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道 活化向新生
导语:深山藏古道 活化向新生
古驿道沿途风光秀丽,吸引了众多徒步爱好者前来体验。受访者供图
脚下是破碎坎坷的石板路,身处林间光斑若隐若现,斑驳的古驿道穿山越岭绵延而去,和山的深处相连。
梅州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明清以来的客家文化中心,古驿道资源丰富。它们或为两省通衢、或为兵家要道、或为通商往来,是古代交通要道,体现了梅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时过境迁,古驿道多年沉寂在深山,作为交通要道已完成历史使命。但作为不可多得的历史遗物和珍贵的文化资源,今天它仍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特别是近年来,梅州市借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东风,充分挖掘梅州市古驿道文化内涵,把古驿道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休闲旅游、户外体育运动等有机结合,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道”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挖掘▶▷
徒步爱好者当起“寻路人”
徒步爱好者、古驿道保护发起人徐广威告诉记者,起初他走进山林只为了寻找新的徒步路线,却在无意中发现尘封已久的古驿道。
“我们召集徒步爱好者组成了志愿队,开始对古驿道进行挖掘与保护。”徐广威说,他们这群寻路志愿者对古驿道越发痴迷,在政府的引导下,目前已将梅江区、梅县区约200公里古驿道基本串联起来,慕名而来的徒步爱好者络绎不绝。
早在2021年,一群徒步爱好者以百岁山为起点,开发了一条串联梅江区金丰村百岁山以及梅县区象山、城东镇潮塘村、佛祖高的徒步路线,全长约54公里,吸引各地“徒友”前来体验。其中,城东镇书坑村佛祖高、汾水村安步亭一带的古驿道,便是当年嘉应州城前往松口下南洋的必经之路。
“这条古驿道叫梅埔古驿道,位于梅县区城东镇,通往丙村、雁洋、松口再到大埔,这是旧时梅城对外经济往来、物资运输、文化交流的要道。”徒步、摄影爱好者林中东介绍,这也是当年人们下南洋的重要道路,因此也被称为“海丝古道”。
记者了解到,林中东利用工作之余深入梅州域内的古驿道,通过徒步、摄影等实地走访拍下大量珍贵的图片。今年4月7日,由林中东策展的梅州市“驿道乡情”摄影和美术作品主题展在城东镇举行,200多件/套重要古驿道图片配文字说明,充分展现了古驿道和周边人文景观的秀丽风光、多姿地形、丰富资源、古朴名胜等。
一条古驿道的挖掘,先从查阅相关史料开始,但入户走访更关键。志愿者会询问年长的村民当地是否有年代已久的石砌路,深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及背后的故事。充分收集情况后,志愿者便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进山寻路。
“未经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古驿道长期无人行走,掩藏在荆棘杂草间,志愿者摔倒、擦伤是常有的事。”徐广威说寻路过程非常艰辛,志愿者们却甘之如饴,“每次找到古驿道时,那种兴奋与喜悦是无法代替的。”
近年来,“云端古道”“游击古道”“红军古道”“海丝古道”等古驿道资源被一一挖掘,它们大多保存完好,串联起来约200公里。与此同时,志愿者团队也不断发展壮大,从刚开始的寥寥无几发展至200多人,累计已有500多人参与寻路及拍摄记录等相关工作。
活化▶▷
被荒草掩埋的古驿道重现
走进兴宁市大坪镇金坑村,绿树掩映中一条蜿蜒的石铺路延伸至远方。这是十二肩岭古驿道,全长约1.9公里,曾经是客家人挑盐、担货去江西的必经之路,使用时长超过350年。因古代往来担货挑夫经过此山岭,需要歇肩十二次,故称为“十二肩岭”。
近年来兴宁市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十二肩岭南粤古驿道为重点线路,投入1300多万元完成兴宁北线古驿道本体修复、连接线、标识系统建设,以及沿线节点提升工程。
如今古道换新颜,藏于典籍的历史场景得到活化。十二肩岭古驿道有一处李俊祥伙店遗址,据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梅州古驿道》记载,李俊祥伙店占地数十平方米,主要是为过往商旅提供饮食和住宿服务。实则是革命联络据点,为苏区革命队伍传递情报、输送人员物资。
红色基因为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注入了灵魂,同样位于大埔县三河镇的余里古驿道,也是一条充满红色记忆的古驿道。
据介绍,余里古驿道全长5公里左右,沿途风景秀美,生机盎然,很难想象这里也曾炮火连天。1927年10月三河坝战役打响阻击战后,起义军曾取道余里古驿道,向饶平转移。
余丰亭是余里古道的起点,也是当年起义军转移路线的第一站。当年起义军将士由此出发,冒着枪林弹雨疾步前行,无暇欣赏沿途风光。
而如今沿着青石板缓缓而上,四周重峦叠嶂,山坡上的树木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安静。淙淙的流水声在耳边响起,空气中弥漫着树木花草的芳香。余里古驿道经过修复和开发后焕然一新,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当中。
目前,梅州市各县(市、区)有古驿道线路20条,总长度1846公里。其中陆路15条,总长度1219公里,水路5条,总长度627公里。
在这些古驿道中,既有平远县八尺镇角坑村和梅州岃的“寻乌调查”红色文化古驿道,也有明末以来客家人出南洋的松口水陆华侨文化古驿道,以及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的大埔三河坝—潮州饶平麒麟岭古驿道和梅州兴宁—平远“粤赣盐米商贸”古驿道等。
沿线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共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个,其中叶剑英故居、父子进士牌坊、谢晋元故居、丘逢甲故居、人境庐和荣禄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村▶▷
串珠成链积极开发“古驿道+”
如何让古驿道走向新生?梅州通过创新性打造古驿道与沿线村落之间的互动机制,为沿途的乡村注入发展新动能。梅州平远县仁居镇的仁居村是一个典范。
仁居村以古驿道活化利用为契机,依托“红色村”创建、修缮一批红色革命旧址,修复一条沿线古驿道和沿线景观,升级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和红色教育展馆,将分散在1公里内的红四军革命旧址群串联打造成红色文化长廊、红廉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仁居村开发出“重走红军路、聆听红色事、瞻仰旧址群、品尝行军餐”红色体验线路,带动红色游、文创、自助厨房、农特产品的展销等产业发展,让昔日老村庄焕发新活力,也让当地群众切实在古驿道活化利用行动中感受到实惠。
近年来,梅州各级各部门在保护古驿道本体基础上,通过充分挖掘、梳理、整合沿线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利用“古驿道+旅游”“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等交叉融合,把名镇名村、古村落、贫困村、自然文化资源等串珠成链,以“道”兴村助力乡村振兴。
例如梅江区西阳镇的“网红村”筀竹村,此前志愿者们在西阳镇挖掘出一段古驿道,为该村打下良好的人气基础。后来,在梅江区相关部门和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的指导下,多方齐心协力挖掘出了老鹰窝大峡谷徒步路线、海拔高达1000米的“云端古道”。
“接下来,志愿者团队将以筀竹村为圆心,把高观音、清凉山、明山嶂等地的古驿道串珠成链,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徐广威说。
随着古驿道的深度挖掘,让越来越多红色、绿色、古色展现出来。例如“海丝古道”沿途的乡村美术馆、非遗文化展馆,让乡村变得更加热闹,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来这边旅游。同时通过打造品牌徒步路线,创新引领全民健身新热潮的有效方式,这也是实现“以道兴村”的积极探索。
“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工作,正是为了活化岭南古驿道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为了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黎俊红说,下一步将继续探索梅州古驿道保护利用,加强古驿道与当地文旅体生态产业体系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