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探寻美食的心灵
导语:荒芜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探寻美食的心灵
淄博,一座传统工业城市,今年却凭借烧烤一夜走红,成为国内游热门目的地。近年来,美食成为城市出圈的法宝,不论是老牌美食之都成都、顺德,还是新近爆红的柳州、淄博,都已经在最初的火热之后走上了长红的快车道。几家欢喜几家愁,“美食荒漠”已成为不少旅游城市无法摆脱的标签。“美食荒漠”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源自今年三月的一个新热搜——杭州悬赏100万元出点子摆脱“美食荒漠”。为了摆脱这一标签,当地正着手推进杭帮菜标准制定,意图借此方式振兴地方美食。消息一出,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美食荒漠”的新一轮争论。
事实上,“美食荒漠”不仅仅是杭州一座城市面临的危机,诸如济南一类的北方城市也正面临本土美食“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在济南,搜索大众点评必吃榜,十七家上榜餐厅中,专于传统鲁菜的餐厅只有二到三家,且价位中高。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然而,可供选择的餐厅少,且价格不接地气,成为一些外地游客到访时不愿尝试的原因。
有网友总结出“美食荒漠”的共同点,难找和昂贵。“美食荒漠”不缺美食,缺的是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和属于平民的美食。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却常常因为细微的差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济南的烧烤店种类多样,却在价位上略逊淄博一筹,没能借“烧烤热”打出名声;南京的鸭血粉丝汤,街边就可寻得,杭州的西湖醋鱼却只能去当地的大饭店才能一饱口福,让同处江浙一带的两地收获了不同评价。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平价和特色,是美食城市共通的两大特点,也是它们在旅游市场中最大的竞争力。
一座城市能被评为“美食荒漠”,侧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认可。在一份问卷调查中,超过32%的受访者认为北京是第一大“美食荒漠”,杭州、深圳居二三位。大城市常常“中枪”,正是因为它们顶着巨大的光环——人才虹吸效应更强,厨师培养、食材供应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加之此类城市往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食客对于美食抱有更高期望,一旦感受不到满意的饮食体验,便会以一句“美食荒漠”作结。
市民的包容度塑造了一座城市的口味,一味从众、追随热度的食客助长了餐饮业的歪风邪气。很多网红饭店依赖营销,造成了吃饭要排长队的虚假繁荣;外地游客在搜索攻略时,最先搜到的也是这些所谓网红、但缺乏地域特色的饭店。一味迷信网红店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让餐饮从业者迷失了方向,促使本地传统小吃让位于千篇一律的网红小吃。
摆脱千篇一律,寻找城市美食的闪光点,才能留住游客。有人说,“美食荒漠”荒芜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探寻美食的心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只有对本地美食抱有自信,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家乡低调的美味,才能提高一方饮食的社会关注度。对于游客而言,旅途中更应探寻有道,一些美好的饮食体验,往往来自旅途中未经美化的原始烹调,抛开各类饮食攻略,遵循味觉体验,而非遵循评分,或许能够感受到“美食荒漠”的另一番滋味。(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臻儒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