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活过整个三国时期,亲身扛起蜀汉兴盛,后世却用一典故嘲讽他
导语:此人活过整个三国时期,亲身扛起蜀汉兴盛,后世却用一典故嘲讽他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
作为三国时代中疆域最小,但却最具悲剧色彩的一方势力,蜀国的创建充满了波折。
早期的汉末群雄中刘备是相对不入流的一位,一直被其它人所鄙夷,诸侯蔑称其为“织席贩履之徒”。
尽管如此,刘玄德还是靠着一份仁德仁义,在汉末那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且吸引了众多热血之士一步步建立起了蜀国。
蜀国的建立是刘备功业的巅峰,也是他麾下众多志士的心血结晶。
可惜的是,随着关羽、张飞、刘备和诸葛亮等蜀汉元老陆续病逝之后,蜀国出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末年蜀汉虽然人才凋敝,但却有一位刘备时期的老臣活了下来,而且他见证了蜀汉乃至整个三国时期的兴衰。
那么,此人究竟是何人,他有着怎样一段历史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活化石”的发迹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句俗语: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蜀汉活下来的老将正是廖化,每当我们谈起这句俗语的时候,总会带有一丝无奈,因为现代人对廖化的误解太深。
人们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总是觉得是在“矮个子里选高个子”,脑海中塑造的这一情景,让人不免觉得廖化是不值一提之辈。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廖化真的就那么的不堪吗?
其实事实正好相反,廖化作为三国时期硕果仅存的“活化石”之一,年逾七旬却仍然能冲杀在战场上,如此老当益壮的将军又岂能是我们口中的无能之辈!
之所以会有这句话的出现,是感慨蜀汉后期无人才可用,年过七旬的廖化被迫再度成为先锋大将。
这是对蜀汉的一种感慨,也是对廖化能力的一种认可,毕竟先锋官皆是军队中武力数一数二的存在。
在《三国演义》中,廖化的出场与其他勇将略有不同,最开始他是一个黄巾贼,黄巾起义失败后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后便和同伙一起上山做了山贼。
做山贼很是让人不齿,但是在这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能生存下去才是王道,谁还关心究竟是怎么个活法?就这样,廖化在这乱世之中继续逍遥了一段时间。
直到关羽护送着刘备的二位夫人,过五关斩六将寻找刘备,途中来到了廖化的地盘上。
后者听闻关羽的大名欣然归顺到了关二爷的帐下,初次拒绝二次投奔被接纳,随后开始了为刘备效力的生涯。
廖化再引军投靠,刘备命其助关羽守荆州。
小说中廖化的出身似乎并不太好,但在正史中他的背景却远没有那么不堪,廖化是正儿八经的豪门子弟,从小便接受着各种上流社会的精英教育。
以至于他自小崇拜着英雄,希望能追随在大英雄的身边在乱世之中创建一番事业,廖化一天天的等待着,终于等来了从曹操身边离开的关羽。
关羽途经廖化家附近时,后者听闻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当即快马加鞭来到了关羽身边,诚心恳求其能够收留自己。
看着面前的廖化,关羽也十分感动,便将其收留在了自己的帐下。
为前将军关羽的主簿。
自此之后,廖化成为关羽帐下的主簿,开始追随着关羽南征北讨。
多年后,关羽功成名就被安置在荆州,廖化也就随着关羽在荆州安顿了下来,成为了镇守荆州的大将之一。
至此,廖化见证了整个刘备集团的巅峰时期,关羽风光无限、威震华夏,在荆州这片战线上先后击败了庞德、于禁,甚至逼得曹操想要迁都、孙权恐惧不已。
俗话说得好“大树底下好乘凉”,廖化也依靠着关羽过上了一段相当风光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其辉煌来源于关羽,低迷也是因为关羽。
目睹蜀汉的衰败关羽功成名就后开始变得目中无人,此时一直躲在后面的孙权按耐不住想要夺取荆州的野心,便趁着荆州军征讨襄樊时,派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并成功俘杀了关羽。
作为关羽的部将廖化其实也被俘虏了,俗话说的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东吴的廖化假装投降、蛰伏待机。
终于在一个孙权不注意的时候,成功地运用诈死之术逃了出来。
逃出来的廖化直奔蜀中而去,却不想在秭归就碰到了“带着复仇之师前来攻打孙权”的刘备,他来到大军面前要求拜见刘备。
看到廖化时刘备也甚是震惊,细细的询问之下才知道其中的细节和辛酸,他在江东的经历让刘备感动的泣不成声。
当即便下令提升廖化为将军,就地编入军中,统帅一支部队为大军探路并为关羽复仇。
正逢刘备东征,在秭归相遇。刘备大喜,用廖化为宜都太守。
就这样,廖化参与并亲眼目睹了夷陵之战的全过程,火烧联军的惨状终身难忘。
在夷陵败退、刘备危在旦夕之时,廖化不惧生死直接冲进战阵中将先主拼死救出,安全掩护到了白帝城附近。
不久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廖化转投诸葛亮的阵营,后随着他一同返回成都。
截止到此时,与廖化同时期、共事过的蜀国名将,基本上都已经告别了人世,只有赵云、魏延等寥寥几人还在继续为国效力。
五虎上将已亡其四,廖化不免心中悲戚万分,下一次廖化的辉煌则在诸葛亮南征、北伐时期。
刘禅登基之后,诸葛亮当即将廖化调进了自己的府中出任参军,为了稳固蜀汉的后方南下征讨孟获。
诸葛亮南征途中,处处都体现着廖化的身影,最终也平定了这一场战乱。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廖化更是身先士卒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将司马懿逼得丢盔弃甲,不得不丢了头盔才保住一条性命。
后为广武都督,逐渐升至右车骑将军。
此事之后,廖化深受诸葛亮的赞赏,官职一度被提升为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廖化随着大军一同返回蜀中休养生息,结束了和诸葛亮共同作战的生涯。
老将迟暮心却不老,奈何反遭后人嘲讽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也一直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视为己任,从诸葛亮去世到蜀汉灭亡的数年间,他带着廖化等人进行了多次北伐。
后三国时代廖化堪称当世勇猛之将,屡次在战场上击溃魏国的大将,甚至打得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即使邓艾多次面对廖化也是坚守城池不战,以消耗战术劝退廖化。
景耀二年是廖化人生的巅峰,他升任右车骑将军、封中乡侯,官位与张翼齐平、在镇军大将军宗预之上,那个时候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此时的蜀汉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姜维九伐中原却少有成果,反而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北伐似乎也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意义。
眼睁睁的看着蜀汉一天不如一天廖化甚是担忧,便依仗自己资历老劝说姜维不要在这样做了,与其劳民伤财不如先于民休息,若是继续动用刀兵则必有灾祸。
果然如廖化所料,姜维不听劝告继续和魏国打消耗战,结果被邓艾钻了空子,蜀国丧失了与魏蜀战争中的主动权,局面开始变得被动起来。
此时的廖化年事已高,然而他却不能在家安养天年,因为蜀汉已经陷入无人可用的局面了,他若是不站出来无人能扛起“先锋官”这一杆大旗。
说来也是悲凉,七老八十的老将不仅不能颐养天年,反而要成为后辈的依靠,在战事中充任先锋打头阵,这也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由来。
这句话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可见史书也不认为廖化是无能之辈,它出自《扫迷帚》第二十四回,是对蜀汉现实的一种无奈感慨,而不是对当时廖化能力的嘲讽。
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大将呢?
关羽、张飞、魏延和马超这样的人才算是大将,后期的廖化虽然不如五虎上将厉害,但整体实力也差不了多少,最起码后三国时代没有几个人是他的对手。
言归正传,对晚年的廖化来说最杀人诛心的事情莫过于刘禅的投降。当时廖化追随姜维一同带兵死守剑阁,却不想被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
在这关头下,刘禅明明可以选择做最后一搏,用成都的守军死守城池、等待姜维救援、却不想,刘禅在谯周所谓“天命”的蛊惑下选择了打开城门。
刘禅不仅自己投降,还命令姜维放下武器投降,让剑阁守卫诸将气血上涌,纷纷表示宁可战死也决不投降,廖化也是如此一直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直到姜维计败、死于乱军之中,廖化才停止毫无意义的挣扎,公元264年春廖化投降曹魏,在迁居洛阳的路途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内迁洛阳,在半路上病死。
纵观廖化的一生,可以说他见证了整个蜀国的兴衰,而他本人也在这场兴衰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廖化蜀国可能会灭亡的更早,他绝对不是我们口中的无能之辈。
让人感慨的是,廖化为蜀汉付出了一生,甚至七老八十还在上阵杀敌,最后却活成了个亡国之臣,还被后人嘲讽千年,这样的评价对他有点不公。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