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数不多的名将,打遍天下无敌手,却因重文轻武而悲愤而死
历史上北宋的名将很少,除了北宋初年的那几个开国将领以及演义里面时常出现的杨家将之外,北宋时期的武将简直是凤毛麟角。这跟北宋时期重文抑武有着很大的联系,长期以来,朝廷的军队都掌握在文官手中,真正由武将统帅的部队接近于零。作为北宋为数不多的名将,狄青可以说的北宋将领的遮羞布,但是这唯一能打的将领,最终也是被文官们给整得郁郁寡欢而死。
狄青,字汉臣,出生于民风强悍的河东汾阳,青年时即投身军伍,成为了宫廷禁军卫士。按照北宋多年来,以金钱换和平,狄青本应是在禁军中服役并于多年以后退休。奈何上天不愿意让这枚将星泯然众人矣。宋仁宗宝元初年,元昊称帝建国,与北宋王朝分庭抗衡,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宋夏战争。这场战争,给狄青提供了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
深知在禁军永无出头之日的狄青,以下级武官的身份来到了西北战场。在西北战场上,狄青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逐渐获得升迁,历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加官捧日天武四 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等。庆历二年,宋仁宗闻知狄青之名,曾欲亲自召见他,后来因为战事紧张,只好命“图形以进”。从此狄青的声名开始来北宋朝野散开,史载:“天下始耸然畏慕之”。
后来西夏元昊在狄青率领的北宋军队打压下,不得不与北宋和谈称臣,两国进入了和平阶段。这一时期里的狄青已成为知名大将。改调河北前线后,又历迁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等,并加衔至节度观察留后。皇佑四年,狄青因功勋颇著,遂由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升任枢密副使,跻身执政大臣之列。
后来南方的广源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一路攻城掠地,北宋军队被打得落荒而逃,不久侬智 高又兵围广州,此时的两广之地几乎都沦为侬智高所有。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北宋政府一方面派出更多军队去支援,另一方面依旧让文官去指挥。不懂军事的文官再多,也无法挽回败局,在这危急时刻,狄青主动上表请战:“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统治者眼见文 臣指挥官无力改变失利的战场局面,只得派狄青上战场。到了两广之后,狄青先是整顿军纪,通过当众斩杀广西铃辖陈曙以下32名将校的做法,严明了军纪,树立了主帅的权威。
经过了一轮整顿之后,狄青开始了他的反击。他先是按兵不动,以麻痹对手,继而在暗中率先锋出昆仑关,突至敌军军前列阵,占据有利的地形,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在交战的过程中,狄青亲自执五色旗指挥战斗,史载:“靡骑兵为左右翼”。最终经过将士的拼死作战,大败侬智高军“捕斩二千二百级,其党黄师鑫、侬建中、智忠并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擒贼五百余人”。战后侬智高被迫带少数亲信逃奔大理国,两广战火平息。狄青也因为这场大胜达到了他官场生涯的顶峰,但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开端。
狄青从南征归来后,宋仁宗本打算让他担任枢密使,结果以庞籍为首的文官们当即跳出来反对。庞籍提出了:太祖时,大将慕容延钊、曹彬立有大功,均未得到枢密使的官位,现在狄青的功劳还不及这二人,若用其主西府,则其“名位极矣”,万一今后更立大功“欲以何官赏之”。宋仁宗只能作罢,不过不久之后就出现了转机,当时的参知政事梁适为了排挤政敌枢密使高若讷,向皇帝密奏狄青功大赏薄,“无以劝后”,又暗中勾结内侍等制造南征将帅褒赏太薄的舆论。历来畏惧议论的宋仁宗“日日闻之,不能无信”,终于不顾异议拜狄青为枢密使。
成为枢密使果然成为了文臣们攻击的对象,文臣们疯狂抹黑狄青。有的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角,有的说狄家宅院在夜晚常发出奇光,而这种光亮恰与当年朱温称帝前的情景惊人的相似,更有人说称狄青曾在相国寺内身穿意义非凡的黄袄。在舆论的重压之下,宋仁宗不得不将狄青打发到陈州任地方官。即使如此,朝中的文臣依旧对狄青不放心,“每月两遣中使抚问”,以监视其行动。狄青每闻使来,即“惊疑终日”。不过半年左右,狄青便郁闷而死,时年仅50岁。“重文轻武”的传统国策最终将这个北宋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名将给断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