跳。

农民焦急,经销商叫苦,生产企业日子更难过。为了稳客户保市场,企业不得不按照客户需要降价或者保价。随之而来的另一种焦虑是,作为生产端企业,由于经销商不拿货,企业库存压力大。既要承担市场风险,同时承担巨大仓储压力。而生产化肥,不是今天要,明天就能生产出来,而是要经历融资、计划、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的整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时不时就会出现原料掉价和产品滞销的风险。

目前来看,夏种化肥销售时间短暂急促,产业链的运行变得异常艰难,无论是对企业还是渠道商的综合能力都是重大考验,厂商的操作手段也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比如经销商都是尽量选择有物流优势或周边的肥料企业合作,而且还要等到价格降到所谓最低时才发货,并且是直接发给零售网店或种植户,减少进库中间环节的装卸费、短运费。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化肥最佳运输半径在300公里左右,这样能够朝发夕至,及时快捷,又能运费便宜,经济节约,既保障生产出的化肥产品运得出去,又保证生产化肥原料运得进来。

生产企业也在改变打法,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前夏季玉米肥基本是2~5月生产,正常生产日期100天左右,现在只剩下40天的生产交货期,因此厂商经营策略也有所改变,在确保固定市场和忠实大客户货源的基础上,灵活定价、控制接单、按时交货,不再盲目为了扩大销售或增加产量而冒风险、碰运气。

去年上半年化肥暴涨,去年下半年至今暴跌,一正一反的对比,让整个行业深刻认识到:稳定才是这个行业最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农资保供稳价机制,可见在政策层面,农资暴涨暴跌都不是健康的,稳定才是政策调控追求的目标。

如何促进化肥行业稳定运行和市场有序,这个问题显然远远未解决。当前,当务之急是必须做到两个“保供稳价”:化肥想要保供稳价,必须实现原料的保供稳价。

笔者呼吁,要持续完善价格监测机制,持续加大保供稳价力度,持续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持续加大惠农助农政策,才是稳住化肥价格和保障化肥供应关键所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系《农资导报》产业智库专家)

来源:农资导报

作者:王根杰

编辑:翟怡婷

审核:王梅红

监制:吴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