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请大臣吃饭却不给筷子,大臣吃罢离开后,皇帝:此人留不得
在中国的历史上,武将功高盖主,居功自傲,是最容易激起皇帝的杀心的。
虽说君让臣死,臣不不死。
但是,皇帝也不是想杀谁就杀谁的,尤其是杀功臣,没有一个好的理由,那可是要背上昏君、暴君的千古骂名的。
汉朝景帝时期,有一名大将,叫周亚夫。
正是他,平定了汉朝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战功赫赫的他被汉景帝封为丞相。
但是却因为一顿饭,让汉景帝对其下定了杀心,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疑云?
为何一顿饭,就让汉景帝下定了杀掉功臣的决心?
是汉景帝心胸狭窄,还是周亚夫居功自傲,到底谁是谁非?
出身将门,立下赫赫战功
周亚夫其实是官宦家庭出身,他的父亲是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周勃。
周勃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很有军事才能,并且聪明睿智,深谙为官之道。
在刘邦大肆诛杀功臣的时候,周勃能够保全,还能继续在朝为官,实属不易。
汉文帝继位后,周勃身为三朝老臣,任右丞相一职,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周勃深知自己功高盖主,又是三朝老臣,难免会让皇帝猜忌。
于是,急流勇退,辞去了丞相一职。
陈平去世后,周勃又被汉文帝任命为丞相。
但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周勃又从丞相的位子上下去了,随后告老还乡。
武将出身,无论你官至几品,最怕的就是有人告你谋反。
一般情况下,皇帝听到有人要谋反,不管是真是假,先抓起来再说,这就叫先下手为强。
周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就算是告老还乡也还是没躲过“谋反”这项罪名。
周勃被下狱后,花重金收买狱官。
这狱官给周勃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找到公主为其求情。
因为,周勃的大儿子周胜娶了这位公主。
后来,公主找到自己的母亲薄太后求情。
薄太后找到了汉文帝说,:“周勃好歹是两朝元老,如今年事已高,若是想要谋反,自会在年富力强之时,怎会在现在呢?”
于是,汉文帝马上命人将周勃释放回家,周勃这才免去了杀身之祸。
但是,周勃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周亚夫,最终还是和他有了同样的遭遇。
只不过,这次周亚夫并没有那么幸运了。
周亚夫确实遗传了自己父亲身为武将的优良基因,他勇敢刚毅,很有军事头脑,是块当将军的好材料。
汉文帝时期,匈奴屡犯边境,当时周亚夫为河内太守,率领军队驻扎在细柳一带拱卫都城。
在和匈奴的作战中,周亚夫治军有方,指挥战斗镇定自若,很快就将匈奴兵击退。
这次的作战,让汉文帝看出了周亚夫的确是个可用之才,将来大汉的天下,需要这样的人才能安稳。
据说,汉文帝在视察周亚夫的细柳营时,出现了这样一件事情,这让手底下的人为周亚夫捏了一把汗。
汉文帝一行人来到周亚夫的军营,由于事先没有通知,因此周亚夫军营大门紧闭,军营周围戒备森严,任何人都进不去军营。
汉文帝就这样被守门的士兵拦在了营门之外。
汉文帝表明身份,命其让行,但是收到的回答却让汉文帝大吃一惊。
守门士兵回答道:“我们周将军有令,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内,除非有周将军的命令,否则谁也进不去。”
此时,守门士兵夹在中间也不好做。
一边是皇帝,一边是将军,只能委屈皇帝先等一下,自己向周亚夫报告。
周亚夫收到报告之后,立即命人打开军营大门,迎接汉文帝。
当汉文帝走到中军大帐落座之后,周亚夫身着戎装,手持佩剑,缓缓向皇帝行礼。
按照古代的礼制,武将是不能手持兵器向皇帝行礼的,周亚夫这一举动显然是对皇帝安全的严重威胁。
这一举动汉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脸上丝毫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
等汉文帝起驾离开军营的时候,周亚夫又一次做出了惊人之举。
他送汉文帝到车驾前,没有行跪拜礼送行,只是站立着行礼,并解释道,自己身穿甲胄,不便行君臣之礼,只能行军礼,也就是鞠躬作揖。
当时正值和匈奴作战,汉文帝也没有说什么,因为他知道就是心里对周亚夫不满,也得等打完仗再说。
等打完仗之后,汉文帝认为周亚夫治军严格,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告诉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周亚夫是个人才,将来国家出现战乱,可用。
但是从这件事情,反映出周亚夫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目无君上,情商低,没有他父亲周勃那样混迹官场的智慧。
平定叛乱,居功自傲
汉景帝刚刚继位三年,就发生了诸侯王叛乱,这就是汉朝有名的齐国之乱。
这时,汉景帝想到了自己父亲对他所说的话。
随后,他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大军与叛军作战。
周亚夫果然不负众望,他采取了截粮道,坚守不出的办法,消耗叛军的力量,时机成熟之后,一举消灭了叛军。
他从率军出征到歼灭叛军,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这简直是震惊朝野。
当年他在细柳营中对汉文帝那样,没有受到责罚,反而战后还升了官,这在周亚夫心中已经是能吹几辈子的了。
可是呢,周亚夫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那样,完全是自己对大汉有功,完全没有考虑到是汉文帝大度,没有和他一般计较。
周亚夫将这一点很好地保持了下来,用在汉文帝身上没事,那就继续用在汉景帝身上。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人和人那是不一样的,何况是皇帝。
皇帝的心似海深,捉摸不透,伴君如伴虎。
周亚夫就是不明白这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他依旧在汉景帝面前居功自傲,认为这样能表现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
但殊不知,每一次摆谱,都是在给自己挖坑,总有一天,这个自己挖的坑,会把自己埋掉。
七国之乱之后,周亚夫凭借着赫赫战功被提拔为丞相,在周亚夫看来,这是他应得的。
他如今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成为了大汉王朝的丞相,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誉,内心十分满足。
手握权力,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世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是,权力越大,危险也就越近,它容易将人推向死亡的深渊。
急流勇退,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他的父亲周勃已经为他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可是他,却偏偏不学。
周亚夫和他的父亲一样,是武将出身,即使贵为丞相,也要如履薄冰才是。
丞相的位子可是不好坐的,萧何可以坐,陈平可以坐,他的父亲也可以坐。
那是因为他们有能耐,也有智慧,懂得见好就收,懂得伴君如伴虎。
周亚夫能坐吗?
能。
他有能耐,可惜没有智慧。
像他这样的人物,即使犯了再小的错误,那也会被放大,背后有几百只眼睛盯着他,有几百个坑挖好让他往里跳。
可他就是不懂这里面的危险,最终的结局实在可悲,但是也是他自找的。
和皇帝叫板,终于迎来了死期
身为丞相的周亚夫,谁都不看在眼里,觉得汉朝离了他就玩不转了。
之所以说他谁也不放在眼里,是因为他敢公开和皇帝叫板,简直无法无天了。
有一次,汉文帝想要废黜太子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
这不仅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国家的大事。
太子换人,身为丞相,不言语一声,那实在说不过去,周亚夫就是这么想的。
但是,周亚夫想的,却和汉景帝相反。
他认为不应该废黜太子刘荣。
于是,他向汉景帝力陈废立太子的后果,态度坚决,让人胆寒。
面对宰相如此强烈的反对,汉景帝震怒。
废太子一事已经下定决心,臣子们听话顺从便好,如果有人反对,那就是鸡蛋碰石头。
可谁知道,周亚夫完全不懂这样的道理。
他公开反对汉景帝废立太子,不仅让汉景帝脸上无光,还让准太子刘彻脸上无光。
既不支持当今的皇帝,也不支持将来的皇帝,这样的丞相,谁都不会留。
当然,周亚夫这样的举动,完全是因为他武将的性格所造成的。
他能够不畏皇权,力陈废太子的弊端,勇气实在可钦可佩。
不过在皇帝看来,这样的丞相已经和自己不是一条心了,如果群臣都像他那样,自己还是这个天下的主人吗?
经过此次事件,汉景帝已经对周亚夫心生嫌隙。
周亚夫但凡有那么一点睿智,都能感觉得到皇帝对他的态度有所变化。
周亚夫在废立太子这件事情上,虽然是反对无效,但是丞相的位子还是岿然不动,这让他感觉到非常骄傲。
后来,王皇后的兄长王信要封侯,这事窦太后都同意了,可是汉景帝不想封。
此时,汉景帝找来了周亚夫。
周亚夫听后,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这样违背了汉高祖定下的规矩,不妥。
后来,这件事情也确实因为周亚夫的反对被搁置了。
但实际上,是汉景帝拿周亚夫当枪使了。
周亚夫这次得罪了窦太后,王皇后和王信。
归降的匈奴首领,汉景帝要全部将他们封侯,以此作为表率,让更多的匈奴部落归降汉朝。按理说,此举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周亚夫还是表示反对。
他认为这些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现在还要被封侯,实在说不过去。
汉
景帝不顾周亚夫的反对,最终将匈奴首领封侯。
周亚夫觉得自己的意见皇帝不听,直接称病不上朝了,用行动来和汉景帝较劲。
汉景帝也干脆来个顺水推舟,既然生病了就在家好好养病,丞相一职就由他人来担任。
不过,虽然周亚夫次次和汉景帝公开叫板,但是汉景帝也没有杀他的心思。
直到汉景帝生病,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为了给太子刘彻铲除后患,就想试探一下周亚夫。
毕竟周亚夫武将出身,如果有谋反之心,那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于是,赋闲在家的周亚夫接到了汉景帝的邀请,让他进宫用膳。
周亚夫也痛快答应了,心里暗自高兴,心想大汉朝还是不能没有自己啊。
进宫落座之后,周亚夫面前摆放着丰盛的食物,但是唯独没有筷子。
其实,这就是汉景帝试探他的方法,汉景帝想看看周亚夫该怎么做。
周亚夫也没多想,看到桌上没有放筷子,就对一旁的侍者喊道:“给我那双筷子过来”。
汉景帝看着周亚夫无礼的样子,说道:“看来没有筷子你很不满意啊。”
周亚夫立即反应过来,跪在汉景帝面前谢罪。
汉景帝十分镇定,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让周亚夫回家去了。
周亚夫走后,汉景帝下定决心,周亚夫不能留,因为他是一个不懂得满足的人,是一个不顺心就要发火的人,这样的人,对太子是没有好处的。
可是,周亚夫毕竟是有功之臣,不能说杀就杀,得有个罪名才行。
武将的罪名,逃不掉“谋反”二字。
很快,周亚夫就被抓住了把柄。
原来,他的儿子要为他准备随葬品,于是购买了一些陪葬用的兵器,这种兵器就是样子货,没有实际用途。
可是,这在要置他于死地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合适不过了。
终于,周亚夫被以私藏兵器的罪名下狱。
狱中,廷尉审问他私藏兵器是不是要造反。
周亚夫辩解:“那都是殉葬的兵器,根本无大用”。
廷尉说道:“你这不是要在人间造反,而是要在阴间造反”。
周亚夫被这句话整得哑口无言。
此时,他终于明白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
六天之后,他在狱中口吐鲜血,暴毙而亡。
一代名将,就这样黯然退场,实在是令人叹息。
将门之后,大汉功臣,最终逃不掉“谋反”的罪名。
可这一切,难道不是他自己的性格所造成的吗?
一顿没有筷子的饭,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终究还是让皇帝下了杀他的决心。
这样性格的人,这样的下场,或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参考文献
《汉书》
《资治通鉴》
《周亚夫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