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铜山区真的很难
在徐州,铜山区的经济体量有目共睹,其GDP不仅一直位居徐州市各区县之首,也是苏北地区最高的区。
虽然长期以来的经济数据、成果很好看,但不得不说铜山面临的形势还是很难的,比如行政区划严重不合理、内部发展不均衡、设区至今仍不能融入徐州主城区等,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制约铜山继续做强的重重阻力。
全市乃至全省最不合理的行政区划
自设立地级市徐州至今,铜山的行政区划范围尽管已经缩小了不少,但几乎将徐州主城区包围的空间部分格局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这就使得铜山区尽管地盘很大,但一直都是“空心化”,地盘围绕徐州主城分布的客观情况造成了铜山自己的城区放哪都不合适。
城区的偏居一隅不仅无法有力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更很难顾及到距离城区更远的乡镇。
在全省范围内,苏州、无锡、常州曾经也有附郭县的情况,但陆续都实现了区划调整解决了这一大顽疾,但铜山的区划调整问题虽然声音很多,但一直难有实际动作。
耕地红线太多
铜山虽然在主城区的外围,但背负的耕地红线太多至今是制约铜山内部“多面开花”的原因之一,如果说何桥、黄集、伊庄、房村、单集等相对偏远的乡镇的定位以农业为主,承担起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尚且说的过去,但在主城区外围的茅村、大彭、汉王、刘集、张集等镇依然需要挑起大规模的耕地红线。
对于徐州主城区而言,外围的乡镇存在大规模的限制开发区域,使得这些区域没有足够的用地指标承接来自城区的工业外迁,也不容易招引一些工商业项目融入主城区产业链或与主城区产业互补。
对于铜山而言,这严重制约了乡镇工业、乡镇经济的发展,乡镇不强带来的直观副作用就是容易人口外流。
反观苏锡常三市、南京,还没有哪个主城区外围的市辖区需要承担如此多的限制开发区域。
设区至今仍未融入徐州主城区
2010年撤县设区的铜山迎来了“市辖区”的身份,但至今13年来,铜山网友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只是地名变了,教育、医疗、薪资标准等至今未能与主城区接轨。
如果说乡镇数量太多同步起来有难度,那么铜山城区所在的铜山街道、新区街道也没有获得试点机会,即便铜山城区与徐州主城区早就实现了“同城化”。
内部发展极不均衡
以地方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例,铜山区2022年度累计完成53.8亿元,其中区本级(含城区所在的铜山街道)独占23.06亿元。此外依托于新区街道、三堡街道部分区域但财政封闭运行的徐州高新区完成16.2亿元。
两者合计达到了39.26亿元,占全区的比重高达73%,而各乡镇以及其他“袖珍街道”的只占到27%,内部发展极度不平衡的乡镇依然凸显,这也是铜山长期优先发展城区和徐州高新区所造成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