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澜溪风物丨邵洪海

导语:澜溪风物丨邵洪海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澜溪风物丨邵洪海

澜溪风物澜溪,又称烂溪,源出东天目苕溪,一路汇集车溪诸水,从桐乡青镇以东,横亘十里,水流湍急。之所以称烂溪,约莫取“烂漫”之意,即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

朱仿枚《新塍镇志》对烂溪的记载:“镇北五里,溪塘相接,昼夜风帆不绝……两岸具栽枫树,秋冬间望之,不异赤城,亦名枫江。”很多当地或到过烂溪的诗人,对两岸的枫树也多有吟咏。

里人沈莘士有诗:“十丈朱霞枫树丹,一泓秋水烂溪宽。扁舟归向波平候,似火如花镜里看。”“十丈朱霞”“似火如花”等词极言烂溪枫林的绚丽多彩。

清朝僧人释德山也曾到过烂溪,他说“两岸枫林看不厌”,不知不觉就“一帆风送下吴江”了。可见烂溪之“烂漫”,确有其意,一点也不夸张。

从地图上看,烂溪流经杭州、湖州、嘉兴、苏州四地,像一条珍珠项链把沿途塘栖、新市、练市、乌镇、新塍、钱码头、盛泽和平望等昔日繁华的集镇串联在一起,明晃晃,十分耀眼。其中乌镇到新塍一段,笔直如削。

烂溪上航运自古繁忙,钮世模《新溪棹歌》描述:“南去北来帆影乱,好风不必问西东。”上世纪80年代,烂溪塘成为运河的主要航道,港行部门将其称为“京杭大运河”。

实际上,京杭大运河在浙江境内有东、中、西三条航道,为区别中线烂溪塘,把从平望至嘉兴,经石门、崇福,到塘栖的东线称为“京杭古运河”——塘栖是中线和东线的交汇点。

这是因为江南水网密集,纵横相连,京杭运河在这里成为一个网络型的京杭运河水系。

除了船多,烂溪塘里的物产也丰富,最有名的是河蚌、银鱼和簖蟹。“蚌以澜溪所产为最,且时有怀珠胎者,故澜溪亦名珠溪。”这是朱仿枚《新塍镇志》里的记载。明朝隆庆皇帝时期,江南大旱,太阳毒热,人多热死。

烂溪里的水位自然也低得可怜,河蚌在仅有的水里苟延残喘,但它们肚子里藏着的宝物却抑制不住光芒,“有径寸夜光者,有五色圆走盘者”,吸引附近村落的农人渔夫数十百人前来采拾。

明朝吴江诗人王叔承有《烂溪采珠歌》记之:“采来溪蚌大于斗,明珠历历开光辉。炯如银河堕片月,群星错落流璇玑……”整条烂溪仿若银河,蚌大如斗,珠明似星。

银鱼和簖蟹,以思古桥下的著称。思古桥又叫狮吼桥、师姑桥,原为横跨烂溪塘的三孔石桥,高大雄伟。桥下因河道变窄,水流湍急,故水声较大,想必狮吼桥之名来源于此。

师姑桥是民间传说,相传此桥由民合村孔家门“五姑娘”化缘重建,人们为纪念之而唤此名。至于思古桥,对于如今来说,或许更加贴切,因为三孔古桥早已不见踪影。

思古桥下的银鱼,体细长,柔嫩、透明,色洁如银,仅头部两黑点,即眼睛。在水中游洄,如银箭离弦,故称银鱼。中国古代汉族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对银鱼的由来这般说:“吴王江行,食鲙有余,弃于中流,化为鱼,名为鲙余,即银鱼也。”如此描述,有些倒胃口。

不过当地人对银鱼的美味,还是赞不绝口,吃法也很多。可以做羹,味道鲜美,也可以和鸡蛋合炒,是江南应时名菜,还可以晒成干,作长时保留。

春末夏初及秋季为捕捞汛期,黄梅季节最多。里人高焕文《新溪棹歌》有诗:“扁舟撒网绿杨阴,师姑桥边爱水深。一夜雨风春涨急,银鱼百万细如针。”

烂溪簖蟹又称铁脚蟹。“铁脚”应是水急练出来的。经过急流锻炼的蟹,膏厚肉腴,“雄者白肪白于玉,圆脐剖出黄金脂”,想到丰子恺记录儿时的剥蟹经历,口水是要流下来的。

清人张园真纂修的《乌青文献》有关蟹的记载:“东西烂溪,稻熟时,蟹最肥美,霜后者更佳。”簖是捕蟹的工具,当“秋风响,蟹脚痒”,只要在河道、沟渠插上簖。蟹一碰到簖,便改道向两边爬去,落入渔人预设的篾篓之中。

一般渔人捕到蟹,多是要卖的,但也有性情者不卖钱,留等嘉客,酌酒三两,一同“嗒滋味”。

一只壮蟹可以下三两酒。明诗人王叔承有句:“主人有蟹不卖钱,但逢嘉客留斟酌。持螯岂慕尚方珍,长对杜康呼郭索。”可以佐证。“郭索”即螃蟹爬行时发出的声音,宋代张端义也有“螃蟹郭索来酒边”之句,写得人心里痒痒的。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