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这个与魏蜀吴三国并立的第四国,为何其首领始终不肯称帝

这个与魏蜀吴三国并立的第四国,为何其首领始终不肯称帝

提起三国,很多人只知魏、蜀、吴,“乃不知有汉”。事实上与三国同时并存的还有一国,即“交州国”,且其立“国”更早,存世也很长,前后长达四十余年。可是,它虽地处万里之外,统摄七郡,国富兵强,威震四方,各项指标不输于吴、蜀,且“五脏俱全”,但其首领却始终不肯称王称帝,这究竟是为何?

说起交州、交阯,很多朋友可能会一脸的懵圈,交州是哪里?交阯又在何方?所谓交趾,据《后汉书》介绍:“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说是当地风俗男女皆同河沐浴,双足相交,故名交趾。而交州则是交趾的升级版。交州、交趾皆源于南越国。很多朋友皆相当然地认为它是现在的越南,如果这样认为,估计有很多“歪果仁”会鼻子气歪。南越国也称南粤国,是秦末至西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全盛时的南越国,其疆域北至福建南部,南达越南中部。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澳门都是其领地。从开国君主赵佗始至亡君赵建德止,南越国历经五任,存世九十三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讨伐匈奴的同时,又兴兵南下,一举灭之,并在其地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个与魏蜀吴三国并立的第四国,为何其首领始终不肯称帝

不久后,汉武帝又将包括交趾、九真等在内的七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东汉将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下辖: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等七郡。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彼时的交州刺史朱符见有机可乘,遂自我膨胀,欲步一众大小军阀的后尘,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为了做大做强,朱符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结果引起百姓不满,纷纷揭竿而起,杀向州府,朱符的皇帝梦尚未实现,便被义军送上了西天。朱符一死,整个交州陷于群龙无首的乱局。时为交趾郡太守的士燮见此,遂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主动担起刺史重任。

这个与魏蜀吴三国并立的第四国,为何其首领始终不肯称帝

因彼时汉廷的统治力已渐式微,无力也无心关注远在万里之外的交州,于是便只好听任士燮成为交州地面上的新主。士燮上任伊使,即毫不含糊地任命其弟士壹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士䵋兼任九真太守,三弟士武兼任南海太守。其他要职也全由其亲朋好友把持垄断。

士燮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交州新主,说起来应归功于其先祖。士燮的先祖为鲁国汶阳人,西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而不远万里移居交趾,历经六世苦心孤诣,不懈奋斗,到士燮父亲时,士家已成长为当地的豪门望族,士燮父亲士赐,东汉桓帝时,“果然被赐”,任日南太守。成为“高干”后的士赐,眼界也随之水涨船高,认为知识才是决定人生命运和保持士家繁荣昌盛的根本。于是,在士燮十一二岁时,就将其送到洛阳,跟随彼时的大儒刘子奇,学习《左氏春秋》。此举可谓是棋高一着,五六年后,学成回乡的士燮即被地方领导慧眼识中,推举为孝廉,成为一名编制内的公务员,不久后,便被征调到朝廷,任尚书郎,约两三年后,因故被免。士燮虽任职京官时间不长,但却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基础。

这个与魏蜀吴三国并立的第四国,为何其首领始终不肯称帝

又过了四五年后,父亲士赐去世。士燮自然是悲痛欲绝,不仅戒酒、戒肉、戒欲,戒掉了一切娱乐活动,还整天到父亲的坟头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寻死寻活。士燮的这番倾情表演,没有感动天感动地,却大大地感动了地方领导,不久后,士燮就被地方领导举为茂才(秀才),不到半年,即被任命为巫县县令。巫县是个小县,地处偏远,经济、文化皆十分落后,平时想找个读书人都很难。曾做过京官、䠀过大片地、见过世面的士燮,怎肯甘心在此虚掷自己的青春年华?几经打点,一年后,士燮便衣锦还乡,摇身一变成为交趾太守。

士燮衣锦还乡不久,天下即大乱不休,长江以北战火纷飞,中原一众名士闻听士燮性格宽厚,热情好客,尊重人才,遂纷纷前往。士燮则本着来的都是客的原则,来者不拒,兼收并蓄。来客中,既有“理工霸”,也有“文学男”,更有“钢铁侠”。闲暇时,士燮时常组织各位大咖,召开学术研讨会,围绕儒学经典、时政大局和军事前沿等议题谈体会,聊心得,“华山论剑”,并为《尚书》《春秋》等经典纠误作注。据称,当时的交州一度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和士人向往的精神高地,其成就一度曾引起了荀彧的注目。

这个与魏蜀吴三国并立的第四国,为何其首领始终不肯称帝

当然,学术只是士燮的业余爱好,其主攻方向则是政治军事。史称:“(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士燮每次出入,皆是乐队仪仗相随,敲敲打打,浩浩荡荡,威仪十足,有如皇帝出行。除了在气势上不输汉献帝外,在“甜蜜事业”上与东汉皇帝也颇有一拼。据称:士燮后宫佳丽成百上千,且每位妻妾美人,皆配有几十人的服务专班和单独的四乘马车,每次外出也都是兴师动众,十分的拉风招摇。“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赵佗)不足逾也”。

曹操执掌汉廷权柄后,为了笼络士燮,牵制时为荆州牧的刘表,特意任命士燮为南中郎将,统兵近十万,董督七郡。士燮也颇够意思,接受任命几天后,即派遣特使带着若干的金银财宝前往许都进贡奉献,此后虽中原战火不断,道路断绝,但士燮始终初心不变,使命不改,贡献不断,并因此而受到朝廷的一再嘉奖,又被提拔为安远将军,诏封龙度亭侯。

这个与魏蜀吴三国并立的第四国,为何其首领始终不肯称帝

士燮虽然一心向曹,却与孙吴地邻。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后不久,即把目光“猫”上了交州,并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安排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士燮自然是个聪明人,加之见曹操把汉献帝欺负得不成样子,遂见风使舵,二话不说,便率兄弟们向步骘俯首称臣。孙权大喜过望,遂任命士燮为左将军。士燮也心有灵犀,当即安排自己的儿子士廞到孙权处为质,以表忠心。

孙权也给了士燮一颗定心丸,不久后,即安排士廞为武昌太守,同时又将士燮、士壹等兄弟在交州的诸位儿子也全部提拔为中郎将。士燮知恩图报,又使出浑身解数,诱导时为益州的一些地方势力,率领郡内人民遥附“东吴”。“孙权益嘉之”,又提拔士燮为卫将军、诏封为龙编侯,同时提拔其弟士壹为偏将军,诏封都乡侯。士燮兄弟感恩戴德,无以为报,每年皆安排特使,车载杂香细葛、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犀、象之珍前往建业进献。

史称:“(士)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226年),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岁。

士燮死后,孙权政风大变,析交州为广州、交州,并安排其心腹出任两州刺史,此举引起了士燮兄弟及诸子的不满,起兵抗拒,孙权遂派大军前去镇压,先后将士燮诸子士徽等全部咔嚓,将士燮诸位兄弟免为庶人。至此,“交州国”寿终正寝。

回到开头的话题。士燮作为一个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的首领,且“五脏俱全”威风八面,为何不称王称帝?

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者学识必然。士燮的知识构成主要为当时的显学儒家之学,而儒家推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的是仁义礼智信。作为从小就接受儒家经典熏陶的士燮,在骨子里早已把这些儒家精神融化到了血液中,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说,甘愿为臣是其自愿自觉的选择。

这个与魏蜀吴三国并立的第四国,为何其首领始终不肯称帝

二者历史经验。南越国的始作俑者——赵佗,在主政南越时,一度也曾与西汉分庭抗礼,甚至曾经打出了南越国的旗号,但最终仍被汉武帝所灭,且其子孙的下场十分悲摧。作为土生土长的交州人和历史“课代表”的士燮,对此段历史肯定心知肚明,因此,为了接受历史的教训,避免步入赵佗的后尘,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越雷池一步,俯首称臣。

三者现实使然。士燮主政的交州虽然在疆域、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等硬实力上与当时的刚刚创业的吴、蜀不相上下,但在软实力和发展潜力上却明显处于下风,特别是在魏、蜀建国和东吴取得荆州后,前三者的硬软实力突飞猛进,而交州则原地踏步。再加之境内的居民大多为少数民族,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皆有着先天的不足,难与三国比肩,且在地理上也无险可守。如果“霸王硬上弓”,勉强称王称帝,只能使其速亡。因此,作为交州“文联主席”和智者的士燮,也只能选择接受东汉朝廷和后来东吴的领导。而事实证明,士燮此举确是明智之举。

此外,客居交州的那些士燮的外脑们的劝谏和“阻挠”,也是士燮没有贸然称王称帝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