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也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两部法令

导语:也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两部法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是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王朝的开创者。在众多的罗马帝王中,其宗教政策尤为引人瞩目。一般认为,正是他将基督教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380年法令和392年法令便是支撑这一观点的重要史料依据。以《狄奥多西法典》为依托,通过详细考察这两款法令的文本内容及历史背景可知,狄奥多西一世颁行法令的出发点是基于世俗原因而非宗教原因。

狄奥多西一世的政治诉求

380年法令的正式名称是《君士坦丁堡公民令》,该年2月颁行于塞萨洛尼基。其中的关键句是“在我们治下的所有公民都应该信奉圣彼得给罗马人带来的宗教,他当初所倡导的宗教如今已十分清晰。”在该法令中,虽然“所有公民”的字眼显得格外突出,但若据此认为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则有以下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从名称上看,这是一部以君士坦丁堡的公民为对象颁布的法令,与正文中的“所有公民”一词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从地点上看,这部冠以《君士坦丁堡公民令》的法令并非在首都君士坦丁堡颁布,而是远在塞萨洛尼基。再次,从时间上看,该法令的颁布,距离狄奥多西一世登基的379年1月已经过去了1年。由此产生的一个疑问是,狄奥多西一世为何要在登基1年之后在塞萨洛尼基向君士坦丁堡的公民颁布这样一份法令?事实上,该法令的颁布牵涉到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动机。

在狄奥多西一世登基以前,治理罗马帝国东部的皇帝是瓦伦斯。瓦伦斯即位之初,帝国东部的基督教教派争端异常激烈。为了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权衡之下,瓦伦斯决定拉拢在帝国东部更具优势的阿里乌教派。就在瓦伦斯的政治目的即将实现之时,他却在亚德里亚堡战死沙场。在军事损失以外,亚德里亚堡之败的影响也开始在社会文化层面蔓延。

基督教史家狄奥多里特声称,狄奥多西是西部皇帝格拉提安应对危机的第一人选,但种种迹象表明,格拉提安作了一个不情愿的决定。在帝国西部,三位一体教派更具优势,他们也是格拉提安在社会治理时所依靠的重要力量。在帝国东部,随着瓦伦斯的死,阿里乌教派瞬间失去了帝国势力的依托。一位支持阿里乌主义的皇帝被一群信奉阿里乌主义的“蛮族”杀死之事,也成了人尽皆知的悲剧。随着“蛮族”威胁的日益加剧,出身帝国西部的狄奥多西一世最终选择放弃阿里乌教派。

登基后的一年间,狄奥多西一世初步稳定了与“蛮族”的战事。在此局面下,380年法令在塞萨洛尼基前线颁布。此时,阿里乌教派仍然控制着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通过在法令中强调:“他当初所倡导的宗教如今已十分清晰”,狄奥多西一世公然宣布支持三位一体教派。由此,380年法令不仅是一部暗藏政治野心的“告首都公民书”,而且是这位皇帝给君士坦丁堡的阿里乌教派所下达的“最后通牒”。至于法令中的“所有公民”一词,最佳的理解应为“君士坦丁堡的所有公民”。在进驻首都之前,狄奥多西一世试图扶持新的宗教派别以消除旧有的宗教势力,以此为自己树立政治威信,进而稳固他在帝国东部的统治地位。380年法令不过是他为实现这一政治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狄奥多西一世的社会治理

392年法令于当年11月颁行于君士坦丁堡。虽然该法令以对多神教的严厉打击而著称,但若据此认为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则同样值得商榷。作为一部以多神教仪式特别是献祭活动为打击对象的法令,尽管详细列举了献祭活动的诸多行为方式,但除此之外,该法令既不涉及对多神教神庙的封闭,也不涉及对多神教偶像制造的打击。另需注意的是,东方总督鲁菲努斯才是该法令的具体负责人。换言之,无论是在多神教徒的行为方面,还是法令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方面,该法令对多神教的限制都称不上全面。此外,后世的《查士丁尼法典》并未将该法令纳入其中。这也反映出该法令在罗马帝国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重要。

在4世纪的罗马帝国,这是一部再平常不过的法令。此时期,罗马帝王对多神教献祭活动的限制是一种常态。自君士坦丁一世(306—337年在位)起,罗马帝国就在不断出台相关禁令。就狄奥多西一世而言,在392年法令颁行之前,他就已经发布了至少4条针对献祭活动的禁令。如若392年法令存在特殊之处,则在于其集大成的完备程度。通过借鉴此前帝国已颁行的诸多献祭禁令,该法令以整合方式重申了帝国对多神教献祭活动的反对态度。罗马皇帝对献祭活动的打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在多神教仪式中,献祭活动往往涉及魔法、占卜等行为。这些行为可能牵涉到皇帝的生死预测,属于严重危及帝国政治的多神教活动,故予以明令禁绝。

与380年法令的情况相似,392年法令的颁布同样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390年初,一名罗马军官在塞萨洛尼基被暴民杀害。闻知此讯后,震怒的狄奥多西一世勒令当地官员找出真凶并绳之以法,但事态最终演变为一场导致7000余人死亡的流血事件。在社会舆论方面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米兰主教安布罗斯趁机介入帝国政治,他剥夺了狄奥多西一世参加圣餐仪式的权利。为了平息公众的愤怒、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皇帝采纳了安布罗斯的建议,进行了公开忏悔,并于391年颁布了神庙禁入的法令。神庙禁令在亚历山大里亚造成了危害性后果。尽管多神教徒无动于衷,并继续在神庙中秘密地从事献祭仪式,基督徒却在新法令的鼓动下,于392年初摧毁了塞拉皮斯神庙。

严峻的宗教对立形势威胁着罗马帝国在埃及的统治。作为对此事件的回应,狄奥多西一世颁布了392年法令。对于基督徒而言,他们乐于见到帝国对多神教献祭活动的又一次打压。对于多神教徒而言,392年法令不再强调神庙禁入,而是重返帝国4世纪以来禁止献祭仪式的常规态势。他们仍可以按以往的方式生活,紧张的宗教环境也由此得以缓和。392年法令是一部只针对献祭活动进行限制的法令,它不仅是罗马帝国一个世纪宗教政策的组成部分,也是狄奥多西一世诸多宗教政策的组成部分。为了修正391年法令过于激进的失误,392年法令重申了历代罗马帝王对多神教献祭活动的打压态度,继续维持着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无论是380年法令还是392年法令,都从未明确宣告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各自独特的政治背景使它们无法承载过高的历史意义,也无法作为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确定为罗马帝国国教的依据。狄奥多西一世出于个人的政治诉求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选择拉拢三位一体教派、打击阿里乌教派,并不断颁行压制多神教的法令。此时期,罗马帝国西部混乱的政局使他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他的宗教政策也得以对整个罗马帝国产生影响。由此,在5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笔下,狄奥多西一世成了一位带领基督教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大帝。

事实上,从《狄奥多西法典》来看,狄奥多西一世颁行法令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将基督教确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仅仅是为了维护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4世纪是一个基督徒数量在罗马帝国急剧增长的时代,自君士坦丁一世试图利用基督教作为维系帝国稳定的黏合剂以来,历代罗马帝王便不断探寻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政治工具进行社会治理。通过对380年法令和392年法令的分析可知,狄奥多西一世始终在宗教事务方面保持着绝对的控制权,并且能够较为成熟地利用基督教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受此影响,帝国东部的基督教会逐渐沦为帝国政府的附属组织,并在后世始终保持着从属于帝国政府的地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罗马—拜占庭帝国基督教政策史研究”(20AS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