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倔傲者易败

来自:前线客户端

倔傲者易败

古代圣贤,对骄傲自满之害,言及甚多,散记于各种典籍里。《易经》说:“满招损,谦受益。”《管子·形势》认为:“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抱朴子·外篇·刺骄》云:“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皆说明一个道理:倘若一个人任劳任怨,又谦逊待人,无“骄矜自大”的臭毛病,就会充满凝聚力,吸引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一个人如果骄横傲慢,就会众叛亲离,走向败亡。《资治通鉴》讲得更直接:“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明代王阳明一语中的:“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细细想来,先贤的种种告诫,无不是由无数的历史教训反思而得。譬如,西汉的主父偃,为汉武帝谋划“推恩令”,将诸侯国不断切割化小,在一片感恩声中完成削藩,使中央集权空前强大,主父偃立下大功。然遗憾的是,俟主父偃宠信加身,位高权重,开始忘乎所以,骄慢倔傲,目中无人,嚣张跋扈,处处树敌。友人曾劝主父偃,不可骄横太过。主父偃甚为不屑:“我游学数十年,郁郁不得志。父母不拿我当儿待,兄弟不拿我当手足,没人瞧得起我。如今我志得意满,独断横行有何不可?大丈夫生不能拥有列食五鼎的富贵,死也要尝尝五鼎烹的滋味。”真是狂傲溢于言表,结果人亡名毁,成为反面教材。

三国时期,似乎盛产倔傲之士。关羽、庞统、祢衡等,无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结果,均以败亡告终。关羽丢荆州、败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与他孤傲自大密不可分。吴蜀联盟,共御曹魏,乃成三国鼎立之势。孙权为密切关系,欲与关羽结儿女亲家,搞姻亲联盟。面对求亲使者,关羽即便不同意,和颜悦色拒绝也就罢了。可是,人骄则无礼,关羽辱骂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将使者轰出大门。孙权为此大为光火,联曹打败了关大将军。自此,蜀汉滑入衰亡之路。

庞统惨死落凤坡,也可以说是因倔傲造成的。本来诸葛亮修书,一再提醒不可冒进,可庞统傲劲十足,认为“卧龙凤雏”齐名,孔明凭什么指手划脚?庞统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结果惨败丧命。再说祢衡。有一次,江夏太守黄祖问祢衡:“天下有哪些人算得上人物?”祢衡轻蔑一笑,说:“除了我、孔融和杨修,其他人皆平庸鼠辈。”黄祖听了,甚为不悦,又问他:“你看我如何?”本以为祢衡会恭维几句,岂料他一扔筷子,不屑地说:“你就像庙里泥塑的菩萨,中看不中用。”此言一出,黄祖大怒,登时砍了祢衡的脑袋。

与此相反,清朝曾国藩对得失成败,悟得门清。他不但自省践行,还一再告诫家族子弟:“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曾国藩虽功高盖世,却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戒奢,不仅人生圆满,还获圣人之誉。

倔傲致败,虚心受益,此言不谬。

作者:张树民,辽宁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沈阳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编辑: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