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1934年德国武器局正为陆军战斗和支援坦克迟迟无法完成而发愁时,为在短时间内填补装甲部队中产生的空白,武器局希望各军火商提供一款重量10吨以下,拥有20毫米机关炮和7.92毫米并列机枪的轻型坦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935年第一批新型坦克出厂,同时它得到“二号坦克”的正式名称和制式编号Sd.Kfz.121,该车是德军第一种具有反装甲能力的坦克型号,能够发射20毫米通用穿甲弹、高速穿甲弹、高爆弹、穿甲燃烧弹这四种型号的弹药,其使用高速穿甲弹能够在300米的距离内击穿40毫米匀质装甲。但是在直接面对英国的玛蒂尔达系列中型坦克或法国的索玛S-35中型坦克,或哪怕是波兰的7TP轻型坦克,那也是打不赢的,特别是对付玛蒂尔达2型中型坦克时,二号坦克的20毫米机关炮就只能用毫无用处的敲门环来形容了,毕竟当时的37毫米轻型反坦克炮都打不穿这玩意,你一个20毫米机关炮就更打不穿了,但好在英法坦克跑的慢,利用机动性绕晕了打侧后,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波军的战斗素质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二号系列主要型号:A1/A2/A3/B/C/D/E/F/G1/G2/G3/G4/H/J/L/M型

首批生产的A型系列,拥有圆弧状的车体前部装甲,诱导轮是焊接式,主要有A1型25辆,A2型25辆,A3型50辆。

A型系列的致命缺陷在于防护能力差和发动机功率太小,当时使用的马巴赫HL57型6筒130马力汽油机只能提供40公里的时速,而且没有最终减速齿轮而导致无法有效地刹车,冷却装置性能不佳等问题,所以军方很不满意。在A型系列试生产型完成后,二号坦克进入第2期生产,1937年研发出B型,它加装了最终减速齿轮使得车体前部变成平直型,改用马巴赫HL62型140马力汽油机并简化了发动机室的上部结构,新型履带也提升了行使可靠性。由于原定的量产型尚未定型,而装甲部队又等不及,所以从1937年2月至3月赶工制造了25辆B型发放到部队以做应急之需。C型作为量产型的范本在1937年3月开始生产,最后制造的C型坦克改用独立式板弹簧悬挂装置,每侧5个中直径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这成为二号坦克标准量产型的重要特征,而C型最后生产型将车体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样的圆弧形。1937年7月开始出厂的A型系列与C型区别很小,但这时已发现由于没有指挥塔而使车长观察十分不便。B型和C型为了提升防护性能而,在驾驶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1938年又对亨舍尔公司开发LaS 138H底盘加以改进研制,最重要的变化是使用了新型的扭杆悬挂和4个大直径负重轮,从而大幅提升了行驶速度,行星式转向装置也是其特色之一,搭载早期标准二号坦克炮塔,在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共分2批生产,称为D/E型。但是D/E型由于违背了设计宗旨而使制造过程严重复杂化,因此并不成功,产量也只有43辆,它全部配属给各轻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只参加了波兰战役,至1940年后全部改为喷火坦克。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在D/E型失败后,又改进研制了后继O型,但是因为细节调整费时过多而没有投入大批量生产,只有75辆。

最后调试成功的完全版O型称为G型系列,除了基本的G1型外还发展出G2/G3/G4型,每一种都拥有相对更厚的装甲和更宽广的驾驶员视野,但军方对G型系列仍然很不满意,所以从1941年4月至1942年2月间G型系列一共只生产了12辆。

由于G型系列中途被停产,厂商又紧急研发出新的H型,它基本上和G型系列相同,但车体侧部装甲由15毫米强化至20毫米,新型齿轮箱使最大时速从50公里增至到65公里,当时军方要求H型在1942年4月必须投产,但生产线要等到9月才能完工,于是合同告吹,最后H型只停留在样车阶段。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二号坦克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担任德军装甲师的主力,但令人尴尬的是德军坦克兵似乎更偏爱捷克产的38t轻型坦克,甚至出现不要二号坦克而争抢38t轻型坦克的场面。

在1940年时德军共拥有各型二号坦克955辆,占坦克总数的近半数,但在实战中发展早期二号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逊色于捷克产38t轻型坦克。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于是1941年在C型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最为稳定的F型,F型设有车长指挥塔从而更好地保证了观察的安全性,驾驶室前部装甲改为35毫米一体化,侧部加强到20毫米,解决了以前临时附加装甲结构不牢固的问题,但也增加了车重,车体前部装甲再次改为平直型并经常挂有备用履带作为防护,F型后期改装了威力更强的机关炮并在炮塔后部加上了工具箱,后来在A/B/C型上也作了相应改造,如加装指挥塔和改变车体前部形状等。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1942年进一步升级了炮塔设计和装甲分布的L型正式出现在东线战场上,这也就是二号“山猫”坦克的最初版本,制式编号Sd.Kfz.123,其理论上在300米距离内能够对美军谢尔曼中型坦克侧翼部位造成直接威胁,而在东线战场上也能对苏军T-26轻型坦克、BT系列快速轻型坦克、BA系列重型装甲车等造成直接威胁(500米距离内就能直接将其击穿),其也有过L型击毁过苏军T-34中型坦克的战绩,其击毁过程是L型躲在了草丛之中,等待着T-34中型坦克靠近,当T-34中型坦克暴露出侧翼和引擎部位时,L型就突然从草丛杀出,近距离对着T-34中型坦克薄弱部位进行机炮扫射,使其彻底瘫痪在战场之上。有时L型运气好一点,几发穿甲燃烧弹打过去,就能轻易造成敌方坦克的引擎或履带受损。L型“山猫”是二号系列坦克中最终的巅峰之作,产量104辆。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1943年2号J型正式改造成功并装备给了党卫军第12装甲师,参加了1943年东线的战斗。J型产量只有12辆,但其正面装甲惊人的强化到80毫米,提高了突击敌军据点和战壕的效率,但相对的其速度也下降到每小时40公里左右。J型也是二号系列坦克中装甲防护力最为厚重的型号。二号J型和一号F型都有着“缩水虎”的谐称。后来在血战卡昂期间12辆J型基本上都损失殆尽了。

最后研发出来的是M型,它是H型的火力加强版,装备了50毫米反坦克炮,不过因为主炮生产速度过慢和过于复杂而没有量产,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二号坦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它的设计理念是填补三号和四号坦克的空白,而当三号和四号坦克已进入稳定量产阶段时,标准型二号坦克显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了,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产了524辆F型后,标准型二号坦克开始逐渐退出现役,到坦克学校用作教学训练,并改装成多种衍生型号。

其中部分二号坦克A~F型改进了发动机和冷却设备,以适应沙漠环境作战,并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服役,是英军轻型巡洋坦克的噩梦。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虽然二号坦克在战斗中没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总而言之,二号坦克和一号坦克一样在实战中被证明并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战坦克,但是它是德国发展更加强大的坦克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从好的角度来看,它是一款优秀的轻型坦克和有效的轻型侦察坦克,为德国设计师和生产工人提供了更多的坦克制造经验。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主要性能(A/B/C/L型)

车重:

9.5吨(A/B/C)

11.8吨(L)

乘员:

3 人(A/B/C)

4 人 (L)

时速:

公路 40 km/h (A/B/C)

公路 60 km/h(L)

行程:

公路200公里-越野125公里(A/B/C)

公路290公里-越野175公里(L)

车长:

4.81 m(A/B/C)

4.63 m(L)

车宽:

2.28 m(A/B/C)

2.48 m(L)

车高:

2.02 m(A/B/C)

2.21 m(L)

武器:

20mm/KwK-30L/55(A/B/C)

20mm/KwK-38L/55(C/L)

20mm/KwK-39L/60(L)

7.92mm/MG-34 (A/B/C/L)

弹药:

20mm/180发(A/B/C)

20mm/320发(L)

7.92mm/3525发(A/B/C)

7.92mm/2280发(L)

装甲:

5~14.5mm(A/B/C)

10~30mm(L)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

衍生型号

黄鼠狼2型反坦克歼击车型(75/76.2mm)

黄蜂105mm自行榴弹炮型

野牛150mm自行重步兵炮型

火烈鸟喷火坦克型(或称火焰喷射坦克型)

两栖坦克型

装甲抢修车型

二战德国坦克篇之“二号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