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开国就缔造出“永明之治”!却因这个与众不同的原因崩溃了
导语:南齐开国就缔造出“永明之治”!却因这个与众不同的原因崩溃了
南齐国祚不长,首尾仅仅二十三年。但在第二代皇帝齐武帝的努力下,南齐开国没几年就走上巅峰,缔造出一个为时十一年的繁荣时代,史家称之为“永明之治”。然而吊诡的是,在这么好的形势下,永明治世却在齐武帝去世后的几年之内,就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崩溃了。
历史上,盛世转衰一般不外是贪污腐败、政治紊乱、制度僵化等原因,但永明治世的崩溃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家族内耗。而这一切,都与治世的开创者齐武帝脱不开干系。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的麒麟(图源:朱偰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齐高祖萧道成像齐武帝萧赜像一
兄弟相疑 埋下隐患
齐武帝萧赜(zé)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长子,公元482年即位,493年去世,年号永明,故其治下的这段小康之世称为“永明之治”。萧赜经历了南齐开国战争,在其父亲萧道成直接影响下,他很注意体谅民间的疾苦,作风比较务实、节俭,统治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宽和。此时的北魏正忙于汉化改革,魏孝文帝精力基本用在和顽固派斗争上,无暇南下进攻南齐。齐武帝遂得以抓住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在位十一年间出现了难得的宁定、祥和,《南齐书》卷五十三《良政》称:“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能有这样的治绩,说明萧赜的眼界、定力、能力都有一定水平。但这并不代表萧赜是圣明之主,他治下的南齐帝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隐患,尤其是皇室亲族的斗争就没有处理好,永明之治十余年间,始终笼罩着一层宗室相疑的阴云。
萧道成子嗣比较茂盛,共有十九个儿子。萧道成第二子萧嶷(yí)与长子萧赜一样文武兼备、屡立大功,尤其是萧道成开国战争过程中,由于萧赜远在江州、郢州做官,萧嶷一直跟随父亲左右,率军征战,深受父亲信任、宠爱。刘宋傀儡皇帝给萧道成诸子加封,萧嶷封侯、封公都要早于萧赜。尽管萧道成意识到次子盖过长子有所不妥,并在政局稳定后第一时间把长子调回建康城,立萧赜为世子、太子,但萧赜为人有些偏狭忌刻,从此对二弟萧嶷有了嫌隙。
萧道成对两个儿子的矛盾处理得不够好。立长子为太子后,或许出于一定补偿心理,萧道成任命次子萧嶷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以宰相镇东府,身兼宰相、首都卫戍司令、最大州的刺史等要害职务于一身,威名之盛、宠遇之隆,可以说比太子只少了一个皇储的名分。朝中文武大臣多有向萧嶷靠拢,并怂恿萧嶷向萧赜的太子之位发起挑战。
萧赜当太子时,处事十分高调,很多朝政大事自己一言而决,既不及时请命于君父,也不听纳诸王朝臣的意见,东宫吏员配置远远超出制度规定。齐高帝十分生气,下令“检校东宫”,下旨杀了太子的头号心腹张景真,还一度要废黜萧赜,改立萧嶷为太子。萧赜吓得称病不敢出,忧惧不已,计无所出。若不是大将王敬则强行劝谏,萧赜几乎不免于被废。自此之后,萧赜不仅记恨上了自己的亲弟弟,还把这种心态扩展到了所有具备继承资格的弟弟们,无时无刻不在防备着诸王反攻倒算。永明之治的终结,可以说都是由萧赜、萧嶷兄弟相疑演化出来的大悲剧。
二
父子离阻 骨肉相残
萧道成察觉了萧赜的心结,去世时反复叮嘱萧赜,千万牢记刘宋宗室相残导致亡国的教训,不要杀害兄弟、疏远宗室。萧赜嘴上答应,内心对诸弟、宗室的忌刻却丝毫没有放松。齐高帝大丧之时,萧赜一反常态,下令各州郡城戍戒严,各军长官一律不得离开防地,俨然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其实当时国内外并没有敌情,军队戒备,防的无非是萧嶷。
萧赜坐稳了帝位之后,表面上对萧嶷倍加优礼,进位为太尉,但解除了侍中,实际上剥夺了萧嶷参决朝政的权力。萧嶷手下党羽愤愤不平,趁萧赜病倒时撺掇萧嶷夺位。萧嶷此时已失去与萧赜争位的名分与实力,为求自保,不得不主动向萧赜告发首谋夺位的大臣江谧。萧赜震惊不已,一面假意安抚萧嶷,一面下旨诛杀江谧。其后,又找借口连续杀了荀伯玉、垣崇祖等大臣,这些人都是当年亲近萧嶷的重量级人物。
萧嶷与皇帝的矛盾嫌隙,因为萧道成的临终遗嘱约束没有扩大化,萧嶷得以保住了生命安全。但齐武帝萧赜对宗室的猜忌与防范,却因此而更加严重了,典型表现就是典签制度的强化,以及萧赜诛杀亲生儿子萧子响事件。
典签本是地方州府中主管文书的小吏,刘宋时为防出镇各州的宗王与当地豪强大族勾结反叛,刻意提高典签的职能与品级,典签上可以直接与朝廷沟通,下可以压制州中大小官员,甚至在刘宋诸王幼弱时期,还成了出镇诸王的代言人。此官职的设置或许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关键问题在于权力过大、无人制衡,州府原有官员不得不向其屈服,为防一弊,又生一弊,实非良政。齐武帝却把这种落后的典签制度再次强化起来,加意防范各镇宗王,与其颇具仁爱之心的驭民之政相比,未免显得过于小家子气。但齐武帝绝没想到的是,他撒向宗室诸王的这张制度之网,却先把自己的亲儿子萧子响害了。
萧子响,齐武帝第四子。早年萧嶷无子,过继子响为世子,后于永明四年还归本宗。萧子响骁武绝人,有一定军事才干。由于他早年过继,错过了封王的机会,齐武帝为补偿他,任命他为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雍梁宁南北秦七州军事,萧子响一跃成为西北边境的军事长官,地位非常重要。
萧子响年少在外,长久以来缺少父亲的关爱与约束,性格骄纵跋扈,在州中屡屡做下出格的事,甚至非法出卖兵器甲杖。朝廷派人来检查,萧子响自恃父亲宠爱想抵制之,典签吴修之却坚持接受检查,想借以打压一下萧子响。萧子响怒而发兵,尽杀典签、长史、司马、谘议参军等重要僚佐,齐武帝闻之大怒,派兵到荆州镇压。齐武帝本来并没有动杀心,谁知太子萧长懋暗中嘱咐带队的大将萧顺之,要他务必坐实萧子响谋反的罪名,就地杀之。果然,朝廷兵马到荆州后,萧子响数次表明心迹示无反意,并且打算亲自到建康向皇帝请罪,但萧顺之不许,生俘萧子响后,就地处决了。
萧赜与萧长懋对萧子响如此决绝,深层次原因在于萧子响背后有萧嶷的影子,二者当年有过父子之名,萧子响事发后萧嶷又试图救他一把,萧赜父子都不可避免地把萧子响事件复杂化了,怀疑背后有萧嶷教唆。但是事情真相,只不过是一个孤独暴躁的王子犯了点法,何至于刀兵相向、置之死地呢?萧赜父子待家人之刻薄,尤其是父子之间的疏离与不信任,于此显露无遗。
三
以疏间亲 治世终结
萧子响事件给南齐皇族关系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萧赜后来发现萧子响实系错杀,迁怒于萧顺之等人,萧顺之因此忧郁而死。但萧赜并没有改变自己,对宗室仍然戴着有色眼镜,南齐宗室终于因萧赜的偏见走上了不归路。
永明十一年春(493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太子萧长懋患病去世,给南齐政权留下一个极大的难题:由谁来继承皇位?
若按嫡长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应当立萧长懋的嫡长子萧昭业为嗣。萧昭业当时二十岁,政治经验略有不足,若想保持政权稳定,也可以选择萧长懋的弟弟、齐武帝第二子竟陵王萧子良。萧子良颇有文才,手下招纳了许多文士雅士,其中有八位尤为俊秀,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八友虽以文名著称,但其中多有智勇过人的杰士,如王融、萧衍、沈约、范云等。若以萧子良为新太子,这些人足可以作为辅助,度过皇权交接的高危期。以萧子良宽厚过于乃父的性格,把永明之治延续下去也并非难事。
只可惜,齐武帝对宗室的猜忌,把本来并不复杂的权力交接局面搞得非常混乱。他既想追求稳定地传位,又不想违背传统的嫡长继承制,重病期间先是让萧子良在身边侍奉汤药——这一贯被视作是继承人的专利,但弥留之际又挣扎着让皇太孙萧昭业率东宫兵进入皇宫。以至于宗室诸王和朝野歧论纷纷,不知谁将继承皇位。齐武帝在生命最后时刻,或许又想起当年萧嶷威胁太子之位的不快,终于排除掉萧子良,颁遗诏命令太孙继承帝位。
舍长而立嫡,合乎礼法规矩,也不算错,但千不该万不该,齐武帝为太孙安排辅政大臣时,把他当年对萧嶷的偏见带了进来,搞坏了局面。齐武帝安排了四位中枢辅臣,分别是竟陵王萧子良、西昌侯萧鸾(齐武帝叔父之子)、尚书左仆射王晏、右仆射徐孝嗣。实际权力由王、徐二人掌管,两位宗室次之,在两位宗室中,萧子良决断大事又必须与萧鸾商议。这是一个极为荒谬的权力格局,用异姓大臣防止两位宗室专权,宗室之中,又用旁枝压制和监视近枝。防来防去,齐武帝最终要防的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萧子良!
这种令人寒心的安排,其实就是齐武帝痛恨以次胁长心态的再现,不愿萧子良重演当年萧嶷的局面。萧子良为父亲这种荒诞的猜忌感到痛苦与无助,仿佛自证清白地选择了淡出权力核心圈,所有军机要务都让萧鸾去管,自己绝不与闻,以免落下一个威胁正嫡的骂名。
萧昭业与萧鸾顺势将其升为太傅,剥夺了所有实权,萧子良郁郁不乐,第二年便即病死。西昌侯萧鸾以远枝宗室跻身权力中心,由于没有齐武帝本枝宗室诸王的制约,很快独霸大权。萧昭业年轻识浅,根本不是萧鸾的对手。萧鸾后来废掉萧昭业,立昭业之弟昭文为帝,不久又废之,自立为帝,是为南齐明帝。萧鸾自知法统不正,生怕齐高帝、齐武帝一系子孙来夺皇位,一不做二不休,对高、武子孙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除了萧嶷一枝因为早早淡出政治而活了下来,其余悉数被杀。齐武帝人为制造出的家族内耗,终于恶化为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萧氏皇族在这场旷世之劫中彻底丧失元气,齐武帝亲手缔造的永明治世也迅速崩塌,江山易主,心血付诸东流,看似可惜至极,可这又怨得了别人吗?
(原标题:家族内耗 南齐迷途)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陈峰韬
流程编辑: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