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全面注册制改革,对投资者提出更多挑战

文/玉名,投资达人,微博知名财经博主,财经撰稿人,著有《日历买股法》《解套第一课》。

全面注册制改革,对投资者提出更多挑战

图/摄图网

中国证券市场30多年来,经历了各种改革,有的尝试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后退出,如股权改革时进行的权证,完成后权证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的是尝试效果不好就搁置了,如熔断制度2016年1月引入后,连续熔断触发,引发市场巨震,结果不得不取消;有的是逐步尝试,最终全体推广的,注册制就是这样的典型。每一次改革,都推动着市场发展。那么对股民有什么影响呢?从历史来看,每次市场改革后,往往不是更简单了,而是更多挑战,需要的能力要求更高了。

利好?利空?二元论思维是最大的短板

每逢消息出炉,投资者和媒体最喜欢的就是先要站队,这个消息是利好,利空?且不说结果,只要二元论,往往就落入陷阱了。因为事情从来不是只有A或B两个,一定是有更多的可能性,即CDEFG……当我们把视野限制之后,很多因素在视野之外,必然导致诸多的误区。

提到全面注册制,很多投资者已经对这个话题失去兴趣。全面注册制?不是除了主板,都注册制了吗?从科创板注册制试点,创业板推广注册制,都已经几年了,证券法已修订多年,所以虽然没有全面注册制,但市场早已经适应了,而且也趋于冷静了,这一点从券商板块走势就能看出来,已经很平稳了,几乎没有波澜,尤其是科创、创业板注册制之后,券商也没有被爆炒,券商的业绩也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实际上,相比于之前创业板、科创板的注册制,主板注册制有两个方面是没改变的,一是自新股上市第6个交易日起,日涨跌幅限制继续保持10%不变,而非20%。二是维持主板现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不变,对投资者资产、投资经验等不作限制。所以,说白了,注册制对主板新股影响5天之外,其他影响不大。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因素是被股民忽略了的,那就是每一次市场改革后,都是对股民提出更高要求的,而不是变得更容易,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全面注册制改革更高要求

注册制直接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是供给市场化,而不是审核或核准了,说得简单一些,以前的IPO是行政因素,所以一旦市场走弱,就会有声音呼吁减少或停发新股,这也是历史上多次出现的。而如今来说,发行是由市场决定,市场弱势,依然发行新股,那么市场可以破发和对其冷漠,从而导致公司上市无法获得利益,那么自然就会减少,这样一切都是来自市场自身的调节。

由于之前排队上市公司较多,所以,注册制初期往往会导致上市公司数量增多、个股分化加剧,这对投资者的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必然的。我们从上市条件上来看,主板注册取消了现行核准制关于不存在未弥补亏损、无形资产占比限制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原有的上市财务标准基础上,增设两套上市标准。实施注册制后的主板IPO企业,只需要满足三套财务标准中的其中一项。

这样的上市条件简化、优化,那么就可以让更多企业上市,尤其是对于科研企业来说,初期只有投资,没有收入,但其一旦成功后利润丰厚,这样早期上市可以解决资金来源,同时也能让投资者享受到公司成长期,否则成功后再上市,股民也很难享受到期利润加速期了,往往是利润稳定期,甚至衰退期了。

但“港股18A”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样大量科技股上市之后,更加鱼龙混杂,炒作难度更大了,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的走势也比之前惨烈很多,这对股民明显提出来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慧眼识珠找到相关公司,也需要跟踪研究,避免相关不确定性因素,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博弈;那么博弈行业ETF,不选股模式会不会简单些?实际上,也会随着上市公司增多,行业本身细分度增加,其也需要对于行业大环境因素给予更多的研究,否则很难做好相关波段。

如果说这个博弈还是相对复杂的话。那么,全面实施注册制对投资者最大的影响就是打新。以前主板新股有23倍市盈率定价限制,新股定价较低,几乎不会破发。注册制之后上述定价限制没有了,就会出现一定概率的破发。2022年以来上市的注册制新股(不含北交所)的破发率是27.8%,不过赚钱的涨幅会比亏钱的跌幅大,最高涨幅267.42%,最大跌幅-36.04%,中位涨幅25.11%,平均涨幅35.30%。均较注册制之前有非常明显的降低。因此,从一级市场来看,由于全面注册制下,一二级市场价差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因此在打新前,投资者需要做好公司基本面的功课,有选择性地挑选申购标的,注重标的性价比,同时注意市场环境因素。

还有,我们注意到注册制,信披更透明:对股民来说,信息量大了,如何筛选也是关键。以前股民总感觉信息不够,四处找信息,如今信息多了,问题也就来了,如何甄别信息,规避无用信息。如果每天湮没在海量信息中,势必导致投资的困境。因此,学会筛选信息,并通过积累,明确核心价值因素,持续跟踪,这也是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对大资金同样有新要求

那么,这种影响只是对投资者?并非如此,对机构投资者等大资金也是如此的。比如说注册制中的“2%的价格笼子”,作为主板新的交易机制也是影响巨大的。虽然还没正式进行(主板第一只注册制新股后,正式进行),只是测试阶段,但从2023年2月开始,市场的大涨股和大跌股数量明显减少,大多数个股都是小幅涨跌的情况了。

表面来看,这基本是向主板平移了科创板的相关交易规则。在这一交易制度约束下,目前科创板基本没有地天板或天地板,可见其对交易的约束性,即投资者不可能再凭一张单子直接将价格打到涨停或跌停。而更深层次思考,这是对于资金交易模式,尤其是打板族的巨大影响。

  这里的2%对应的是基准价。所谓买入(卖出)基准价格,为即时揭示的最低卖出(最高买入)申报价格;无即时揭示的最低卖出(最高买入)申报价格的,为即时揭示的最高买入(最低卖出)申报价格;无即时揭示的最高买入(最低卖出)申报价格的,为最新成交价;当日无成交的,为前收盘价。同时引入了“十个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

根据现在的规定,一个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是0.01元,那么十个的话就是0.1元。所以就可以将规定理解为,在买入股票时,不得高于买入基准价格的2%和0.1元的孰高值。以前,超过价格笼子的申报会暂存在系统,满足条件时还能成交。新规是超出范围的直接是无效申报。订单暂存调整为直接拒单,在增强交易即时反馈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市场恐慌时散户的跟风行为,从而使市场上的交易活动更加理性。以前主板可以直接打板交易,也就是可以直接以110%的价格进行申报,从而迅速拉高股价。有了价格笼子,最多申报102%的价格,起到了稳定价格的作用。

所以,大资金也需要日趋理性化,这个必然对整个市场热点炒作类型和模式有很大的变化。这个随着时间的积累,越发明显,这个非常需要投资者思考的,每一次改革后都会有盈利模式变化,不顺应就会被市场和时代淘汰,而且不会有任何通知,所以一旦自己很多模式反复碰壁,就要思考,是不是市场变化了,提醒自己补课和反思。

退市因素的思考,股民也很可能优胜劣汰

注册制不仅放宽了上市门槛,实际上也强化了退市功能。数据显示,从1975年至2012年的38年间,美国三大股市(NYSE、NASDAQ、AMEX)IPO总计为15922家,退市总计为17303家(含并购及主动退市),也就是说这38年间美股年均IPO公司数为419家,年均退市公司数为455家,退市公司数量大于IPO公司数。而最近十年来,美国股市新上市企业和退市企业数量基本平衡,因此,美国不存在上市排队堰塞湖现象,企业上市、退市都非常市场化,简单、高效。

一旦A股全面注册制之后,会不会也如此?实际上,这是大势所趋的,只有退市常态化,通过不断过滤的市场评估机制,让好公司留下来,劣公司被淘汰,才能达到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制度性目的。随着全面注册制的落地,一二级市场的简单套利机会越来越少,单纯的Pre-IPO策略将难以为继,上市不再意味着一定能赚钱。注册制带来的一二级市场倒挂将是一个长期结构性的问题。

实际上,还有一个现象,除了因为强监管强制退市外,美股每年还有许多衰退期企业也因估值低迷而选择主动退市,当然,也有众多企业退市重组后实现再上市,这实现了市场的“新陈代谢”。所以,我们一方面羡慕美股的慢牛、长牛现象,另一方面也要思考,美股企业是上市自由、退市自由、退市后再上市自由,这种高淘汰率也是保持市场健康、活跃的关键。

A股市场为何缺乏长期牛市,往往都是局部爆炒后,长期低迷?因为,我们的股市长期缺乏退市因素,上市也比较难,这样就有一个逻辑,公司差了没事儿,还可以卖壳资源,甚至炒绩差和壳资源,比踏踏实实提升公司更赚钱。而注册制之后,上市容易,退市风险越来越大,“壳”价值非常小,日益趋近于零,也会倒逼市场更多地关注自身价值和成长性。

所以,这对股民来说,势必是一种新的要求。说白了,不能再抱着投机的态度参与投资,必须深入研究行业、企业,选择真正具备长期成长性的公司进行长期持有,才可能提高投资胜率。如果盲目持股,很可能不会回本赚钱,反而迎来的是退市。同样道理,短期炒作、频繁买卖的所谓传统“炒股”逻辑难以为继,也必须要让投资者反省自己的投资逻辑。还有,更多的类似ETF等不选股模式的丰富,都需要使用。综合来说,全面注册制会让市场变得更加规范,更健康,但也意味着对各方提出来更多的更高的要求,跟随时代的变化,才能拥抱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