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张迁碑》里让我犯难的两个字,该怎样做,才能写好它们呢
为
临写这个“为”字,难点在于怎样表现笔画①。
通常情况下,我们书写右行的波磔,比较容易写出“一划三折过”的姿态。但像上图这样,要写一条左行的波磔,“一划三折过”就不太容易表现了。这主要是生理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为了降低书写的难度,在这条波磔的书写过程中,我个人的意见,恐怕需要设置两个调锋的节点,否则书写起来,笔锋的姿态不容易得到合理的控制。
从
这个“从”字,从拓片上看,刀刻的痕迹较重。推想勒碑上石之初,奏刀的手法可能比较粗率。
临写这样的字,一定要注意保持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照应,不能因为专注于表现单一笔画的刀刻效果而使笔画与笔画间的有机联系被斩断。
事
“事”字书写的成败,取决于我们怎样处理笔画①、②和③之间的层次关系。显然,从拓片上的字形看,笔画③才是这个字的主笔。为了突出它的地位,笔画①和②都需要适当收敛才是。
另外,有鉴于笔画笔画①和②都是横向伸展的走势,为了避免雷同,我们需要在波势上对它们进行差异化处理,以免整个字的形态显得过分呆板。
声
最初临这个“声”字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把这个字写得很宽、很散。细想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从前所熟悉的“声”字,多半都是下面这种字形:
这两个字形的主要区别是:后一个字形为了突出向左、向右的两笔波磔,不得不把其余笔画尽力往中宫收缩,而为两笔波磔腾出左右伸展的空间来。
反观《张迁碑》,却正相反:向左出波的一笔(写法为隶书三个基本笔画之一的左竖)磔尾极含蓄,而向右出波的一笔,角度也更近于垂直而非水平。
因为这两笔所占据的横向空间不大,其余的笔画就有了余地,从中宫往四围撑开了去。
如果我们要做一个类比的话,后一个“声”字,结字方式与欧阳询楷书有相通之处;而前一个《张迁碑》的“声”字,倒更象是颜真卿楷书的同道了。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