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时,为何不打福建和陕西?是时候说清楚当年的真实情况了
导语:日本侵华时,为何不打福建和陕西?是时候说清楚当年的真实情况了
1931年至1945年,中华儿女处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中,华夏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一刻。日本侵华十四年,二十七个省份先后沦陷在日军的炮弹下,泱泱国土岌岌可危。
日军企图三个月攻陷中国,革命将士誓死拼搏,我们用血肉长城,打碎了日军异想天开的美梦。抗战结束后,民间长久流传着“日本侵华,不敢攻打福建和陕西”、“这两个省份从来没有沦陷过”的言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福建坐落在沿海,陕西是内陆要塞,要想全面攻陷中国,这两块地方便是香饽饽,真如民间所言,是因为日本不敢吗?
图丨网络图片
究竟是不敢出兵,还是攻陷不下?当年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福建和陕西为何又免于沦陷?
进不了嘴的肥肉欲统中国,必据关中!野心勃勃的日军必然明白这个道理,自古以来,陕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了关中要塞。在日军眼里,陕西便是冒着油的一块肥肉。
据统计,日军一共向陕西发动过六次进攻,隔壁山西太原早在1937年便遭遇沦陷,那时国民政府在重庆,要想占领中国,便不得不攻陷中西部地区,太原沦陷后,日军便将将炮火对准潼关,直至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为结束,陕西始终在猛烈的炮火下,稳固如山。这究竟是为什么?
先说陕西的地理位置,陕西省东隔黄河,有天然的护城河守卫在侧,而它又位于黄土高原上,众多山脉都是天然的掩体。
图丨网络图片
除了先天优势的保驾护航外,陕西作为多个旧朝古都,十三个朝代都在此修筑、加强堤防,城墙和关隘的牢固度首屈一指,如果日军使用的是小口径炮弹,根本打不穿。
打开陕西的隘口,便能在甘肃、宁夏、川渝、甚至是内蒙古都豁开一道口子。
当时日军进攻陕西有三个路线,其一便是通过山西强渡黄河,这是当时最可行的路线,却也最难以实现,日军要想渡过黄河,便只能乘坐羊皮筏,将轻便的武器和士兵一趟一趟的运过去。
在河面上是我军的活靶子不说,陕甘宁边区的将士时刻紧盯渡河的日军,山西的晋绥军牵制了日军的兵力,,避免他们有可乘之机。可以说,强渡黄河这条战略,可行度没有万分之一。
其次要么从内蒙古西部,迂回进入陕北,要么从河南西部进入陕西。
图丨网络图片
国民党的西北军和马家军战斗力极强,日军试探数次后,便放弃第二条路线,即使进入陕北,更为险要复杂的地形,对于日军来说,便宛如迷途的羔羊,找不着北了。
如果从河南西部作为关口攻打陕西,那么便要先越过刘峙、汤恩伯等精锐国军的把守,这块要塞由国军的中央军把持,装备武器补给样样不缺,日军要想突破,也只能殊死一搏了。
此三条路线没有哪一条比较好突破,日军进攻陕西难如登天,只有潼关能够作为突破口。
后来武汉经过异常惨烈的抗争,久守不住,武汉三镇沦陷,从东北往南的地区几乎顷刻间沦落敌手。此后,日军便将首要战略目标移为重庆。
想要直取重庆,便要由潼关南下,所以日军攻陷陕西的心更为急切。日军的下一步进攻目标如此显而易见,国民党为了抵御日军的野心,派重兵把守他们入潼关的要地——中条山。蒋介石更是下了死命令:“任何人退过黄河,军法处置!”
图丨网络图片
1941年5月7日,日军派出十万精锐兵力,企图一举攻下中条山,但是后来日军并没有选择继续西进。
一是因为日军抽调了四个师的兵力,从中国战场去支援太平洋战场,西进的兵力不足以支撑长久进攻。
二是因为日军更倾向于向南进攻,打通去往华南、华北、中原的交通枢纽。因为如果要向西进攻,攻打潼关,便要和国军的几十万精锐对抗,依照日军当时的兵力来说,胜算并不大。
其次最重要的因素便不得不提,日军的兵力了。
中国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远胜于日本,日本依靠“以战养战”和发展伪军的战略,为日军侵占中国,提供补给和军需物资。
要想占领陕西,进入四川、重庆,再一路向南蚕食我国国土,便要抽调出极大部分的兵力驻兵把守,同时,还需要确保继续向南挺进的兵力足够。
图丨网络图片
他们要想一城一城的攻占我国国土,从人口资源来说,日军没有足够的兵力,而且战线拉得越长,他们越应付不过来,到后面,可能连后勤的补给都会掉链子。
日本虽然侵占了大半领土,但是他们在沦陷区的守备体系大多都十分薄弱,如茧中蛹一捅就破,也是我军后来反攻胜利,收复失地,不可忽视的重大原因。
再说许多人都会忽视的一点,那便是日军在军事策略、战略重点,甚至是立场上都有矛盾,导致他们在陕西这一块土地的进攻上,内斗重重。
日方陆军的战略重点是攻陷武汉后,拿下重庆,将国民党政权逼上绝路,在谈判桌上肆意拿捏。而南路的海军是萨摩藩出身,与长州藩出身的陆军内斗已久,导致他们的汇合策略阻碍重重。
在战略部署上,陆军希望往北,抢先占领俄国的远东地区,而日本海军则是希望占领东南亚。两方立场博弈后,日本陆军妥协,开辟中国第二战场,配合海军南下,将战略重心转移,将大部分兵力投入南方战场。
图丨网络图片
不过他们战略部署的改变,也极大的缓解了华北战局的压力。直到抗战后期,美国人打到日本家门口,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遭到重创,不得不在中国战场上抽调一部分陆军精锐,缓解太平洋战场的压力。所以就更别提他们在华北战场的攻防了。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陕西是八路军总部在把守,这也是为什么日军一直不放弃进攻陕西的重要原因。
八年来,陕西一共遭到日军的攻打五百六十多次,次次使用重兵厉炮狂轰乱炸,陕西城内四万多房屋和建筑被完全炸毁,惊人的1万多枚炮弹的投放量,在全国排得上前列,陕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日军组织了四万多人的军队,打算从潼关攻入陕西,最终都被黄河和八路军挡了回来。
我军英勇顽强的驻守,使日军的进攻难上加难。
图丨网络图片
我军主力部队奔赴山西开启前线作战,肖劲光留守陕北,坚守防线,抵御日军的入侵。日军多次强渡黄河,都被我军强有力的钢铁防线挡了回来。
攻不下的福建福建处于临海地区,是很好的军需补给站,同时可以打入东西各省,为何日军久攻不下?
由于福建交通便利,是日军的重点攻略目标,日军在东南地区进行惨无人道的扫荡,所过地区尸魂遍地,而福建从没被大规模占领。
依然首先从地理因素分析。
福建素有地无三分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俗语,以往帝王都在此碰壁,行军时不愿多涉足,何况日军了。
闽西大山带纵横交错,长度长,海拔高,山间沼泽、河流遍布其中,道路大多狭窄崎岖,日军的机械化军队想要大规模挺近,难度巨大,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日军只得步行行军,在福建的补给车队也难以前行。
图丨网络图片
如果日军想要依靠船只那更不可行,福建境内的溪流小而急,大船无法通过,小船容易遇险。
所以日军只能选择厦门一带的平原地带,进行进攻。
另一原因是日军自身战略重点。为了延长在中国战场的战线,他们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同时希望尽快完成在中华的侵略任务,“三个月拿下战场”便宣告着他们的野心和迫切。
所以在地理险峻的福建,他们不愿耗费太久。
除了缓解日军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外,他们侵略的另一重要目标,便是缓解他们本国资源匮乏的困局。福建除了森林资源外,资源并不充足,而依靠福建的水路、铁路,木材难以运输,并且得不偿失。
另外,福建军、民都有抗击日军的经验。从明末清初开始,倭寇对福建等地的侵扰就不曾断过,他们对日军仇视已久,又有抗击经验,所以福建居民极快的凝聚在一起,抗日的热情分外高涨,抵抗更加顽强。
图丨网络图片
抗日战争时,我军在全国一共有十五个抗战游击区,仅仅在福建,就占据了六块,可见他们的决心和实力。
福州保卫战便是军民同结一心,共同抵御敌军的最有力的例子,这场惨烈的战役,让日军意识到福建军民都是硬骨头。
福州保卫战的同年,李良荣在大湖率部抗击日军,经过七天的激战,造成了日军在东南地区最惨烈的一次伤亡,福建军民的抗日信心更受鼓舞。
而且福建小股的游击队让日军苦不堪言,他们专攻日军的供给线,神出鬼没,令敌军束手无策,大大减缓了他们的推进速度。
所以在占领福州后,日军仅仅坚持了一百三十五天,就从城内撤走了,但是1944年他们强弩之末之际,为了打通大陆的交通线,又一次对福州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依旧采取狂轰乱炸加扫荡的方式,福州百姓深受其害。
图丨网络图片
日军在厦门更是盘踞了一年之久。
所以福建全省虽然难以攻下,但是日军还是占领过18%的地区,长久以来,日军没有攻打过福建的说法是错误的,它只是没有被全面攻占过。
福建和陕西的相似点日军对于福建和陕西,一直都野心勃勃,不愿放弃这块肥肉,可后期进攻的意愿便不强烈了。
陕西和福建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我军占据很大的先天优势。日军要想拿下两城,首先就要攻克天堑的壁垒。
陕西由黄河护卫,福建由山带和森林作为天然屏障,加上日军对于地形不熟悉,想要大规模的军械化作战较为吃亏,只能依靠空军战机进行轰炸,使得城内百姓流离失所。
图丨网络图片
日军久攻不下的另一相似点,便是军民的英勇作战了,陕西有我军和国军的重兵把守,作为两党都很看重的战略要地,驻扎在本地的武装力量都很突出。
福建的游击队伍也是难以攻略的防线,除了地形险要,四通八达,有利于游击作战外。
福建由于长久以来的家族宗祠文化,凝聚力和团结性更强,以家族为单位的武装力量,抗战时期,如同雨后竹笋般络绎不绝,军民游击队有效的打击了日军的补给线。
结语有人说,日军不攻打陕西和福建是看不上这两城,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它们一直是日军眼里的香饽饽,无奈久攻不下而已。
而没攻打过福建更是谣传,曾经有18%的福建土地都沦落过敌手。
图丨无路图片
八年抗战,不可忽略军民英勇的牺牲,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保卫着我们,毫不后退的守卫着国土,使得日军的野心梦破碎。
祖国足够强大,这样的事情便不会再度重演,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血淋淋的教训,使得我们不断警醒,祖国也越来越强大,在国际舞台上有足够的勇气,任何外敌都不敢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