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法角度看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合法”与“不合法”
导语:从国际法角度看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合法”与“不合法”
在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应该说波罗的海三国是具有某种特殊性的,尽管三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沙俄帝国的一部分,但在十月革命后三国享有了二十多年的独立,直到1939一1940年间,根据苏德两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所附秘密议定书,三国实际上是被强行并入苏联的,这个经历无疑会成为三国人民的历史之痛。
波罗的海国家较为独特的历史经历也使得他们与苏联其他地区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较为明显,这种差异也更难弥合,三国谋求民族独立的信念始终没有泯灭。加之在三国加入联盟后,在政治、经济等重大方面均无自主权可言;斯大林之后的历届苏联政府搞大俄罗斯主义,推行民族歧视、高压等错误政策,更加深了波罗的海三国民族的不满。尤其是与其他加盟共和国相比,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原先发展水平较高,居民生活水准在加入苏联前与瑞典、芬兰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不断拉开了距离,因此,三国居民普遍感到并入联盟“吃亏”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东欧形势的剧变和苏联国内形势的演变,波罗的海三国逐渐将其谋求独立的信念化作行动,要求脱离苏联的呼声日益高涨,从1990年到1991年,更是率先宣布独立。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强烈刺激了苏联境内的民族分离主义,给其他共和国树立了“榜样”,由此开启了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导致苏联彻底解体的进程。可以说,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运动,犹如打开了联盟解体的第一道缺口,其所产生的“多米诺”效应最后汇集成一股遍及全联盟的独立浪潮。正如美国学者沃特·莱肯和英国学者加尔·W.莱裴德斯所认为的,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成功对其他加盟共和国以及整个联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立陶宛的决定不仅影响了那个共和国本身的利益和命运,而且也影响了苏联人民和全国的根本利益和命运”。从特定意义上来讲,由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所引起的互动关系远远超出了本区,其它共和国的分离运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它的影响。’
美国学者罗兰·伊文思、罗伯特·诺瓦克认为,某些政治分析家和历史学家倾向于把波罗的海三国与前苏联其它共和国混为一谈,但根据历史和国际法,这样极不公平。这三个国家不同于1940年以前的苏联其它地区,就像当时每个欧洲国家一样,它们是完全独立的,而且都是国联的成员国。国联在当时相当于联合国,按照我们现在对国际法的认识,只要是联合国会员国,其主权就相当于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因此,在这两位美国学者看来,波罗的海地区和苏联的其他地区确有天壤之别。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地处北欧,在加盟苏联前,它们都曾建立过自己的国家,有着独立的历史。
如立陶宛从13世纪起就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民族意识十分强烈。波罗的海三国于18世纪并入俄国版图,但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西方,尤其是与波兰、德国和北欧诸国,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它们的影响甚深。波罗的海人信奉新教(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和罗马天主教(爱沙尼亚),而不是东正教或伊斯兰教。他们的族系和语言更接近芬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德国和匈牙利,而不是使用西里尔文字的斯拉夫俄国。在历史上,波罗的海人习惯的贸易途径是通过波罗的海西向波兰、德国、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和英国,而不是南向取道苏联的诸大河流到达里海和黑海。贾理·W.莱宾得斯亚认为,与俄罗斯人民族传统的差异使波罗的海人认为自己属于欧洲人,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共同的欧洲家园的呼唤”,而不是俄罗斯。’
罗兰·伊文思、罗伯特·诺瓦克认为,十月革命后,波罗的海三国都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1920年苏俄相继与上述三国的民族主义政府签订了和约,宣布放弃领土和主权。此后,三国开始了长达20年的独立时期,于1940年8月才加入苏联。
从国际法的角度讲,三国加入苏联,根据是苏联和德国的密约,而当德国在二战战败后,这一密约的合法性当然就有问题了。三国加入苏联也不是自愿的,所以三国它们脱离苏联恢复其1938年的独立地位,这是合法的。
但不合法的是,波罗的海三国既然是恢复其1938年的独立地位,那你在领土上也应该恢复1938年时的情况,至少你在没有得到其它国家同意的情况下,你占据的不是1938年时的领土,就是不合法的。
下面我们以立陶宛为例来说明:
1990年4月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解决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有关问题的程序法》。这一法律是在立陶宛议会于1990年3月11日通过了关于恢复独立文件的背景下制定的。对于这个《退出法》,一些苏联人开玩笑说,应该叫做“限制退出苏联法”。
从法律惯例来说,一般不追溯既往的。这个退出法,立陶宛不承认是可以的。但从法律时,你既然是恢复独立,那就不能把当初不属于你的领土占着,除非别人允许。
而立陶宛退出苏联后,就占了白俄罗斯一块领土,就是施文乔尼斯等地区。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地区不属于1938年的立陶宛,显然也属于有争议地区。
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于3月30日发表声明说:“那些试图在立陶宛实行1938年5月12日宪法的人必须考虑,1938年立陶宛共和国的版图完全是另一种版图”,“在立陶宛社会主义共和国脱离苏联的情况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不受有关将一部分白俄罗斯土地划归立陶宛的一切法律、命令和其它文件的约束”,·“不得不坚持将白俄罗斯的土地归还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现根据苏联1990年出版的《关于立陶宛问题》(白皮书)中“立陶宛的领土”一节以及其它的一些史料,把立陶宛的领土问题综合简介如下:
1,克莱佩达边区的问题克莱佩达边区位于立陶宛西部的波罗的海沿岸。还在13世纪,这一地区就被日耳曼僧侣组成的十字军骑士团占领,与波兰东北部的普鲁士(即后来的东普鲁士)联成一片。日耳曼人还把海港城市克莱佩达改称麦默尔,因此克莱佩达问题在西方的文件中又被称为麦歇尔间题。
直到1919年以前,克莱佩达地区都属于德国,以后根据凡尔赛条约划归协约国,由法国军队占领。1923年以后,克莱佩达地区的主权虽然归还立陶宛,但实行自治,而且波兰拥有在此自由过境和使用克莱佩达港的权力。1939年3月,根据立陶宛法西斯政权和希特勒德国签订的条约,这一地区重又划归德国。所以在1940年8月立陶宛加入苏联时是不拥有克莱佩达边区的。
1945年1月苏军解放了克莱佩达和相邻地区。而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以及1945年的克里米亚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英美方面都没有反对苏联提出的把克莱佩达和东普鲁士东部划归苏联的意见。于是苏联就把涅曼河以西波罗的海沿岸原属东普鲁士的地这划给了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在这块飞地上设立了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就是原来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而涅曼河以东的克莱佩达地区到这时才划给了立陶宛。
2,立陶宛西南部地区的问题根据1938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份补充的秘密议定书,立陶宛的西南部地区应当划给德国,然而,在立陶宛加入苏联后,根据1941年1月补签的另一份秘密议定书,这一地区仍保留给立陶宛。为此,苏联政府付给德国750万美金作为代价。
3,原属白俄罗斯的多民族杂居地区的问题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只有立陶宛在13世纪没有完全被日耳曼人占领,保持了自己的民族国家,并在抵御十字军骑士团的斗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在14世纪成为东欧的强国之一。而当时的俄罗斯在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的状态之中,大部分还处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下。因此,立陶宛曾一度向东扩张,占领了白俄罗斯的大片土地。16世纪立陶宛衰落下来,为了能继续抗御日耳曼人,于1569年和波兰合并。此后,国家权力主要掌在波兰人手中,立陶宛贵族部分也波兰化了。
因此,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立陶宛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
1939年苏联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后,双方继续对边界问题进行协商,作出了有利于立陶宛的变动。在1940年8月3日通过的《苏联最高苏维埃关于接受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的法律》中规定:“把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施文乔尼斯地区以及维济、戈都季斯科夫、奥斯特洛维茨、沃罗诺沃和拉敦等地区立陶宛人占居民多数的一些地方划归立陶宛社会主义共和国”。
4,维尔纽斯市和维尔纽斯州钓问题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一座古城市。18世纪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三次瓜分波兰时,包括维尔纽斯州在内的立陶宛的大部分领土划归俄国。十月革命后立陶宛曾于1918年1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当年12月20日列宁签署宣言承认了以维尔纽斯为首都的立陶宛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独立。但立陶宛的苏维埃政权很快被帝国主义干涉者颠覆。
此后,维尔纽斯及周围广大地区长期被波兰占领。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波兰后,苏联根据与德国签订的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把苏军开入维尔纽斯及其周围地区。当年10月,苏联和立陶宛签订了互助条约,并把维尔纽斯市和维尔纽斯州交还立陶宛。因此,如果按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声明中所说,以现在立陶宛议会所承认的1938年宪法的时间来划线,当时的维尔纽斯市和维尔纽斯州是不属于立陶宛的。
结语:卢沙野大使的讲话,显然才是真正合乎国际法的。波罗的海三国退出苏联,其程序是有问题的,要么你按《关于解决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有关问题的程序法》退出;要么按三国宣称的恢复1938年的独立,那么就应该恢复当时的版图,把多余的土地退还给其他国家。其中,立陶宛需要归还的就是上面所指的四处地方。
当然,美西方一向是,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实力;你跟他讲实力,他跟你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