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唐朝教坊:民俗音乐聚集地,最终进入衰退期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教坊是唐朝乐舞集中的主要平台,保留了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艺术风格,吸取了大量民间和少数民族的经典佳作,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详细描写教坊歌女,此女子技艺高超,只可惜身世凄惨,因变故不幸沦为歌女。

唐朝社会开放,经济迅速提升,为哺育音乐提供了温床。一时间,不同种类的音乐扑面而来,教坊由此诞生。

唐朝教坊:民俗音乐聚集地,最终进入衰退期

教坊形成及主要内容

追溯教坊的历史,最早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三国志》中有相关记载。然而,当时战争不断,政权仍未实现统一,一直到隋朝才得到统一,所以,也可以说最早源于隋朝。

隋炀帝当政时,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夜夜笙歌,整日沉醉于灯红酒绿,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大力发展音乐,甚至建立专门的场地,集天底下最优秀的乐工于此。

隋朝坊的出现,不仅让权贵之士的兴趣得到满足,还让音乐文化有了一席之地。

到了唐朝,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与繁荣的经济环境下,原有的音乐文化不仅受到周边文化的加持,还与前朝各民族积累的音乐底蕴相融合,致使唐朝音乐发展达到顶峰。

隋朝坊与唐朝教坊是两个不同的体制,但唐朝教坊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多次借鉴前朝的经验,同时唐朝看重科举制度,随着文人才子不断涌出,为教坊的成立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朝教坊有专门的教坊使,下面还设有教坊判官、音声博士、乐工、乐伎等等。

教坊使由皇帝指定的宦官担任,其职务内容就是管理乐人的选拔与表演,教坊使不一定要有音乐才能,但一定要有管理协调的能力。

中唐之后,朝政开始混乱,教坊使权力大大提升,唐宪宗时期,还有教坊使胆大到以皇帝之名强娶民间妇女与教坊艺妓。

晚唐以后,宦官更是嚣张,皇帝无能,放任不管,导致教坊使肆无忌惮。

唐朝教坊:民俗音乐聚集地,最终进入衰退期

除了教坊使,内人也是唐朝教坊的主要人员。内人本就住于教坊,时常出现为皇帝表演,所以又被叫做“前头人”,内人数量有限,可个个都很出众,论相貌论才艺,绝对是天底下的极品。

内人每月会得到俸禄,其也有家人探视权,经批准,每年生辰还可与家人共度,总之待遇非常高。

教坊内还有优伶。当时优伶不分性别,甚至不分年龄,几岁的孩童都有。

优伶各有各的绝技,其专长都与别人不同,有的善歌,有的善舞,有的善于杂技,凭借各自的本事,只为博皇帝一笑。

若被皇帝看中,不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还可获得常年伴君的机会,例如黄幡绰。

黄幡绰凭一己之力获得玄宗的好感,当场命人赏绯衣,即唐朝官服,受宠程度可想而知。

只可惜,优伶地位无法比内人相比,就算得到皇帝宠爱,也只是一个取乐工具而已。

教坊以表演俗乐为主,不同于雅乐,俗乐乃流行乐曲,是专门娱乐的音乐。还有歌舞、散乐,但两者相比,歌舞更受欢迎,特别是王公贵族,歌舞是他们必点的项目。

唐朝乐曲不计其数,有前朝的清乐、有融入其他国家与民族风格的燕乐,还有很多民间乐曲。

乐曲可以没有舞蹈,但舞蹈时不能没有乐曲,只有舞蹈与乐曲共同搭配,还能称之为歌舞。

唐朝教坊:民俗音乐聚集地,最终进入衰退期

唐朝舞蹈有两大类,软舞与健舞。软舞字如其名,动作轻柔缓慢,乐曲风格以舒适柔美为主,而健舞,律动性强,节奏欢快,动作幅度大带有激情。

古代对舞蹈没有特别规定,很多舞蹈都是取其中间,刚强柔美互相配合。唐朝歌舞演艺人员较多,以健舞为例,《秦王破阵乐》光演员就有120人。可见,歌舞在唐朝地位之高。

唐朝还有散乐,散乐包含百戏与戏剧。

百戏就像现在的杂技,其表演的主要内容就是高超的杂技水准,其他方面没有要求。

戏剧以歌舞戏为主,歌舞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改革后,在原有的内容上新加了剧情与旁白,歌舞、剧情、旁白融为一体,就是戏剧。

戏剧与梨园截然相反,唐朝的梨园是教授乐曲,但教坊的戏剧内容丰富,不可混为一谈。

唐朝教坊不同时期的发展

教坊在唐朝的发展共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唐朝初期,朝代刚刚经历变迁,还比较混乱,统治者大力整顿政治经济,自然无暇顾及音乐文化领域。

所以,这时唐朝音乐制度以隋朝为标准,直到环境满足音乐的出现,唐高祖才下令修改雅乐,发展唐朝音乐文化,这才有了蓬莱宫里的教坊。

但教坊在这时被叫做内教坊,主要负责雅乐管理。

唐朝教坊:民俗音乐聚集地,最终进入衰退期

后来,教坊名称也经过多次修改,但实质还是工人演奏乐曲的场地。随着社会更加稳定,教坊制度也更加完善。

到了中期,教坊正式发展,唐玄宗上位后不久,便达到了唐朝最兴盛的时期,其原因与玄宗喜好音乐有关,他亲自创作的法曲扬名天下。

统治者的热爱,加快了教坊发展的速度,因为,当时很多人都说,教坊是为唐玄宗量身打造的,得以发展,只不过是为了一己私欲。

其实不然,中期的教坊得以发展,关键原因是当时的国力允许,且当时唐朝对外开放与周边各国关系融洽,贸易的同时,也让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正因如此,当时音乐有独立的条件,唐玄宗还根据音乐形式不同创办了不同的教坊,有主管雅乐的,也有主管俗乐的。

聚集俗乐的叫左右教坊,聚集雅乐的还叫内教坊,两者各尽其职,分工明了。

其中,左教坊为对舞蹈进行管理,而右教坊以乐器为主要内容,负责舞蹈,右教坊负责乐曲,这一分配使得音乐更加专业合理,促使各地音乐汇聚融合,从而加快音乐文化的发展速度。

教坊于天保末年开始进步,可到了后期,随着国力的衰弱,再加上战争频发,导致教坊发展遇到了阻碍,特别是战乱,将处于天堂的大唐直接拉回地狱,好不容易形成的音乐也大受打击。

安禄山起兵后,大量兵甲文库失守,珍贵乐器与乐曲洗劫一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乐器乐谱受到重创,一大批靠乐曲谋生的乐人,被迫流离失所。

唐朝教坊:民俗音乐聚集地,最终进入衰退期

尽管动乱后来被平定,失地被收回,乐人重新回归,但之前的繁荣景象终究是回不去了。

音乐是在传承中发展与延续的,乐人善施教化尤为重要,乐人数量减少,这就表示唐朝音乐发展受限。

战乱消耗了百姓的绝大精力,无形之中带来莫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曾经万人追捧的音乐沦为废品,教坊也因此开始衰退。

教坊没落,后期皇帝百般不舍,便想方设法试图挽救这一局面,然而,就是召集天底下所有的乐人回宫,也不足以改变教坊的惨剧。

期间,机构规模开始缩小,直至合为一体。安史之乱带来的后果不止是教坊衰退,也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国力下降,音乐没有栖身之地,唐顺宗时期,乐工全被遣散,唐文宗时期,教坊停滞不前,有名无实。

唐朝教坊衰退原因及意义

由盛转衰,是历代王朝都会经历的过程,教坊亦是如此。教坊兴盛,是基于社会稳定开放、唐初文化氛围融洽的前提下,以当时的环境,恰好符合教坊的生长。

随后,一大批音乐才子出现,加上统治者自身的原因,教坊才顺利发展。

然而,教坊仅仅是封建社会下衍生的一个产物,对于发展程度,还是取决于国家。

唐朝教坊:民俗音乐聚集地,最终进入衰退期

若国家繁荣,教坊也会继续发展,反而,国家出现衰退,教坊也将不复存在。

后期,唐朝出现宦官专政现象,且大多政权皆有宦官把握,社会陷入危难之中,与此同时,各种起义爆发,最终导致国力衰退,教坊也随之衰退。

唐朝教坊的出现,推动了古代音乐的发展,也让更多乐人才子有了发挥的平台,不仅提高了百姓对艺术的审美标准,还让民间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只可惜,随着国力的不断下降,教坊也慢慢淡出社会,教坊衰败的过程即国家衰败的过程,也见证了百姓生活水平由低到高再转为低。

作为唐朝的音乐机构,教坊也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全部发展。

唐朝教坊是有积极作用的,百姓生活与乐人发展都可证明,但是,教坊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存亡皆在国家手里,更像是依附国家存在的非独立物体。

教坊的存在,为中国戏剧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不同乐种的才子于此汇聚,互相交流音乐文化,为早期戏剧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唐朝教坊:民俗音乐聚集地,最终进入衰退期

结语:

从教坊的没落也能看出战乱对国家的危害程度,在繁荣中诞生,最终也在衰退中消亡。教坊的建立,对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推动了音乐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步伐。

与此同时,交教坊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基础,换句话说,教坊好比熔炉,包含了上百种戏剧类型,对后来戏剧的出现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