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个去哪儿了?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天寿山脚下的“明十三陵”是北京的名胜之一,这里有明朝从成祖到思宗的十三个皇帝陵墓, 故而被人们叫做“十三陵”,它们分别是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皇陵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描述过天寿山的景象,“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座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一、十六位皇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享国276年的明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现在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墓?难道是时间久远被毁了?其实不是的,而是一开始就没有。
“十三陵”的建设伊始是从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开始的,朱棣把陵选址在这里除了北京的重要地理战略意义,还有“皇陵”一直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把陵地建在这,后世的子孙一定会守护皇陵,守皇陵就意味着守北京,守北京就意味着守国土。
朱棣开始建设皇陵的时候,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辞世了。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于南京明孝陵,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因而太祖没有和子孙葬在一起。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朱允炆在混乱中没了踪迹,有人说他死于大火,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有人说他通过隧道逃离了皇宫,总之下落不明成了明朝历史的一桩悬案,因未能找到建文帝痕迹也就没给他建陵墓。
还有一位皇帝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景帝朱祁钰,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瓦剌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后来瓦剌被明军击退,英宗回朝后被朱祁钰幽禁于南宫,英宗在心腹的谋划帮助下于1457年正月爆发夺门之变,成功复辟,同年二月,年仅30岁的明景帝朱祁钰薨逝,死因不明。因英宗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故朱祁钰未能以皇帝礼入葬皇陵,而是以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二、“十三陵”的历史知识
1、无字碑
十三座陵墓有十二座都没有碑文,皆为无字碑。唯一有字的是成祖朱棣的碑,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德碑”字样,下面有由明仁宗亲自题写赞颂父亲朱棣的碑文。
其他石碑无字的原因有这样几种说法。一种是皇帝功德太大,无法用言语形容,索性就不写了。一种是说太祖朱元璋曾说皇陵的碑记都是儒臣粉饰的夸耀之词,对后世来说毫无敬戒作用,所以明朝没有官吏能书写先帝碑文,这项任务就落在继位的皇帝身上。当时自第二陵至第七陵都没有立碑,这六座碑是嘉靖年间补立的,不过这时嘉靖皇帝沉迷享乐对书写碑文毫无兴趣,后来继任的皇帝看前面的祖宗们都没碑文,也就都不写了。
2、百姓的沉重负担
皇陵中地面上的宫殿会用到一种叫香楠木的木料,这种木已加工,耐腐朽,但是这种木材得生长地不在北方,在西南、湖广等地的深山中,为了获取建设所需的“皇木”,需要大量的人自己带干粮成群结队进入山林中寻找,说“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毫不夸张。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他10岁继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北方外族不断侵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人民的生活日益贫穷,国库也越来越空虚。政治方面,神宗身为皇帝曾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荒谬的是他23岁就开始忙着给自己修陵墓,定陵的修建耗时6年,7万多人为了修它日夜不休,多是被强迫征召,共计耗用白银八百万两。八百万两有多少呢?大约相当于明朝开国时期一年的财政收入。最后定陵被闲置了30多年,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
这还只是一位皇帝的建设花销,如果把十三位皇帝的工程建设加在一起,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怕是超乎想象。
3、英宗废殉葬制
活人殉葬在古代一直都有延续,明代宫妃殉葬亦是由来已久,十三陵中除了皇后和皇帝以外,还有殉葬的妃子与宫女、太监等。如朱棣临死前留下命令,待自己死后要十六个妃子全部着盛装悬梁自尽,将她们分别葬在长陵前的东井和西井。往后的仁宗、宣宗也在下葬时实行了殉葬制度,一直到英宗死时被废除,英宗的17个妃子得以免遭横祸。英宗政绩上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评说的丰功伟绩,但英宗废殉葬制度一直被史书称作“盛德仁义之举”。
还有一个小知识是,英宗的裕陵是明朝第一座与两位皇后合葬的帝陵,依照朱元璋的规定,陵墓格局一直是“一帝一后”制。当初英宗被瓦剌俘虏,钱皇后竭力营救,还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私人财产,因忧心英宗处境日夜恸哭,哭坏了一只眼,后来英宗自瓦剌回朝被朱祁钰幽禁的时间里也一直是钱皇后在身边不离不弃,因此英宗对钱皇后一直敬爱有加,两人也是患难夫妻了。
但钱皇后久病无子,英宗只得立周贵妃生的朱见深为太子。英宗深知自己死后,朱见深一定会立生母为太后,英宗弥留之际为确保钱皇后名分和地位,立下遗嘱要求朱见深要让钱皇后安养天年,死后让她与自己合葬。没过几年钱皇后病逝,“一帝一后”的话,周太后就无法与英宗合葬,朱见深既不敢违背英宗遗愿,又不愿违背生母意愿,与大臣多次商议之下决定周氏居左,英宗居中,钱氏居右,合葬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