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在东莞召开
4月20日,由广东院士联合会携手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召开。
会议以“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为主题,采用“1+1+4”模式,即1场全体大会,1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业委员会闭门会议,以及“脑科学”“类脑计算与系统”“类脑芯片”“类脑智能信息处理”4个分论坛,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杨雄里、蒲慕明、赵继宗、程和平等60多位院士专家参加会议。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布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研究领域,科技部于2021年正式启动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松山湖科学会议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瞄准科技重要战略领域,邀请脑科学领域院士专家同台论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在题为《从脑科学到类脑人工智能》的报告中指出,脑科学中最关键的研究问题是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明杰在题为《相变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的报告中,分享了在相变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强调,如果没有非常坚实的基础研究能力,没有培养解决从0到1的创新能力,不可能真正摆脱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产业很重要,但如果想要有长期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其实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更加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在《脑科学临床转化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临床神经科学是脑科学问题源泉和研发成果应用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以《科技铸器 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为题作报告。他认为大科学时代的生命科学特别需要工具,需要新型的研究平台,这个工具和平台需要学科支撑,也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新型的人才。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之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科学会议旨在搭建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营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氛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会议期间发布了《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该共识包括建议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持续加强支持脑科学与类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生物实验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具平台、学科交叉的研发平台及其他软硬件技术和数据资源库建设;加速围绕脑疾病开发更早期、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更具有靶向性、更高疗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设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交叉学科专项研究基金,进一步加强对交叉学科研究的投入;加强粤港澳跨境协作;建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化基地、设立创投基金,促进脑科学与类脑技术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