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为何说他是三国时的“活雷锋”,真正的君子

这个世界上,自认为君子的人比真正的君子还多,而三国时的张裔则是一个“活雷锋”,真正的君子,为何这样说?

为何说他是三国时的“活雷锋”,真正的君子

张裔,字君嗣,顾名思义,君子的继承者。那时,没有雷锋一说,如果有,相信,他会给自己更名为张雷锋。张裔的一生,不枉此名。张裔虽出身于富庶之家,却没有富家子弟的恶习,自小就一个爱好——读书,而且专爱研读大部头的典籍,如《史记》《汉书》《公羊春秋》,寒窗苦读十几载,终于登堂入室,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儒者。一次,他与许靖在成都街头相遇,一番交谈便将这位东汉的前人事部长倾倒。许靖评价张裔是益州的钟繇,而钟繇则是当时名扬天下的大儒。见许靖如此的赏识,时为益州牧的刘璋未经考察即破格提拔张裔为鱼复县县长。一年后,刘璋又将张裔调回蜀郡,提拔其为州署从事——办公室主任,领帐下司马——兼任武装部长。

为何说他是三国时的“活雷锋”,真正的君子

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与诸葛亮等逆江而上,助攻刘备,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拿下江州、巴郡、巴西,成都也危在旦夕。刘璋急命张裔率兵于德阳抵御张飞。刚一交战,白面书生张裔即被重量级的职业“打手”张飞打败,张裔败退成都。

很快成都被围。刘璋又派张裔作为信使出城会见刘备。会见中,刘备许诺,如果刘璋投降,将以礼相待。张裔见刘备形象不凡,态度平和,颇有长者之风。又见刘家军军容整齐,兵强马壮,且仁物爱民,秋毫无犯,觉得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返城后,张裔建议放下武器,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双方争端。刘璋见大势已去,遂开城迎(刘)备。刘备也未食言,对刘璋厚而待之。回头又任命张裔为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将。张裔也不负所望,尽职尽责,且颇有政声。

为何说他是三国时的“活雷锋”,真正的君子

两年后,益州太守被当地的一位“民间领袖”雍闿所害,刘备遂派张裔接任。张裔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赴任途中,张裔被雍闿所截。出于对张裔的敬佩,雍闿未将张裔杀之,而是将其礼送至吴国。

章武二年(223年),刘备去世,丞相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临行前特别叮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张裔带回来。张裔在东吴隐姓埋名,流浪了十多年,孙权竟闻所未闻,更不知其才干几何。听邓芝一说,孙权眼都未眨,当即应允。

为何说他是三国时的“活雷锋”,真正的君子

过后,孙权又有几分好奇,遂将张裔请来,经交谈,孙权得知张裔乃成都人氏,于是,孙权便嘲讽道:“你们蜀地的人是否都爱私奔啊?”张裔一怔,反问道:“何以见得?”孙权撇嘴一笑:“你的老乡卓文君不是曾如与司马相如私奔过吗?”张裔回道:“在下认为卓氏虽然私奔但却贤于你们吴地的朱买臣之妻。”朱买臣是孙权的老乡,其妻因朱买臣家贫而与之离婚。以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衡量,此乃不守妇道之举,比私奔要恶劣十倍百倍。孙权听后,无言以对。

愣怔了良久,孙权又无话找话:“你回蜀后,必将见用,何以报我?”张裔回道:“倘若真如大王所言,那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孙权大笑,“有器裔之色”。“裔出閤,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果然,孙权醒悟,派人追之。可是,此时的张裔已进入蜀地永安县数十里,“追者不能及”。权力地位触手可及,可是张裔却丝毫不为所动,仍坚守初心,义无反顾,执意回国。由此可见,张裔其初投靠刘备时并非投机之举,而是基于大局的正确选择。

为何说他是三国时的“活雷锋”,真正的君子

张裔回到蜀国后,诸葛亮大喜,当即任命其为丞相府参军,同时又让其兼任益州治中从事。诸葛亮驻守汉中,张裔以射声校尉身份兼任丞相府中长史,不久后又加封其为辅汉将军。在相府工作期间,张裔以府为家,埋头苦干。工作之余,他还在人前人后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地真诚称赞诸葛亮的所作所为。诸葛亮自然很高兴,对张裔也高看一眼。诸葛亮北伐时,将相府中的大小事务全部委托张裔打理。但张裔却没有因此而自我膨胀,或趾高气扬,始终夹着尾巴,放低身段,低姿态前行。

为何说他是三国时的“活雷锋”,真正的君子

一次,张裔北上汉中去诸葛亮处汇报工作,数百位亲朋好友得知后,前来送行,以致车马塞路。可是张裔却毫无骄矜之色,跳下车来,躬身作揖,一一致谢。过后,他在给亲人的回信中讲:“前几天动身上路时,数百人前来送行。我知道,人们敬重的不是我张君嗣,敬重的是丞相长史这个职务啊!”

张裔年少时与犍为人杨恭十分友好,杨恭因病英年早逝,留下了两个啥事不懂的孩子。张裔见杨家生活拮据,遂将杨家人接到自己家中,拿出最好的房屋分给他们居住,并将杨母视同己母,无微不至,百般孝敬。杨恭的儿子长大后,张裔又亲自出面为他们娶妻成家,并出钱购买田宅产业,让其自立门户。此外,张裔还多次抚恤旧友的遗属,帮助救济弱势群体,尽其所能,广施爱心。建兴八年(230年),张裔驾鹤西去,享年65岁。

所谓君子,不仅指有知识,有节操,有风度,还应有担当,有作为,有温度。这样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张裔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君子之名。将其誉为三国时的“活雷锋”,也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