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云科技与携程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研究AI赋能,有必要自己做个大模型吗?
完善个性化旅游推荐、发力人工智能AIGC领域、探索大模型工程化的道路......
近日,亚马逊云科技宣布与携程集团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并展开长期合作,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创新从而为亿万旅行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介绍,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基于AI等新技术的应用赋能、数据的创新应用、创新文化及创新方法的交流及应用,并加深在云原生数据战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的合作。
在被称为“千模大战”的当下,如何运用大模型等AI手段来提升工作效能,满足更多客户需求,几乎是摆在所有科技企业面前的必答题。
大模型的使用核心是找场景
如今提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大模型,因为ChatGPT实在太火了,一路从海外火到了国内。
不过,在携程集团执行副总裁张晨看来,如何用好大模型,像是一个“拿锤子去找合适的钉子”的过程。
拿着大模型的“大锤子”,不是看见每个“钉子”都用“大锤子”砸下去,而一定要看准对用户体验和效率真正有所提升的“钉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出来,也就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寻找合适的场景。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CTO刘亚霄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双方在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之后,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通过对大模型的使用,来帮助携程集团在不同业务线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以携程平台为例,如果有了大模型的加持,是否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更清晰地理解用户的搜索需求?当一名平时以商业出差为主的用户,到了节假日变成想要家庭出游,大模型是否可以理解这样的需求变化,并给到合适的推荐?
甚至,依托大模型是否可以展示给用户一些潜在的、没想到的需求点等等。
张晨说,核心点是要找场景,这也是最主要待解决的问题。
不一定非要自己做个大模型
前有百度在3月发布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后有阿里巴巴在4月发布大模型产品“通义千问”,大模型这个新产物,仿佛已经到了“你不做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来做”的程度。
作为一家云服务商,秉持着对客户“扶上马送一程”的亚马逊云科技,近期也宣布推出了生成式AI托管服务Amazon Bedrock和大语言模型Amazon Titan,这是借助基础模型构建和扩展生成式AI应用程序的最简单途径。
运用大模型Amazon Titan,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数据来定制Titan模型,既能帮助客户用于内容生产,也可通过嵌入式的方式来提升客户的搜索能力。
但这样的做法未必适合携程集团。双方在采访中均表示,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后,是否要在垂直领域定制化一个大模型,这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过程。
如果现有的大模型足够好,便可长期通过微调等方式来使用。但如若未来无法满足,那么才会考虑去做一个更适合、更专业的东西。
刘亚霄说,他们会通过创新实验室“小步快跑”的方式来对此进行验证,一旦场景能够跑通,客户能获得体验的量化提升,就很可能成为大模型的切入点。
张晨认为,提升用户体验不能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还要用最新的技术来降低成本,这才是达到目标。
早年移动端‘赢了’PC端,不是说移动端有多方便,而是用户在移动端上的体验远远超过了PC端,这是一个交互方式的变化。
而人机交互最自然的方式就是语言。
我相信,虽然今天可能还比较少,但接下来的几年,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你每天用的工具上都会有一个对话式交互接口,至少会允许你这么做,这是对用户体验的一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