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后金军以少胜多的说法可能不实
导语:萨尔浒之战: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后金军以少胜多的说法可能不实
建州女真逐步壮大,努尔哈赤的拳头越来越大。
那一场消耗了大明国运的壬辰倭乱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多年的腐败,让后金的崛起逐渐发展到明朝难以控制的程度。
01
关乎国运的一场豪赌
努尔哈赤率部攻打叶赫部,明廷出兵干涉,企图逼迫努尔哈赤就此罢兵。
这种情况,明廷熟悉、叶赫部熟悉,努尔哈赤也熟悉,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样的事情没少发生。
扶持叶赫,限制建州发展,这是明廷的一贯作风。
但百试百灵的策略,这次却失灵了。
明廷此次调停的提议,被努尔哈赤一口回绝。
彻底被激怒的明廷,迅速集结重兵,准备来一次犁庭扫穴,灭一下后金的嚣张气焰。
萨尔浒之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
对于明廷而言,这是一次关于国运的重要战役;
对于后金而言,这是一次关乎后金生死存亡的一战。
是役,交战双方均是精锐尽出,打算在辽东来一次战略决战,既决胜负,也决生死。
两个国家,一场豪赌,就此拉开帷幕。
硝烟四起,战火不绝,当生命如草芥一般不断消逝,大明军的英魂永远留在萨尔浒之战的战场上。
明军败了,惨败!
萨尔浒之战,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经典战役,被许多作品奉为后金军以少胜多的案例。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笔者以为,萨尔浒之战,后金军大获全胜不容置疑,但以少胜多的说法或许存在不实的可能。
02
明军参战兵力
关于明军的参战兵力,说法有多个。
据《武皇帝实录》记载,明军集结20万大军,对外号称47万,兵分四路向后金发起攻击。
对外夸大兵力,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手法,可以鼓舞不知内情的参战士兵的士气,也可以迷惑地方将领,符合“兵者,诡道也”的兵法思想。
但问题在于,这个“47万兵力”是虚数无疑,恐怕这个“20万大军”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武皇帝实录》中对明军兵力的记载,与《满文老档》记载的十二三万不符,与《三朝辽事实录》记载的八万余也不符。
关于萨尔浒之战的调兵情况,兵部尚书黄嘉善曾在奏疏中提到过,内容相对还算是详尽。
通过这篇奏疏不难看出,彼时的辽东兵马数量已经大不如前,全镇也不过六万之数。
而且,这些兵力大多数分布各地,负责城堡、驿站等工作,守土之兵仅两万余。
如此兵力显然无法满足萨尔浒之战的需求,扩兵任务迫在眉睫。
此后,辽东本土招募新兵两万余,各镇调兵数千后,又凑了两万余,加上辽东原本的守土之兵两万余,总兵力总算是凑到了七八万。
如此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几乎是不容有失。
兵部尚书黄嘉善对七八万的兵力显然很不满意,但这样的兵力已经是九边重镇能凑出来的全部了。
无奈之下,黄嘉善几经努力,总算是又从各土司处征调来兵马九千余,堪堪凑出个接近九万的大军来。
这样的数字,相比于二十万大军的说法,相差甚远。
即便如此,等到大军真正在辽东集结时,还出现了很多意外的情况,原本答应来援的兵力,真正调过来的时候却不足数。
再加上一些征调过来的援兵,因为不敢出战,只能留在辽东。
此前预计接近九万的大军,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缩减成了不满八万的兵力。
这一点在辽东经略杨镐的奏疏中得以体现:
“……而昨之主客出口者仅七万余,岂能相敌?”
按照这个数字来算,即便加上当时朝鲜派出的军队和叶赫部来援的军队,总数也超不过十万之数。
《清剿奴酋酌议兵食第二疏》中对这个兵力有记载,而且数字更低。
“并北关、朝鲜之兵亦在数内,实止得八万耳。”
再看《三朝辽事实录》中的记载,数字更加明确清晰,直接具体到了十位数,兵力不到九万之数。
“主客出塞官军共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
综合这些资料来看,明军真正出征的兵力,算上叶赫部和朝鲜派来的军队,加一起也就在十万左右,不到十万的可能性还更高,绝对不可能达到二十万。
其中辽东兵马算是这支部队的主力来看,其实精锐部队并不多,至于叶赫部的军队,更是让人一言难尽,由于今天说的是兵力,而非战斗力,本篇就不在此拓展赘述了。
那么,我们反观后金军队,实际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与明军一样,同样是说法不一,需要逐个剖析,寻求一个接近真相的答案。
03
后金军参战兵力
在很多著作中,对后金参加萨尔浒之战的兵力认定为六万。
包括《中国通史纲要》、《努尔哈赤传》、《清太宗全传》、《明清战争史略》、《满文老档》等等,都提到了六万的数字。
在《明实录》中,杨镐在战前曾提到后金军的兵力,“约六万余”。看似这个数字与其他著作相互印证,但杨镐在战后,却又给出了另外一个数字,称后金军有十万之众。
“盖奴酋之兵, 据阵上共见约有十万人,宜以十二三万方可当之”
杨镐为何在战前、战后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表述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战前所说的数字,乃是推测之数,并非事实。
而战后给出的数据,则是参战的亲历者上报,是亲眼所见的兵力,因此更可信一些,笔者也支持后金军十万兵力参战的说法。
这些资料之所以称后金参加萨尔浒之战的兵力为六万,主要来源是按照后金牛录数来计算的。
据说当时后金八旗一共有牛录200多个,每个牛录三百丁,按照牛录的数量推算,后金参加萨尔浒之战的兵力自然就是六万余。
但后金八旗当时一共有多少牛录,并无定论,除了有200多个牛录的说法外,还有400多个牛录的说法,两者差距甚大。
据辽东巡抚周永春的奏章记载,后金军参战的总兵力大约在八九万左右。
其中包含了骁勇善战的精兵大约五六万,还有二三万掳掠去的中国民兵。
从周永春的奏章记载来看,要比杨镐的情报更加详细。
可以清晰看到,后金军由两部分组成,他口中的“精兵”,应该指的就是后金军中的八旗兵。
五六万的兵力,也与其他史料记载的后金八旗兵的兵力相符。
《朝鲜李朝实录》中,对后金军的兵力也有记载。
这份记载来自朝鲜使臣郑忠信出使建州后,回国上交的一份报告。
据内容显示,后金军当时一共有八部(也就是八旗),每部兵力一万二千人,八部的兵力就达到了九万六千。
郑忠信出使建州期间,与此前朝鲜叛将姜弘立见了面。
两人交谈时,谈及后金军的兵力,姜弘立也提到了一个数字,“虏骑十万”。
《光海君日记》也记载道:
“河瑞国说称虏国有八将, 而每将统长甲军,合计九万。如李永芳所统又不下万余。”
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后金军投入到萨尔浒战役中的兵力,仍是十万左右。
综上所述,后金军在萨尔浒战役中,投入的兵力并不止六万之数,已经达到了十万之众。
明军和后金军在萨尔浒之战中的兵力,几乎是一个旗鼓相当的水平,并不存在后金军以少胜多。
而且,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满洲出兵,三丁抽一”。也就是说,后金在萨尔浒之战爆发之前,会按照人口进行征兵。
当时的后金人口颇多,经过努尔哈赤多年来南征北战,统一女真各部,“编了大批降户”、“俱尽数迁徙而来”,极大的扩充了后金的人口基数。
新宾永陵地区人口当时就已经达到了50余万,按照“三丁抽一”的通例征兵入八旗后,共征兵230余牛录,兵力在七万左右。
但考虑到萨尔浒之战乃后金生死存亡之战,后金必然会竭尽所能,尽可能多的增兵,来增加此战的胜算。
与明朝征兵困难不同,后金征兵的情况几乎到了截然相反的程度。
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后金开始征兵时,不仅可以轻易达成“三丁抽一”的规定,有些人丁兴旺之家,甚至还会主动申请参战。
“出兵之时,无不欢跃, 其妻子亦皆喜乐,惟以多得财物为愿。如军卒家有奴四、五人,皆争偕赴, 专为抢掠财物故也”。
反观明军,征兵是否困难暂且不提,即便征兵、调兵到了前线,军中仍有很多人不愿意参战。
这一点,在江西道御史薛贞的奏疏中有所体现:
“调到援兵皆伏地哀号,不愿出关。”
这部分士兵后来被留下来,没有出征萨尔浒之战。
一来,这部分士兵已经吓破了胆,上战场也不会有所作为;
二来,这部分士兵上战场,也会扰乱军心,反而不妥,将他们留下来也是无奈之举。
仅从军心来看,明军与后金军在战前就已经有巨大差距,足可见当时的明朝军队已经不堪到何种程度。
尽管双方参战的兵力相当,但军中士气却相去甚远,对最后的战局必然会有所影响。
参考资料:
《武皇帝实录》
《满文老档》
《三朝辽事实录》
《建州闻见录》
《清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