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英王加冕礼,幕后故事多
导语:【史海回眸】英王加冕礼,幕后故事多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5月6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加冕仪式将在伦敦举行。英国是欧洲唯一保留着君王加冕仪式的君主制国家。历史上众多的英王登基大典中,有的奢华无比,有的相对简朴;有的繁文缛节颇多,却难免出现错漏;更有的仪式险些变成闹剧……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加冕礼,首次全球直播
1953年6月2日,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仪式在伦敦举行。这场加冕仪式备受世人关注,因为这是首次电视直播的加冕礼,也是有了电视以后世界上第一次对重大事件进行直播。
加冕仪式于6月2日11时15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准时开始。仪式包括了宣誓、涂油膏、加冕和行礼等,此外还有盛大的游行、加冕午宴等庆祝活动。典礼持续了整整3个小时,程序上基本遵循了英国的古制。最创新的一点是在女王的坚持下,由英国广播公司对整个典礼过程进行电视直播。据报道,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最初对电视直播加冕仪式持反对态度,但年轻的女王力排众议,说服丘吉尔同意了直播。
此举促进了英国电视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英国电视机热销。为了观看加冕礼直播,许多买不起或者一时买不到电视机的家庭,甚至租赁了电视机。据统计,当年5000多万人口的英国,有2700多万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加冕仪式的现场直播。
为了让其他英联邦国家的人尽早观看到女王加冕仪式的录播,也创造出多项当时的世界纪录。英国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时间将影像资料送往加拿大鹅湾基地,这是英国和加拿大之间首次实现直航。随后,加拿大空军的喷气式战斗机进行接力,将影像进一步送往蒙特利尔等地,交给加拿大广播公司播出。
美国的几家电视广播公司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为争夺第一时间在美国电视播出加冕仪式展开了竞赛。但他们只能雇民用螺旋桨飞机,速度远落后于加拿大方面。反而是实力相对较弱的美国广播公司通过与加拿大方面达成转播的合作协议,成为美国第一个播放加冕仪式的媒体,比其他公司提前了90分钟,提升了自己在美国电视广播行业的地位。加冕影像资料也搭乘澳洲航空的客机运往澳大利亚。据估计,女王加冕典礼的全球电视观众达到了2.77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10还多。
英国各方为加冕仪式进行了14个月的筹备,由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亲自担任加冕委员会主席。女王本人对加冕仪式的筹备也十分重视。为了确保典礼进行时自己的仪态优雅,女王提前进行了多次排练。为适应满是钻石和其他宝石的王冠的重量,女王不时戴上王冠处理日常事务,包括喝茶和看报纸时也戴着王冠。许多年后,女王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抱怨王冠太重,称“脖子都要被压断了”。
女王的加冕礼服也很讲究,上面刺绣着象征英联邦各国的花卉标志。礼服加上长长的下摆足有5.5米长,由英国12名最优秀的工匠花费3500小时制作完成。彩排期间,女王和为她抬裙摆的7位女官用床单替代礼服进行了多次演练,确保行进和拐弯的时候不会乱。女王还指定了一位身高和体型与自己相仿的女官作为替身参与彩排。
在女王的要求下,整个仪式只有涂油膏的环节没进行电视直播,即大主教用油膏涂抹君主的手和头等部位,以示君主被赋予上帝的恩典和美德。油膏的原料很珍贵,包括玫瑰油、肉桂油、麝香油等,而且可以长期保存。
加冕仪式的一个细节也体现了女王作为母亲的细心。当时,5岁的查尔斯王子受邀参加母亲的加冕仪式,不同于其他客人,小王子收到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手绘卡通版邀请函。
女王的加冕仪式邀请了来自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8200位客人前去观礼,包括女王的家庭成员和其他国家的王室成员、各国元首、英国贵族和政府要员等。参加游行的队伍达2万多人,需要45分钟才能全部通过。
为了观看这场加冕礼,英国民众也热情高涨。有些人为了得到比较好的观看位置,甚至提前一天来占地。各国媒体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据称有9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记者及500多位摄影师前来采访。
加冕仪式还包括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比如,将温莎城堡附近橡树结的橡子运往英联邦各国栽种,以示对女王加冕的纪念。加冕午餐为英国留下了一道名菜——加冕鸡。参与典礼的许多宾客还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加冕勋章。
乔治四世加冕王后跑去闹场
乔治四世的加冕典礼于1821年7月19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这场加冕仪式也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奢华、同时也是最像闹剧的一场加冕礼。
1811年,乔治三世因病不能理政,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四世,以摄政王的身份掌握了国家大权。自此乔治四世奢华荒淫的本性也逐渐暴露出来,他生活奢靡而且拥有不少情妇。这也导致他与发妻卡罗琳的关系极差,后来卡罗琳长期居住在意大利。1820年1月29日,乔治三世去世,乔治四世遂继承王位。按计划,他的加冕大典定在1820年8月1日举行。卡罗琳6月从意大利赶回了伦敦,要参加加冕仪式并正式受封为王后。但在此期间,王与后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暴露在民众眼前,两人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乔治四世曾想动用法律手段剥夺卡罗琳的王后称号,但未获成功。他于是将加冕仪式的时间后延了一年。
加冕仪式的奢华体现在各方面。首先,在花销上这场仪式花费了近24万英镑,是其父亲加冕仪式花销的20倍。乔治四世的加冕礼服也极尽奢侈,这件8.2米长的天鹅绒长袍据记载花费了2.4万英镑,占典礼总花销的1/10。另据记载,国王及其他王室成员的羽毛帽子,造价分别高达2000至8000英镑不等。而在后来其他君主的加冕仪式上,王室成员帽子的造价一般在40英镑左右。
尽管加冕典礼延后了,但到了正式加冕礼的这天,一场“闯宫”的闹剧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典礼当天早上6点,卡罗琳王后的马车就来到了威斯敏斯特教堂门口,沿途她获得前来观礼的民众的掌声。卫兵们赶忙将大门关紧。王后要求进门,却被卫队指挥官要求出示邀请函。她试图从侧门等其他入口进入,但都被拒之门外……一番吵闹争执后,没有参加加冕典礼的卡罗琳王后无奈回到自己的马车上。马车驶离的过程中,沿途不少民众高喊“耻辱!耻辱!”两周后,卡罗琳王后在羞愤中病逝。但也有传言,她的死与乔治四世派人投毒有关。
作为乔治四世加冕大典的一部分,加冕宴会也是丰盛而奢华的,但也未能避免闹剧的成分。宴会大厅里,26盏巨大的吊灯中2000多支硕大的蜡烛将大厅照得亮如白昼。宴会结束时,因为太铺张,餐桌上剩了太多的美食。参加宴会的许多人都想将这些食物带回家,哄抢场面一度非常混乱。不少人趁乱将银质的餐具和玻璃杯也偷偷带走了。
对伦敦老百姓来说,加冕仪式这天无疑是快乐的。因为不仅有烟花表演,伦敦所有的剧院都免费开放,费用全部由“慷慨的”国王来出。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仪式错漏频出
1838年6月28日,年仅19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仪式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自1066年以来所有英国君王的加冕仪式都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办。但这次加冕典礼有着非同寻常的背景。
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新兴资产阶级在议会及国家事务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封建贵族及王权的力量有所削弱。同时,这也导致议会中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对立更加严重。维多利亚女王的内阁,最初提出的加冕仪式规划增强了民众参与度,但遭到保守和激进两派的一致反对。保守派认为,将大部分支出投入到漫长的公众游行中,有损加冕仪式的传统尊严。而激进派则认为,将如此大笔的金钱用于君王的加冕仪式,太过铺张浪费。而实际上,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仪式7万英镑的预算,不到1821年乔治四世加冕庆典花销的1/3。关于加冕仪式的举行时间和程序细节,两派也是争执不休。
在这种处处争执、相互掣肘的环境下,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仪式的筹备步履维艰,反映到最后的加冕典礼上,就是整个仪式错漏频出。历史学家评价此次加冕仪式时,用了“拙劣”一词。据记载,整个典礼的进行过程中,可以看出参与的各方人员明显缺乏排练,几乎所有人都对下一步做什么显出一种怀疑和犹豫的态度。因为程序不够流畅,整个仪式持续了5个小时之久。其中有几处明显的混乱和错误。一是秩序混乱,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仪式中,当司仪向参与典礼的人群投掷银质加冕勋章时,居然引发了一场不体面的争抢。二是音乐不和谐。现场音乐气氛的烘托,是由一个80名演奏者组成的管弦乐队和一个由157名歌手组成的合唱团负责。但因为缺乏排练,演奏和演唱经常不协调。更有甚者,一位司仪居然记错了程序,在典礼没有完毕时就告知女王仪式结束了,女王准备离开的时候,又被别人请了回来。
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加冕仪式当天的细节,在女王的记录中,当天最有名的错误还有两处。一是主教在给女王戴戒指的时候,把本该戴在尾指的戒指套在她的无名指上。女王写道:“大主教笨拙地把戒指戴错了手指,我犹豫再三,终于痛苦地下定决心摘下来重新戴好。”另外,根据仪式规程,安排了一位老勋爵作为代表向女王宣誓效忠。但这位82岁的老者在登上台阶时摔倒并跌落下来。女王赶紧走到台阶边迎上他,以防老勋爵再跌倒。
据记载,女王这一举动虽有违规矩,但体现了她的仁慈善良,为她赢得不少人心。女王的这个举动还被著名画家约翰·马丁在他为加冕仪式创作的油画中绘制下来,成为世代流传的经典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