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导语: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天忽阴忽晴。刚过完中秋的雍正帝再也撑不下去了。自知大限将至,急召兄弟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到圆明园寝宫。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亲捧御笔亲书密旨,命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此时新皇帝乾隆二十五岁,而大学士张廷玉已经六十三岁。张廷玉不会到想接下来与这位新皇帝打交道的十几年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雍正

此时的张廷玉与鄂尔泰、庄亲王、果亲王是先皇雍正遗命的四位辅政大臣。新上任的乾隆皇帝也表示出了对辅政大臣的敬重。就在即位的第二天,打出了一张让老臣张廷玉潸然泪下的感情牌。乾隆把先皇准鄂尔泰和张廷玉配享太庙的遗旨,入于遗诏内颁发天下。这就向天下世人告之在张廷玉百年之后,他将成为大清第一位配享太庙的汉大臣。当然此时谁也不知道他也将是大清唯一的一位。此后大清剩下的一百七十多年中,再无一位汉臣有此荣誉。

当时张廷玉心里有多激动,无人可以体会,总之,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当初雍正帝因其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将来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虽然君无戏言,但张廷玉怎敢有所希冀。现在新皇帝把此事昭告天下,看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六十三岁的张廷玉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来报答这位新皇帝。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张廷玉

然而,张廷玉只高兴了一个多月,乾隆就对其有一些动作了。十月十八日,乾隆让一名叫邵基的侍郎接替了张廷玉兼管的翰林院事务。当然,也可能是乾隆感觉已经花甲之年的张廷玉毕竟还管着吏部、户部尚书事,怕他劳累,让别人替他分担分担。然而,这种无缘无故削减大臣职权的事,对于本人或朝中其他大臣来说,似乎预示着要发生什么。但他们真的看不透这位新皇帝的心思,之后一切风平浪静,按部就班。张廷玉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毕竟混迹官场三十多年,心理素质相当硬。张廷玉从康熙四十年到乾隆元年,整整三十四年,相伴君侧,出谋划策,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怎能让刚上台还不到而立之年的新皇帝看透自己。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乾隆

张廷玉凭着自己以往几十年练就的谨慎小心,恪尽职守的明哲保身之术,又平安度过了六年。此时,张廷玉已经六十九岁。想当初其父张英以文华殿大学士六十五岁就退休了,而自己早已超过了父亲,已是少保兼太子太保,更成为比文华殿大学士更加荣耀的保和殿大学士。当然,更让张廷玉自豪的是自己以文臣身份获得勤宣伯的爵位,最让他风光无限的还是自己百年之后能配享太庙。因为这才是人臣之极。

如果张廷玉选择此时休致,那他将会有一个毫无遗憾的人生。恰恰他没有,可能他感觉自己还有余热,还能发光,还要为大清“奉献”几年。没想到,这一年成了张廷玉人生的分水岭,开始走“下坡路”了。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康熙

乾隆六年十二月四日,身为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当廷陈奏要朝廷下旨抑制安徽桐城张家在朝廷势力,并统计其近亲在册者,三年内不得升转。虽然刘统勋身为左都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员言行。但敢在朝廷之上,把矛头直接对准三朝元老张廷玉和其背后的安徽桐城张氏一族在朝廷为官者,刘统勋可谓胆子不小。

此人正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刘墉(刘罗锅)的父亲。刘统勋也是官宦世家,祖父刘必显明朝的举人,清朝的进士,曾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从五品)。其父刘棨,同样进士出身,曾官至四川布政司(从二品),显然比其父刘必显高升了。而到了刘统勋,刘家可谓达到了巅峰。此时,身为左都御史一职的刘统勋已经超过了祖辈和父辈。当然,后来其更得乾隆赏识,更是步步高升,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更了不起的是,死后被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文正”谥号乃文臣身后得到的最高谥号。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荣誉。可见,刘统勋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后来,其长子刘墉虽也受到乾隆、嘉庆的赏识,但还是无法与其父相比。其死后追授太子太保,谥号文清,都不能和其父的太傅和谥号文正相媲美。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刘统勋

刘统勋虽然算是官宦世家,但比起张廷玉为代表的安徽桐城张氏一族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康熙年间曾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长兄张廷瓒,康熙十八年科举二甲第二名进士,任侍读学士,曾跟随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漠北,不是过早去世,前途无量。三弟张廷璐,大器晚成,但科甲最高,曾中一甲第二名榜眼。后历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吏部侍郎等职。张廷珩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入直南书房,充日讲官。

张廷玉长子张若霭曾在雍正十一年殿试,被雍正皇帝从第五名拔至一甲第三名探花。但在张廷玉恳求下,最终定了二甲第一传胪。后张若霭袭封伯爵,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次子张若澄,乾隆十年进士,改庶吉士,直南书房,累迁至内阁学士。其他还有张廷玉的侄子辈在京为官高至一二品大员的大有人在。侄子张若溎(有说是张廷玉的儿子)官至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职,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张廷璐像

安徽桐城的张氏一族和其姻亲姚氏居然在当地的缙绅中占了一半以上。当然,其中不乏仗势欺人,飞扬跋扈之人,也间接影响了张廷玉的名声。所以,刘统勋当廷陈奏时,也毫不避讳指出张氏和姚氏已经“垄断”了桐城的缙绅地位。

也就是从此年开始,以张廷玉为代表的安徽桐城张氏家族开始走向衰落。刘统勋的弹劾,张廷玉已经嗅觉出了异常,虽然皇帝给自己打了圆场,没有深究,但以刘统勋的能耐还不敢触动张家的势力,背后一定有人。而这个人只能时当朝的皇帝,其他人无胆向张家开刀。张廷玉预感到这个皇帝不简单,非其祖父和父亲那样好伺候。他的心思无人能琢磨透,不经意间就会敲打一下大臣,之后再给吃个定心丸,时刻让大臣感觉锋芒在背,不得不谨慎小心,不知哪一天大祸降临。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张英

古稀之年的张廷玉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但总是走不进皇帝的心,一个个的打击接踵而来。乾隆七年二月十一日,皇帝以“我朝文臣,无封公侯伯之例”,收回成命,取消原定张廷玉长子张若霭三等伯爵的承袭权。张廷玉顿觉大事不妙,张家的荣耀被剥夺,也意味着自己及家族在皇帝眼中开始失势。张廷玉选择大撤退,明哲保身,远离权力中心。为了不影响皇帝的猜疑,张廷玉采取分步进行。乾隆九年三月,三弟张廷璐辞归,乾隆十一年,六弟张廷瑗辞归。这一切不能不说里面有张廷玉的刻意安排。毕竟两位兄弟没有张廷玉的地位重要,先行辞归不会引起皇帝的怀疑,逐步撤退也可迎合皇帝的心思。

乾隆十二年,张廷玉看到两位老弟已经安全“着地”,自己也开始行动了。他先是力辞政务,接着试探着提出辞归的打算。但不巧的是,长子张若霭在随驾五台山途中感寒热之症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张廷玉悲伤欲绝,辞归暂且搁置。乾隆皇帝看到七十六岁,三朝元老张廷玉如此悲伤,为了安慰这位老臣,特旨让其次子张若澄入南书房行走。虽然乾隆皇帝给予安慰,但七十六的张廷玉已经感觉力不从心。当年雍正帝称赞其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但现在不仅不能详达朕意,却屡屡失误。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康熙与张廷玉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再次极力恳辞,乾隆皇帝认为其既然有配享太庙之荣,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乾隆没有准其辞归的请求。但张廷玉自觉身体和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已经是有心无力了。就在同年的十月二十日,张廷玉因过失被罚俸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内阁票拟有误,被交部察议,并降二级,十二月十一日,张廷玉又被降二级。此时,张廷玉屡屡失误,屡屡被降级,自己再也受不了。乾隆不让快八十的张廷玉辞归,难道就是为了给他难堪。乾隆十四年,大年刚过了三天,张廷玉就遭到心理上的打击。正月初三,这天,乾隆表扬傅恒在疆场立功,对国家有汗马功劳,此应褒奖,随之话锋一转,却说道“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亦因勤慎翊赞,封爵酬庸,何尝有汗马功劳耶!”大年刚过,皇帝就敲打张廷玉,这是不好的预兆。六月份,乾隆在训斥尚书王安国时,又顺带将张廷玉等人训斥了一番。

但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终于答应了张廷玉两年以来的休致心愿。乾隆虽然对张廷玉不满,但还是为这位三朝元老在休致之前特赐诗三首,并明确规定原官休致,伯爵仍带于身。成功休致的张廷玉总算了了心愿,但此时朝臣又开始议论其配享太庙一事。可能张廷玉听到了风声,担心百年之后配享太庙一事有变故,所以在同年的十二月九日这一天,前去求皇帝,以一语为券,也不就是让皇帝开个证明,防备以后有变故。乾隆顿觉不爽,感到这是大臣对皇帝的一种“威胁”。但转念一想,毕竟这是先皇的遗诏,也曾颁布于天下,乾隆无奈,明颁诏旨,并成是诗,书以赐之,以为左券。

这次对于张廷玉来说,可谓是人生功德圆满。以原官官职,伯爵爵位休致,百年之后并能如愿配享太庙,作为人臣可谓心满意足了。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张廷玉

皇帝给予这样的殊荣,作为人臣第二天自然要亲自谢恩。但恰巧,张廷玉当天晚上因写奏折,数易其稿,到了天明,当他要冠服上朝时,突然头昏目眩,难以走路,又恐奏折遗误,让二子张若澄代为谢恩。此事可以说让乾隆相当恼火,他认为让张廷玉休致应是特恩,而让其配享太庙是特恩之特恩,而张廷玉居然不亲自谢恩,这简直是对恩典不重视。乾隆告之了傅恒、史贻直与汪由敦,并让军机处写上谕责问张廷玉。但上谕还没发出,张廷玉却在十三日一早亲自前来谢恩。

乾隆皇帝却更加震怒,要与张廷玉掰扯掰扯。首先,乾隆认为张廷玉十三日一早前来谢恩,必有人通风报信,不然消息还没发出,怎么就知道。其次,张廷玉以前谢恩并没有这么早,这次如此之早,其中必有猫腻。最后,张廷玉如果因寒冷,腿脚不便,难道十三日那天不冷,为何早早前来。乾隆认为张廷玉这是蒙混君主,说大了这是欺君之罪。乾隆一怒之下,不准其配享太庙,并革去大学士勤宣伯爵位,令其在京待罪。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老年张廷玉

乾隆十五年三月,乾隆想想张廷玉也是三朝元老,为国奉献了一辈子,不应对其太绝情。于是,乾隆又准其配享太庙,仅削去伯爵,以大学士休致。三月十三日,张廷玉这次亲自求见皇帝,并准备于十六日启程南归。眼看,一切就要大功告成了。不幸的是,就在张廷玉启程的前一天,十五日,皇长子薨了。七十九岁的张廷玉到圆明园随班,临哭陪祭,不敢提回籍的事。眼看丧礼差不多了,张廷玉才敢提出回籍。这又使得还未从丧子之痛中走出的乾隆大怒。四月十七日,乾隆认为张廷玉不当配享太庙,并斥责让其自己思考自己是否当得其配享之恩。

张廷玉这次彻底死心了,回奏:“伏乞罢臣配享,并治臣罪。”四月二十日,张廷玉在其二子张若澄、三子张若淑、四子张若渟和孙张曾效陪同下,踏上了回乡之路。这又激起了乾隆的不满,认为皇子新丧,张廷玉毫无眷顾之情。四月二十三日,罢其配享,保留大学士职衔,并将其事昭告天下。

张廷玉,能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却被乾隆伤透了心,晚节差点不保

张廷玉墓石刻

五年之后,乾隆二十年,三朝元老张廷玉薨于家乡,享年八十有四。张廷玉的死可能勾起了乾隆的回忆,也想起了老臣的鞠躬尽瘁。

为了履行先皇的遗旨,为了不让死后的三朝元老寒心,为了能笼络朝中臣僚,乾隆皇帝最终了却了张廷玉最大的心愿——让其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