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导语: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五台山有两个特别之处:气候清凉,6月天还飞雪,故日清凉山;山地殊胜——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气候的清凉,一挨近山区就立刻有感受。在山下,有凉风嗖嗖;到了山顶,更有寒风怒吼。殊胜,当然也是历历在目。在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寺庙,鳞次栉比;僧侶和信众,熙来攘往。清凉与殊胜,可谓扑面而来。

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黛螺顶·仙雾缭绕

五台山方圆五百里,青山环绕,天蓝云祥。夏季里,时晴时雨,时烟时雾。睛时,万空碧净,令人有一种透彻、明净的快乐;雨时,雾霭迷蒙,幽雅静谧,又可沉静安宁。徜徉此间,怡然自洽,你不禁会生出一种迷惑与迷恋:这里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修行之地?

古人也做如此观。传为三国时的道教经典《仙经》说:“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在明代僧人镇澄的《清凉山志》里,此情景被记述得更加传神:“每望五峰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皆以为神人之都。”

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所谓殊胜,我认为就是人神都愿意安住之地。五台山即是。

名为紫府山时的五台山,显然是道教场所。所谓仙人,乃道家方士。据研究五台山佛教史的学者崔正森说,西晋时,佛教传入山西,进而又传入五台山,道教场所就变成了佛教场所。

给五台山带来声教的,是西域高僧佛图澄的弟子道安,继而是道安的高足慧远,再然后,五台山遇到了一位信佛的帝王——北魏孝文帝,他在五台山避暑、打猎、建寺。在北魏太和年间( 477-499)里,他建了十几座声名赫赫的寺院——佛光寺、清凉寺,还有位于今日五台山核心区的十二座寺院。五台山梵音琅琅,声名广播。

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魏文帝的伟业还迎来了神的加持。东晋时期,古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来到中国。他翻译了多部经典,其中一部叫《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起初不甚流行,北魏时始有影响力。谈到菩萨们的住处时,其中有一段话后来被广为引用、传播:

“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这一段话的要点是:东方有一座清凉山,文殊菩萨住在其中。

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东方有一座清凉山,文殊菩萨住在其中。

此清凉山是否是山西五台山呢?唐朝僧人慧祥著有《续高僧传》,其中卷二十的《昙韵传》记载道,蔚州五台山人昙韵,“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文殊师利常所住处。”昙韵大约是北齐末或隋初时人。

唐朝时,菩提流志所译的《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又披露了一段关键性内容:“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日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大振邦为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佛祖说中国有山日五顶,文殊在其上为众生说法。

五台山确有五座台顶。此言灼灼。于是五台山——清凉山一文殊菩萨的道场,就这样被佛教界、皇家认定。

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五台山却很高,五峰高耸,其北台顶,海拔3058米,为华北屋脊。山高如许,顶上却少林木。五山之巅,平坦如台。每一座台顶有每一种景致,但共同之处就是,置身台顶,如与天相接。瞬间感觉超越凡间,不染红尘。

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有个壮举,下诏在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从此,每一处台顶都有一座寺庙,分别供奉着五方文殊。

五台山:凡圣同居 与生俱来的修行之地

一座自然之山,因其貌伟、形美、祥和、清凉,终至与文殊菩萨紧密相连,甚至结为一体,广受崇信,其过程,说明了自然与人文,或者说,人与神是如何共抵、共建精神家园的。

来源:五台山云数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