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贡献如此之大,为何他的女儿却被世人所忌惮?
神州大地上可谓是无人不知黄帝,也无人不崇敬黄帝的。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在过去的数千年间都未曾被动摇地位。但黄帝虽名满天下,他那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女儿却落得了一个人人喊打的下场。这位不幸的神女,便是被视作旱神的女魃(亦称“旱魃”“魃”)。
一、黄帝女魃与上古之战
女魃,《山海经·大荒北经》称其着青衣,自称“黄帝女魃”,居住在系昆之山。按照上古汉语的语法,“黄帝女魃”这四字应当解释为“黄帝的女儿魃”。因而《山海经》的记述虽短,却点明了女魃的重要身份。同时,《山海经》还记述了女魃在黄帝与蚩尤的恶战中立下的战功。
在蚩尤挑起战争后,黄帝曾命应龙在冀州之野阻击。应龙可操纵水,因而他蓄水拦敌。可蚩尤手下也有司掌风雨的雨师、风伯。于是这一场交手打成了平局。而正是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黄帝派出了女儿魃。
作为能止雨的神女,女魃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平衡。蚩尤一时失势,这才被黄帝阵营抓住机会击杀。因而若论功行赏,黄帝女魃势必是这场胜利的大功臣。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女魃在来到人间后再也无法回到系昆之山。她那刚帮助大军取胜的神力也失控,使得只要是她所在的人间之地就滴雨不下,直到她去往其他地方。
虽然是自己的女儿,黄帝也显然不会纵容这么一位会给人间带来旱灾的神女四处游荡。于是黄帝采纳了他人的建议,将女魃送去赤水之北,实际上将她软禁于此。而更可惜的是,这从功臣神女到阶下囚的转变还不是女魃的结局。在去往赤水之北后,她一步步彻底沦为了人人喊打的“恶鬼”。
二、女魃从神坛的跌落
其实从《山海经》的记载中我们已经不难察觉,女魃就是一位能够阻止降雨,给人间带来旱灾的旱神。而另一方面,因为上古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极为有限,所以对于旱灾等天灾,人们只能将其解释为是由神在主导。因而扒开女魃黄帝之女的这层神女身份,她本质其实就是一位自然神。
在古人眼中,神自然是人类无法与之相抗衡的。可魃的存在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也不能就此坐以待毙。于是驱逐旱魃以求雨的所谓“暴巫焚尪”的巫术应运而生:以求雨为主要职责的女巫师扮作魃,被暴晒、焚烧,以“驱逐”。
以今天的眼光去看,“暴巫焚尪”显然是不可取的。可在那个人类还无力与自然去对抗的时代,这种巫术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就连高高在上的诸侯王,在国家遭遇旱灾时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也是进行“暴巫焚尪”的仪式。
到了东汉,人们将“暴巫焚尪”改为将“女魃”囚禁在水中。也正是在这一时段,人们虽然还承认女魃是黄帝之女,却也说她是“旱鬼”。人们认为只有将她囚禁在水中,才能阻止她再为祸人间。后人还发现了一些以女魃为题材的汉代画像砖。其上的图案被普遍解读为“虎吃女魃”,具有辟邪消灾的意味。
三、女魃形象的彻底破裂
而如果说先秦和汉代前半段的女魃还多少带着点不可冒犯的神性,那么从东汉中后期开始,着青衣的自然神女魃就不断向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朝万劫不复的深渊一点点走去。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伴随着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加深,东汉中后期人们逐渐开始怀疑传统自然神的存在。女魃黄帝之女的身份也因此被质疑。再加上人们实在是对旱灾深恶痛绝,女魃作为“旱神”的“恶”的那一面便被不断扩大和丑化。
目前可考的最早“丑化”旱魃的文献是《神异经》。其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日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这种描述传承到南北朝时期就基本取代了人们原本对女魃着青衣,是黄帝之女的印象。坊间甚至还多次出现人们捕获魃的记载。当然,魃毕竟还是与雨相克的。所有直至唐代,每逢水灾,还是有人祭祀魃,希望她出手阻止大雨和洪水。
可在宋代,民间出现了一位掌管晴天的新神——扫晴娘 。这一下,魃是彻底失去了值得尊重的神性。再加上民间又开始传播“魃是产妇所生鬼形婴儿”的说法,魃即彻底成为了一种看起来与黄帝毫无关系的妖怪。
明清时,魃的形象又逐渐从小鬼转变为僵尸。清末,甚至还有人将魃与传说的猛兽犼混为一谈。但说到底,这些转变基本都是人们在民间其他传说与魃之间的联想,并非是对最传统的女魃形象的直接继承发展。从劳苦功高的堂堂神女,到人人忌惮的可怕旱神,最后又被和一群“妖魔鬼怪”无端扯上关系,黄帝女魃也着实是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