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三百万日本战俘乘坐航母回国,还带走了大包小包
导语:1946年,三百万日本战俘乘坐航母回国,还带走了大包小包
1946年日本战俘回国,他们依旧穿着整洁干净的军装,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排队登船,还有几个军官模样的在悠闲的抽烟,大大咧咧的摆着姿势,好像在旅游一般。和我们印象中的俘虏形象大相径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庞大的遣返部队当美国参与到二战中的时候,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法西斯阵营快要完蛋了,于是在1943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便开始统计中国自开战以来受到的损失情况,以便在战后对日本进行侵略索赔。
在同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中,蒋介石就与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要把日本的很多工业设施,以及车船等设备在战后移交给中国作为赔偿。随后又在次年提出了,对日本索要军费赔偿和经济赔偿等若干事宜。
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绞尽脑汁要如何在战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时,美国早已经先一步与日本达成了协议,随后更是以援助为条件逼迫老蒋放弃赔偿。
更让蒋介石郁闷的是,除了半点好处没捞到,他还领了一个苦差事,那就是要做好战后日本战俘以及侨民的遣返任务。
自1945年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之后,盟军一方就公布了包含有战后处置的《波茨坦公告》,在该公告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日本军队在解除武装之后,可以允许其回到日本,使其有和平生产、生活的机会。而为了配合行使国际法,缴械后的日军和日侨,也必须在战争结束后尽快回到自己的祖国。
而在战争结束之前,日军一共在我国东三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区所部署的日军兵力多达128万人,还有日侨,总数大约就到了310万人左右。
要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庞大的队伍遣送回国,这对于经历了多年抗战、很多交通运输设施受到毁灭打击的中国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挑战。于是在多番协调和沟通之后,美国答应于1945年10月25日,在上海专门召开就遣返日军和日侨工作的会议。
这次会议制定出了《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及日侨遣送回国计划》。而在这计划中明确具体的责任划分,那就是在中国战区的日军战俘和日本侨民遣送由中国方面负责,要求中国政府尽量利用日方人员和少数美方提供的联络和协助事宜。
此次遣送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港口对遣返人员进行安全检查,然后登船。第二阶段美军派遣第七舰队的海军力量把这些遣返人员送回到日本本土。
于是在东亚历史上,一道奇特风景线就这么形成了。
----------------------------------------------------------
令人惊叹的遣送任务遣送任务制定后,中国政府马上投入极大的力量开始执行,将基隆、青岛、大沽、厦门、汕头、海防、三亚、海口等多个靠海城市作为遣送日俘和日侨的港口。
并由陆军总司令部命令各地区部队,将这些俘虏全部送往上述地方集中,甚至还要在周围设置能暂时容纳他们的营地。
可讽刺的是,当时我国政府已经大度地,着手开始这规模庞大的大遣返行动的时候,还有少部分的顽固日军依然山东山西一带拒绝投降,制造破坏。
并且还炸毁了日俘的遣送运输路线上的铁轨,导致一大批日本战俘只能跑步前往港口,这一幕不得不让人感慨真是一个奇葩的民族。
要知道为了让那些受伤或者得病的日本俘虏能够顺利回去,我国还专门紧急制造出了几万副担架,每个伤病患者还有专门帮助照顾的人员,为的就是避免出现更大的伤亡,提高他们的存活几率。
而其它地方那些向港口集中的日本战俘,则要更加幸运一些,因为他们有交通工具可以乘坐,虽然车厢里面的空气弥漫着臭味,但每当火车停下进行补给时,他们还是能呼吸一阵新鲜空气。
而沿路也有痛恨日本鬼子的居民,每次进行押送的部队干部都要进行好一番“以德报怨”的宣传教育,才使得这些日本战俘不被国人活活打死。
等到达港口之后,这批庞大的遣送队伍便开始进行登船检查,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只见这些战俘和侨民们每人背着一个大包,手上还拿着一个小包排着长队有说有笑的。
而有些穿着军官制服的士兵还抽着烟,吞云吐雾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没有一丝一毫作为俘虏的觉悟,甚至还有人邀请摄影师对他们进行拍照,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对这片土地上的人带来了多大的苦痛和灾难。
不过这些随身物品还是要检查的,包括严禁携带炸药、刀剑、照相机、金条、宝石、艺术品、望远镜等光学仪器。
而能被允许拿的行李包括一件毛毯、三套衣服、三双鞋子、一个手提包和手提袋,甚至还被允许携带现金,不过由数量限制,侨民可带一千元,军官五百元,士兵二百元,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本国军队的士兵待遇标准。
除了现金外,当时政府在我国国民尚未完全吃饱的情况下,特意给这些遣返人员备足了粮食,短短数月内为他们提供的口粮多达128万大包,按照当时的物价,这些粮食价值一百多亿元。
而除了复杂的运输计划,巨大的钱粮消费,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以防这些战俘出现因非战争死亡的情况,还对他们进行严格筛选,严禁有传染病的人登船,等到治愈后再另行安排回国。
至于其余人员一律接种抗伤寒的疫苗,用以防止出现大规模伤寒感冒传染。而排队做完检查后,他们才会被允许登船,这些船只也每艘都被进行了消毒处理。
可以说,截止到目前这一步,中国方面所做的工作无可挑剔,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部署,也体现符合了国际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标准。
------------------------------------------
以德报怨,铸剑为犁自1945年11月开始,第一艘载有数千名日侨和士兵的船只,从天津塘沽开出,由此往返于中日之间的遣送大部队开始了行动,其余几大港口的船只也纷纷紧随其后,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间断努力,终于在1946年年底,将中国境内的三百多万战俘和侨民基本运送完毕。
被日军侵略了这么久的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却在刚刚结束战争苦难,国内一片废墟的时候,支撑起了如此艰巨的运输遣送任务,最终还是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圆满地完成了它,可想而知其中复出了多少。
而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政府曾做过计算,假如让他们完成这数百万人的运输任务的话,起码需要十年的时间,中间还不能出现任何意外。毫无疑问,中国的这个遣送任务的成功,引起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一致赞扬和惊叹。
因为当人们再来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交往史时,他们会发现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一直对中国狼子野心,实行侵略之事,一直到七七事变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灾难。
其中有近四千万的军民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一千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多亿美元,大半个中国都遭受到了战火和破坏,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而作为战胜国,中国本可以让这些战俘充当苦力和劳力,让他们帮助建设那些被摧毁的城市,或者从事工业和农业生产,就像苏联那样,将数十万日军押送到了西比利亚去开荒,死亡率极高,但是中国政府的做法,让全世界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家都感到惊讶。
其实在战后初期,“以德报怨”的中华美德就开始显现了出来,当时政府在广播中就开始宣传只与日本军国主义为敌,不为难这些普通的日本士兵和侨民,希望能以“仁爱”的大胸怀来处理战后问题,为以后实现中日的友好关系奠定基础。
而这些并不仅仅是口号,最终都还落实到了具体实施之处,在等待被遣送的日子里,这些各个地区战俘营里的日本人都受到了友好的对待。当时陆军司令部为了让他们吃饱饭,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他们的伙食,开销为每人每月三千元左右,与中国军队的士兵同等待遇。
所以这也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从中国地区回来的日本人,几乎都是大包小包的行李,里面装着被子、衣服、食物还有现金;而从其他地区遣返的就浑身光溜溜的,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就像一个乞丐,就连冈村宁次都说:那些从中国地区回来的人是幸运的,只有中国人是友好的,既没有歧视,也没有报复。
而日本方面也承认,这数百万人的回国为战后日本的重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他们不少人也在后来为中日友好事业奋斗了一生,为化解两国的仇恨以及矛盾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