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新婚夜,他为2妻讲佛法,如愿出家成高僧,120岁留下1字参透人生

新婚夜,他为2妻讲佛法,如愿出家成高僧,120岁留下“1字”参透人生。

他,就是海内闻名的“第一高僧”——虚云法师。

新婚夜,他为2妻讲佛法,如愿出家成高僧,120岁留下1字参透人生

当年,他想要出家,可是遇到了重重阻碍。

他是家里独苗苗,父亲萧玉堂恨不得在佛前,跪上500百年才在40岁时,迎来第1个孩子。

萧玉堂喜极而泣,将儿子视作珍宝,为他取名萧古岩,从小请当地名儒来教导,萧古岩聪明伶俐,做学问也很是通透。

可是,就在他13岁那年,祖父萧老太爷去世,家里请来和尚做法事,在靡靡的梵音中,他竟对佛法有了兴趣。

之后,他但凡有闲暇时间,就会找佛经来读,有事没事跑到寺庙,与寺里和尚参禅悟道。

刚开始,父亲萧玉堂以为儿子在胡闹,新鲜劲儿一过,就会回归正途。

怎料,萧古岩对佛法越来越痴迷,17岁这年竟偷偷跑出家,要去山里做和尚。

父亲得知后,好悬没晕过去,带着家丁一路飞跑,在半山腰截住儿子去路,五花大绑将他扛了回去。

随后,父亲想到一个办法,孩子大了心思野了,就找媳妇来捆住他。

这次,老头子可下了血本,托媒人找来2位,如花似玉富家女孩,来做自己儿媳。

谁料,新婚夜,萧古岩竟盘膝打坐,给2位妻子传经布道,2位女孩都粗通文墨,竟然参悟的很快。

从此,3人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研习起佛法来。

一年过去,2个儿媳肚子竟都没动静,仔细盘问才得知,儿子至今没有圆房。

老头子险些没厥过去:看来俩儿媳,拴不住儿子的心。

于是,他又紧锣密鼓给儿子,张罗第3门婚事。

然而,儿子萧古岩并不领情,为了逃避婚事,在2个妻子的掩护下,他神不知鬼不觉逃到山中。

终于,在寺庙关门前求老和尚,为他落发为僧。

新婚夜,他为2妻讲佛法,如愿出家成高僧,120岁留下1字参透人生

从此,萧古岩俗名隐去,法号虚云和尚。

父亲得知,将寺庙门拍得啪啪作响,生拉硬拽让他还俗。为了躲避父亲,他藏到深山老林去修行。

我从俗人的角度来说,他生生伤了老父亲的心,如此绝绝了却尘缘,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莫大的伤害。

但是,对于他个人追求来说,或许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不应以伤害亲人来做代价。

3年后,他经一位“游方僧人”点化,终于明白:佛法不是深山苦修,而应将佛法发扬光大。

于是,他走出深山云游四方,在民间游历之时,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用所学缓解百姓的伤痛,成了百姓眼中的高僧。

八国联军之时,慈禧逃到西安恰逢瘟疫,虚云法师昼夜不休,边治病救人、边为百姓祈福,7天7夜没有合眼。

最终挺过难关,慈禧率一众官员和百姓,给虚云法师下拜,口中称赞:真是活菩萨!

后来,战火纷飞,虚云法师定居山中,还曾组织僧众拿起武器,与敌寇作斗争。

而且,还曾拿出香火钱,资助部队保家卫国,为抗战尽了绵薄之力。

新婚夜,他为2妻讲佛法,如愿出家成高僧,120岁留下1字参透人生

虽然,他身在佛门却并不迂腐,他将佛法参悟的透: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

这样的理念,这样的作为,值得人敬佩。

1959年,走过人生120年,他彻底放下,弥留之时只留下一个“戒”字,留给世人参悟。

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戒”。

对于我来说,要戒急躁、戒贪功、戒急功近利。

做事情,往往希望一蹴而就,缺乏耐心和恒心,遇到一点挫折就心浮气躁。

因此,心情常会大起大落,对身心健康无益。

每个人都需要,参悟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你们从“戒”中,能够体悟到什么?

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