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国文化包容万象,连宗教也五花八门。

但要论影响力,佛教才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宫廷,到如今为民众所常见并接受,其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4次浩劫。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时期。

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君主下令灭佛,无非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其实这四位君主灭佛的主因全然不同,可以说是各具特色。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太武帝尽杀僧侣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不但皇帝轮流做,百姓也没有几天安稳日子可过。

恰好佛教宣扬善有善报,轮回转世的理念,惶惶不安的贵族和民众纷纷开始信佛,求得心灵上的慰藉,朝廷也乐意用它安抚民心,于是佛教日渐兴盛。

北魏太武帝一开始并不打算灭佛,只想限制佛教发展,促使他灭佛的最直接原因是长安僧人造反案。

这就不得不说太武帝在位时期最大的心理阴影,盖吴起义。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北魏太武帝影视形象

公元447年,“卢水胡”这个部落在盖吴统领发动下起义,十几万义军席卷境内,朝廷军队屡屡战败,损失惨重。

无奈之下,太武帝只好御驾亲征。

途中路过长安某大寺,僧人出于讨好的心态,请太武帝的侍从入内喝酒,不料侍从无意中发现寺庙里藏着大量兵器,连忙告诉太武帝。

太武帝震怒,认为僧人和盖吴勾结,要谋害君王,于是诛杀全寺,又在寺内搜出巨额财宝,酿酒工具和与贵族妇女通奸的暗室。

这下彻底激怒了太武帝,不但下令杀光长安的和尚尼姑,焚烧佛像经卷,并且要求全境推行这项举措,导致北方佛教遭受重创,僧侣一时绝迹。

为什么太武帝看到兵器,就一口咬定和尚和反贼勾结呢?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因为盖吴起义的主力卢水胡部落全民信佛,再加上出于国家经济的考虑,太武帝在此之前就发布过一些限佛政策,也让部分僧侣怀恨在心,有合理的造反动机。

至于拥有财宝和私自酿酒,都严重违反佛教戒律;而和贵族妇女通奸,除了违反戒律还有可能混乱贵族血脉(北魏是鲜卑族政权),动摇朝廷统治,这些都促成了灭佛令的下达。

所以经济问题并不是造成北魏灭佛令的主要原因,倒是北周武帝时下灭佛令的重要原因。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北周武帝影视形象)

周武帝佛道俱灭

北魏政权后来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演变成北齐,西魏演变成北周。

这时出现了一个罕见的英明霸主,那就是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年少有为,17岁坐上龙椅,他有个宏大的计划,那就是收复北齐,踏破突厥,平定南方,实现南北大一统。

但实现这个计划有个最大的问题,乃是国库虚空,钱财匮乏。

尽管皇帝带头勤俭节约,穿布衣裳,盖布被子,把华丽的宫殿拆了,后妃减少到只剩十来人,但省钱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国内还有100多万人不纳税。

当时北方经过长年战乱,民不聊生,人生无望的民众纷纷跑去信佛,寻求精神慰藉,佛教得到空前壮大。

再加上僧侣不需要纳税,也不用服兵役劳役,寺院还能占有田地和奴婢,生活艰难的民众为了逃避赋税徭役,干脆出家做僧人,或者自愿成为寺庙奴婢。

据记载,北周全境人口大概900多万,僧尼人数就占100多万。

这100多万人不但不交税,还要靠百姓的供养,占有大量田地财产,这怎么行呢?

所以不少儒家出身的大臣提出灭佛限佛的建议,认为佛教对国家赋税和人口增长都无益,应该尽早取缔,周武帝也赞同这种反佛思想。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不过周武帝是个理智的人,并没有像北魏太武帝那样直接杀光,而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个难题,毕竟一百多万的僧侣要是因此造反会得不偿失。

所以他寄希望于本土的道教,希望道教能用宗教义理压服佛教,将佛教改造成有益于国家的宗教。

从公元568年到574年,周武帝举行了7次儒释道殿前大辩论。

每次都聚集代表儒教的朝廷大臣,佛教高僧和道教精英,就各家教义互相辨难。

很可惜,这7次辩论中,道教没有一次能压服佛教,输得惨烈,儒教大臣们也无法匹敌,只能勉强应对。

第7次辩论时,由周武帝信任的道士张宾先开场,陈述废弃佛教,尊崇道教才能利国利民的理由,谁知和尚智炫口舌锋利,列举佛道二教优劣,挫败张宾,让支持道教的周武帝面子挂不住。

周武帝居然亲自升座,训斥和尚锋芒尽露,好胜争强,正是佛法不净,智炫却说道法才是不净。

气得周武帝发怒退场,百官面无人色。

后来智炫干脆在朝堂上大声说,皇帝要臣死,臣视死如归,有什么可怕。不如早点死了,神游净土,岂可和无道之君同生于世!

其实经过多次辩论,佛教众僧已深知皇帝灭佛的决心,所以这是危急存亡不能不争的时刻,故而言辞激烈,视死如归。

结果是第二天,皇帝下令,废佛废道,两教一起灭。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魏晋经书残片

这是道教万万没想到的结局。

须知道教和佛教是竞争对手,劝周武帝灭佛的人里,少不了道士张宾,甚至编出了穿黑衣者得天下的谣言在京师传唱,结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道教也被一并取缔。

但周武帝只是要求僧道全部还俗为民,没收寺产和财物,并没有屠杀僧道。

这些举措让百姓分摊的赋税一下子减轻不少,又增加了税收和粮食产量。

北周正是靠着这次改变富国强兵,一举收复北齐,统一北方。

遗憾的是,周武帝英才早逝,公元578年,病逝在征讨突厥的路上,距离他下令取缔佛教仅仅过去4年。

后面的皇帝逐渐恢复佛教,佛教才慢慢恢复,直到260多年后的唐武宗时期,再度迎来重创。

唐武宗爱道厌佛

和前面两武不同,唐武宗灭佛几乎是出于个人喜好。

他是道教的狂热信徒,宠信道士赵归真,一心想依靠道术飞升成仙,长生不老。

还一度突发奇想,想让朝廷的新科进士们去道观做道士,被大臣劝谏多次才作罢。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唐武宗画像

他在位的6年中,有4年都发布了禁佛令,最初是没收寺产,后来因听说和尚要造反,杀了京师僧侣300人,最后干脆全国灭佛,拆毁寺庙烧毁经文,勒令僧侣还俗,不从者就地杀之。

其中固然有出于经济和政治上的考虑,更多的是道士赵归真和宰相李德裕的推波助澜。

李德裕反佛是站在国家利益上考虑,事实上他也反对唐武宗过度迷信道教。

但由于道教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没有佛教人多,就算在唐代,道士的人数也只有佛教的二十分之一,所以反佛才是首要。

而赵归真则是站在宗教竞争的角度,极力蛊惑唐武宗,并劝说其灭佛。

当时唐武宗按照赵归真的指点,在宫里建起一百五十百丈高的楼台,希望神仙降临。

可惜耗费三千人修建好之后,登台两次,没有出现任何异象,唐武宗不禁有点怀疑,问赵为什么没有神仙出现,你们这些道士也没有飞升?

赵归真为了推卸责任说:“缘国中释教与道教并行,黑气越着,碍于仙道,所以登仙不得。

意思是国内佛教道教并存,黑气旺盛,妨碍陛下登仙。

因为当时的僧人穿黑衣,道士穿黄衣,黑气自然是僧人了,于是唐武宗越发厌恶佛教,还下了个荒唐的诏令,禁止黑色的猪狗驴马出现在街上,因为不准黑压制黄,佛气压制道气,妨碍自己升仙。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由于过度沉迷求仙问道,唐武宗吃丹药中毒,33岁就驾鹤登仙。

但因为唐朝已经统一天下,所以唐武宗对佛教的打击是史上最严厉、范围最广的。

除了佛教,当时的小众外来宗教,基督教、景教、祆教、摩尼教也一起被迫中断,可以说是唯道独尊。

尽管这对当时除道教以外的宗教来说是浩劫,但对朝廷来说,却有效缓解了财政困难,并且解决了民间物价日渐上涨的问题。

因为民间大多数铜都被拿去铸造佛像后,缺少铜来铸钱,导致钱荒,物价上涨,拆毁寺庙收缴佛像重新用来铸钱,新钱流通,物价才能渐渐恢复正常。

总体来说,唐武宗禁佛还是好处大于坏处的。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周世宗温和限佛

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最杰出的君王,他本人不崇佛也不佞道,打击佛教只是为国计民生,不过有前代经验可借鉴,手段就温和得多。

譬如只废弃没有朝廷赐予匾额的寺庙,勒令废弃寺庙里的僧尼还俗,经卷存放在有朝廷赐匾额的寺庙。

还有为了限制民众出家,要求自愿出家的人必须得到父母或长辈的同意。男子15岁以上且会背500页经文,女子13岁以上且会背300页经文,由本地官员现场考核后才允许剃头出家。

以及,鼓励有文武才能的僧人还俗,参加科举或者参军。

禁止以铜铸造佛像等等。

周武帝举办7次佛道辩论,道教一次没赢,下令灭佛道100万僧侣还俗

这些较为温和的手段表明,周世宗无意毁灭佛教,只想限制宗教膨胀,令国家强盛,事实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所以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盛赞周世宗:“急诛之而激以兴,缓图之而焰以熸,此制胜之善术。

结语

尽管这4次浩劫重创了佛教,不利于宗教发展,文化交流。

但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正是一次次禁佛限佛运动,打断了宗教过度膨胀的进程,让中国没有像中世纪其他国家一样,成为神权独尊,政教合一的国家,也许这就是它们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魏书》

《北齐书》

《旧唐书》

《新唐书》

《唐大诏令集》

《五代会要》

《高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