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敌人需要几倍兵力?战报要老出问题,那麻烦可就大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了判读战争中各方战报的问题,其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参战军队本身统计有真实的战报,但为了宣传效果,公布时却拿出了另外一组扩大后的数据;
第二种情况是,参战军队将真实的战报如数公布,作战统计跟宣传数据是一样的;
第三种情况是,参战军队的作战统计本身就是“掺水”的,以至于公布的宣传数即便跟作战统计一致,它也会严重失真。
在上述的几种情况下,以第三种情况的出现最为恶劣。
因为在前两种情况下,己方军队是有相对切实数据掌握在手中的,对于作战部署就会有的放矢。而第三种情况的话,由于自身就没有掌握到切实数据,所以在制定作战方案时,就会漏算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进而导致作战不利,作战愈不利,愈在战报上找补,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在战报数据的问题上,就有两个核心点,它到底应该是为作战服务?还是为听起来好看,为舆论宣传服务?
很明显,战报数据首先应当服务于作战本身。
在实际作战中,参战军队对于己方的战损情况,一般是比较了解的,对于敌方的损失情况,要靠各种信息去确认,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歼敌战果数据。
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分几种不同情况。
在己方能够掌握战场的情况下,因为能实际数出来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有多少,通过俘虏及文件确认其参战番号、实力几何,再根据各部的参战情况,就能得出比较真实的战果数据来。
如果未能掌握战场的话,就只能靠估算了,这就会有估算高低的情况出现。
所以很多时候还要通过内线去探察敌人的损失确数,然后再对比作战中的统计,最终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战果数来。
通过这一数据,再对比我们参战的兵力、战损数,大致就可以有在此类环境作战下,双方战力的评估概况。
如果每一次战斗都有类似的战斗详报总结,那么在众多战斗类型、战斗次数之下,就可以总结出在什么环境下,对付什么样的敌人,用什么样的兵力、火力,能打出最佳战果的方案来。
比如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是在以弱击强的状态下与日军作战的。
这种情况下,它用一个中队,我们就不能用一个连来对战,这样就会吃亏;它用一个师团来,我们就不能用一个师乃至一个军来对战,这样也会吃亏。到底用多少兵力去对付对方,其实各路军队都在研究。
以国军来说,因为它的战报统计既对于战果没有确实掌握,甚至对己方战损情况亦多不实,因此在战力衡量上就会出问题。
张发奎便曾如此说道:军一级单位喜欢夸大伤亡数字以显示战事有多么惨烈,他们通常多报敌军的损失,而失踪人数往往申报为负伤。
徐永昌亦写道:情况稍好便声张我军如何如何有力,稍坏又自称毫无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各部不消说切实汇报敌军战损了,就连自身损失也是一笔糊涂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国军的虚报,老蒋本身就喜好这一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徐永昌即在日记中写道:蒋先生略于督责训练,督责战斗,一意于宣传工作,岂知作战宣传须名实相称,否则事实稍迟即明,无异自暴其丑,非善后计也。我一个上等师抵敌两大队,力量每感不足,则战之宣传分际与应努力之点,亦既明示之矣。
徐永昌所言其实非虚,因为过于信奉不实战报,致使老蒋对于作战结果往往难以接受。
老蒋在1940年总结冬季攻势作战时曾感慨,战争初期国军3个师可以对抗日军1个师团,徐州会战时五六个师才能打败日军1个师团,到冬季攻势时以10个师几乎还打不过它1个师团。
事实上纵观全面抗战初期的战况,国军3个师之众,实力不过3万余人,日军1个师团即有2万多人。即便是所谓调整师,三师的火力投送实力也敌不过日军一个师团,实战中少有以一军之力抵日军一个师团之战例。
也就是说,老蒋此时对双方战力的判断就是错的。
徐永昌在日记中所言,“一个上等师抵敌两大队,力量每感不足”,便是当时相对真实的状况。
1939年11月26日,徐永昌在日记中写道:
徐州会战以来,我对敌用兵常以五师对敌一师,而每感力量不足,近数月中,已有两、三次获敌小册子记载用兵,亦谓其两大队可抵我一师(我师步兵九营,敌则十二营),是每营抵我四营半,一师可抵我六师,此殊可作敌我用兵之标准预计矣。
然而日军的编制决定了它的部队层级越高,所获得的配属重火力就会越强,这就会出现国军以一个上等师对付日军2个大队,有时候可以做到,但以6个师对付其1个师团,则反倒不易获胜。
而何应钦在调整国军编制时,又定以一个师对付其一个联队之数,那显然在作战中就要处处吃亏。
所以纵观整个抗战,国军对于双方战力的评估总是出问题,这就导致兵力分配与部署上的漏算颇多。再加之在战报中,经常出现本部损失含糊不清,对杀伤战果又无确数计算,又形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到抗战后期,连老蒋都瞧出情况不对了,因为好看的战报只能掩盖一时,却改变不了战役结果。
1944年2月,老蒋在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上便说道:
这种数字比例(指双方兵力对比与作战结果)给外国人看,他如何不轻视我们?前年长沙战役,去年夏初鄂西战役,以及最近的常德战役,盟邦人士表面赞许我们,说我们军队勇敢善战;其实人家愈赞许,我们愈觉羞愧!因为敌人只用三个师(团)来攻击我们,而我们要以三十个师来抵抗。
事实上老蒋还真没猜错,如几个月后魏德迈替换史迪威后,此公便觉得国军300余师实不堪用,认为只要充实的50个师便够用了。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形成了36个美械师的计划,外加当时在海外的新1军3个师,总计是39个师。
美械师的装备纵然是增强了、兵力也充实了,但国军本身的问题当然还是没有得到改变。
即以战报一项来说,自己实际吃亏了,那就把对方的损失报得更多些;自己占便宜了,战果更是随意写。这样就导致国府的高层,还是不能明晰双方军队的实际战力,在实战中当然还是会不断吃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