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卖地皮,县里卖户口,现在农村成了空头村,这些投资打了水漂
导语:乡里卖地皮,县里卖户口,现在农村成了空头村,这些投资打了水漂
文/柳成荫
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村人曾做过两件蠢事。
第一件事是农村改革后的第十年,1994年县里声势浩大地宣传卖户籍,农村人花钱可以买上城镇居民户籍。于是,有钱的人家买,没钱的人家东拼西凑,也要买。
那时,农村人向往城里人的生活,总希望自己余生、孩子、孩子的孩子成为城里人。户籍一买,债台高筑,拼死拼活,省吃俭用,一夜回到解放前。
那时企业改制,国营企业解体,人民公社解体,县办、乡办企业归个人经营,叫做“富了和尚穷了庙”,县政府成了空架子,独出新裁想出了卖户籍的闹剧,缓解县政府的行政开支。
我们县的县长大脸盆大脑袋,厚唇大嘴,老百姓送他一句顺口溜:“狮子头癞宝嘴,没得钱用卖户口”。
买了城市户口的自然要在城里买房子,继续借钱,银行贷款。旧债没还清,新债又加身。
结果,以后户籍改革。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买户籍的钱在3年后打了水漂,3年后不要花钱也能成为城镇户口,直呼上当。
原来那些买户口的人后悔莫及了,他们不少人已步入老年,想再回到农村养老,已经实现不了了。出去容易,进来难。现在的农村你想离开容易,你想再回来就没这么容易了。
乡里没钱用怎么办?有办法从农民身上捞,农民就是块油料作物,压压还能出三两油的。
随着分田到户的推行,大批社办企业倒闭,或卖给了个人,成了私人财产,供销社、食品站、油厂、酒厂纷纷瓦解,乡里再也没有经济来源,乡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了。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农村改革后的第20个年头,每个乡都开始建商业街,卖地皮。宣传发动,种田发不了财,唯有经商。农民好骗,见到有财发,没钱也得借钱,谁和钱有仇有怨,梦想一夜间从农民变成老板。
一条商业街三四百米长,好的位置三四万一间,差的一两万,几天时间卖出去了。半年后,一条不繁华的商业街建起来了。卖烧腊的、卖服装的、卖日杂的、开超市的、开饭店的、卖水产的……大大小小的店开了四五十家,五花八门。
要问生意怎么样?冷冷清清。你想想,农村就这么多消费人群,也就到了春节期间有点生意。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现如今,农村的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农村成了空头村,也就剩下飞不起跳不高的些老人在家独守门户,商业街最终沦陷,铁将军把门。
最终,买地皮建房子的农民又被骗了一次。
现在,还有什么方法来骗农民口袋里的钱?想想没有了,该使用的方法都使用了。哦,有人说,现在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促进消费。
你会去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