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之茶词与宋代茶文化管窥
《尔雅·释木》载:“檟,苦茶……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
在中国历史上,饮茶记录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个数据实在是太过庞大。
尽管无法只追溯到饮茶数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茶来源于中国,因为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由于茶的特殊性,茶不论在什么朝代都备受追捧。
基于此点,有关于“茶”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而本文将就李清照之茶词与宋代茶文化展开研究。
01 李清照之经历
细究李清照之茶词与宋代茶文化前,先来了解一些李清照这个人及她的经历。
李清照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之中,由于父母亲和家世之缘故,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具有非常浓烈的文学气氛。
就这样,李清照在这种氛围中长大,受这种影响,李清照对于文学也十分喜爱。
对于李清照喜爱文学一事,她的父母并没有多大的意见,而李清照也因此获得了入学堂读书的机会。
有了教书先生后,李清照的才华也随着学习的时间而展示出来了。不久后,李清照就靠着本身的聪慧,在当时小有名气。
对于李清照这个才女,大家也毫不吝啬称赞,有王灼夸她“逼近前辈”;有晁补之说她“才高学博”;更有朱彧称她“无愧于古之作者”。
可是,这并不是李清照人生之光辉,只是她的一个开始。
《如梦令》载:“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李清照少年时期,因父亲的缘故,她来到了汴京。
在汴京,李清照接触到了新的环境,对于这种环境,李清照很是喜欢,而汴京的繁华景象更是深深地印刻在了李清照的心里。
眼前的美景让李清照心中诗词之意甚满,于是,李清照借着心中情意写下了《如梦令》。当《如梦令》被呈现在众人面前后,李清照的名字彻底传遍了大江南北。
李清照是少见的才女,但她也不能躲过爱情。
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汴京完婚。由于两人有共同语言,所以婚后的生活也算幸福。
当两人携手继续前进的时候,李清照被迫停下了脚步,由于朝廷内部的争斗,李清照的父亲被陷进了混乱之中。
在情况越演越烈后,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恩爱的夫妻被迫分别,而李清照也被迫离开了曾经心爱的汴京。
在离开赵明诚后,李清照随着家人漂泊了许久。
好在,李清照一家得以平反,她也再次回到了丈夫身边,刚摆脱了家中之艰难后,赵家又陷入了磨难之中,对此,李清照没有怨言,随着赵明诚一起屏居青州。
在青州,他们二人回归了乡里,远离了纷扰,写下了不少悠闲诗词。
在李清照的前半生,她随着赵明诚度过了不少悠闲的日子,诗词风格也十分悠闲,但是到了后期,她的诗词却转变了调性,多以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为主。
这是因为在金人入侵后,北宋朝廷受到了影响,社会民生开始动荡,不仅如此,与李清照相伴十余年的赵明诚也因病离开了她。
这之后,李清照也曾再嫁,但再嫁之人并非良人,李清照受尽了苦难,想尽办法离婚后,孤独一人生活。1155年,李清照在孤独中离世,享年75岁。
02 茶词与宋代茶文化
李清照离开了,但她的诗词作品却流传了下来。回看李清照留下的诗词作品,诚如上文所述一般,前半生与后半生呈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情况。
在这里,先就此点不做详解,接下来,先让我们回归李清照之茶词,并通过其管窥宋代茶文化。
1、团茶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载:“酒阑更喜团茶苦……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这首词写于晚期,上篇主打写景,写出了秋景,下篇则写出了她的心境与怀乡思归,秋景寄乡愁。
哪怕李清照已然很乐观,但其背后的乡愁、悲苦却是难以忽视的。
不过,除了李清照的心情之外,其中所描述的宋代茶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首茶词中,李清照提到了——团茶。
团茶,生产于宋朝,是茶饼的一种。团茶出现后主要被送给了宫廷中的贵人。
到了北宋时期,团茶上面的图案丰富了起来,并随之衍生出来了龙团茶、凤团茶、月团茶等等。
不仅如此,在团茶之中,人们在制作的时候还在其中加入了香料与装饰。尽管这样做夺走了团茶的香味,但是却一直没有改变,直到银丝冰芽的出现。
龙凤团茶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在宋仁宗时间达到了顶峰,而洪武年间因朱元璋不喜,结束了这样的饮茶方式。
2、分茶于斗茶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载:“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记录了悠闲的品茶时光,但在这首词的过程中,李清照却将分茶的过程完美展现出来,首先将茶饼碾碎,然后用茶匙取出来茶粉放进盏中。
加入沸水后,茶末就会随着沸水的加入而上漂,甚至出现汤花。在这种情况下,分茶便形成了。
当然,在宋朝茶文化中,分茶尤其主动点拂,而李清照在茶词中也写了出来。
既然已久的提到了分茶与汤花,就不得不提起斗茶了。
所谓斗茶,就是指的是冲茶之后的汤花与茶水的颜色。在斗茶中,如果汤色越白,汤花均匀程度越好,那么就能赢得斗茶之结果。
对于斗茶,李清照也曾经历过,并将其写进了茶词之中。
03 总结
尽管李清照的所写的茶词不多,但是她却将几首宋代茶文化通过诗词描绘了出来。李清照之所以能如此,不仅是因为她自身的才能,更是因为她所遭受的精力。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