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导语: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南宋时期,苏氏之学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关注与推崇,在文人圈中刮起了学习苏学的风气,朱熹对此现象十分反感,他认为苏学是无规矩不正统的学科,故对其一直保持批判的态度。

也是从朱熹开始,洛学与苏学对立,苏学在他的批判下传播得越来越广,苏氏蜀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派,《宋元学案》中的《苏氏蜀学略》就记录下相关内容。

那么,苏学具体指的是什么,它与苏轼或者蜀学有无联系?洛学与苏学之争又是什么,为何能在文人史上占据一定篇幅?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宋代元佑党争中的“蜀党”

今有大部分学者认为元佑时代出现的洛学与蜀学之争实质上是指的是洛党与蜀党之争,也就是说,蜀学是蜀党推崇的学问,洛党和蜀党在文人圈子里属于有学术色彩的政治派系。

因此,在讨论蜀学的时候不能脱离蜀党,通过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可以发现,洛学的代表者是程颐,蜀学的代表者是苏轼。

他还指出朔学的代表者是刘挚,由他们三人引起的学术争端和政治问题构成了元佑时代的政治争论局面。

照这样看来,苏轼是蜀学的创造者似乎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洛蜀之争也是存在的,可有学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邵伯温的说法是错误的。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因为元佑时期政局混乱,背景复杂,仅用党派之争来概括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平田茂树就在《长编》中表明刘挚党人与洛党经常会被人们弄混,认为他们是自成一派的,这显然就违背了邵伯温的说法。

又如方诚峰在《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中对元佑诸位党派之争关系的解释,他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党派名字,是政治观念和诉求不同导致的。

以上举例的两点都说明元佑时期党派之争并不简单,那么被大部分学者认为的“蜀学是蜀党的学说”又是正确的吗,蜀党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团体吗?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发现《乞郡札子》有记载“蜀学”这一说法出现的时间,即苏轼元佑三年。

其中的“……门下侍郎韩维争议刑名……臣本蜀人……指为川党”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指认苏轼等人为川党的是韩氏之党的韩维,不是后世所说的洛党或朔党。

由此就可看出,当时官僚之间互相胡乱指认党名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他们指认的内容已经超过了三党的范围。

还有史料中记载的监察御史黄庆基的发言,他的“近论奏中书侍郎范百禄朋比欺罔……百禄之亲戚朋游……”再次指认蜀党与洛党的关系,他认为蜀学兴盛而洛党没落,蜀党代表是范百禄的侄子范祖禹。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但当时的范祖禹有反驳,他为程颐反驳,因为程颐也在黄庆基的告状范围内,结合之前的史料对比可得知,范祖禹是蜀党代表或程颐是洛党代表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因为倘若他真的是蜀党代表,那么他怎么会替洛党辩解?这显然是有矛盾的,因此元佑时期的蜀洛之争是指责蜀士的一个统称,范围可大可小,并不固定。

解决洛蜀党派之争说法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后,接下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这种说法是如何产生的?倘若蜀党并非是政治实体而是政治统称,那么该说法是否还成立?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元佑学术派系中的苏学

自宋哲宗亲政后,他就推翻元佑时期的政治路线,推崇王安石学术与打击元佑学术,后面的宋徽宗也继承了这一点。

那么,元佑学术具体指的是什么?

其实,元佑学术的范围非常广,包含的内容也很复杂,凡是元佑党人的的文章和学问都属于组成部分。

由于打击学术的最好办法是销毁书籍文字等,那么留下著作的文人便成为攻击对象。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高津孝在《论唐宋八大家的成立》一书中指出吕祖谦的《皇朝文鉴》是了解宋代各种学说与评价的基础。

学者通过翻阅得知,苏轼的文章在该书中多达163篇,是北宋文人士大夫中的数量榜首,可见苏氏文章的影响力有多大。

朝廷就多次下令销毁三苏父子的文集,如“……销毁刊行《唐鉴》并三苏……”一句,就说明统治者对苏氏学术的厌恶。

可由于苏氏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的文章与学术一直是明面禁止暗中流通的状态,文人士大夫对他的推崇程度更高了。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另外,当时的朝廷三申五令禁止元佑学术,苏氏的文章和学问在这一情景下被称为苏学或苏氏之学,说明“苏学”这一名称是在禁止元佑学术下产生的。

在北宋最后的时期里,禁党和禁学的政策发生变化,统治者不再禁锢人们的思想,一时间内,各种学说流派接连出现,争论也不断。

比如史料中记载的“国子监祭酒杨时言……以涂学者耳目……使邪说不能为学者惑”就表明杨时对王安石学说或党派是持批判态度的。

这就让推崇王安石的官员对他十分反感,进而批判他,陈过庭的“……凡苏氏之学……复论王氏为邪说……”就是对他的批评。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冯澥的“……附元佑之学则讥诮王氏之说……惟其说之当理而已……”一句,虽然他们批判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崇王安石学说,但还有不少人是持中立态度的,他们既不支持苏氏之学,也不支持王氏之学,他们只想让“百家争鸣”持续的时间再长一些。

在以上举的例子中,学者不仅能发现当时官僚对不同学说的态度,还能发现诸如“王氏之学”和“元佑之学”等说法的产生,就是没有发现“洛学”、“蜀学”和“朔学”的说法,这又与先前的三党划分有冲突。

总而言之,该现象和史料都说明了在元佑时期,根本没有泾渭分明的洛蜀朔三党,甚至都没有朔党之称,这也能解释为何没有三党名字的原因。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从苏学到蜀学

自南宋开始,苏氏的文章和学问得到许多人的关注,三苏成为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对象,当时的《三苏文粹》是最流行的书籍之一。

另外,三苏作为北宋蜀地文人中的优秀代表,在南宋蜀地文人中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尚苏氏文章……蜀士尤盛”一句。

说明苏氏之学在此时已经是蜀地学术的代表,蜀地文人大多师从三苏,也逐渐出现了以“蜀学”指称“苏氏之学”的情况。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那么,这一说法在宋代文人之间是如何流传的,有哪些文人曾直白的指出这一关系?

北宋时期“蜀学”大多指蜀中儒学,张楚民和吴兹等人是蜀人代表,他们的“蜀学”一词有表扬乡邦教育和学术之意,没有代表苏氏之学或者某一学派的意思。

但后来与“苏氏蜀学”一同出现的王安石学说,却已经出现,且被他们称为“新学”,即《二程集》中的“杨时于新学极新……类以通之”一句。

还有在后人研究中,他们发现北宋时期的苏轼和程颐的争论十分突出,但在学术上,二程却从不批判苏学,只是一昧的重视新学,这样可说明党派之争不是因学说不同引起的。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再看南宋时期,已经有史料指出“蜀学”是苏氏之学,蜀士是最热衷于讨论蜀学的人群,李石是其中的重要人物,由于他曾经在太学任教,后又回到蜀地任成都府学教授,学识十分渊博。

所以他在蜀地文人中的影响很大,他主张“元佑学”,还在《苏文忠集御叙跋》中直接将“苏氏之学”称为“蜀学”,如“……苏轼首辟其说……皆曰元佑学……”一句。

该句说明他对北宋学术有了归纳和总结,直到北宋末期,就已经产生“元佑学说”的概念,在这种语境下,“苏氏之学”被称为“蜀学”是极为自然的,后面也自然而然的产生洛学和朔学的说法,这样就能解释洛蜀朔三学的出现及含括的范围。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那么,有人推崇自然就会有人反对,不然也不会出现党派之争的局面,比如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就曾反对与批判。

引起他们批判行动的是程洵,他将苏程合为一家,这个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朱熹反对“乱炖一通”的做法,他从佛老、性命之理和文道关系等方面全面否定苏氏之学,他认为苏氏之学是杂学,不可与程学相提并论,后面随着理学的兴起,朱熹的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追捧,这就引起所谓的党派之争。

宋代“苏学”与“蜀学”的关系

结语

直到这里,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文章开头所说的洛蜀之争是由洛学和蜀学争论产生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宋元学案》也不见得是正确的。

因此,对待某种学说或学派,一定要有不甚求解的精神和毅力,找到文献的源头并理清脉络,这样才能完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