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将回归汉唐?
大家对7月份河南的那场暴雨都还心有余悸吧!
7月19日到20日,河南省的降雨达到近期鼎盛,一小时的降水量竟然能达到150个西湖的水量,造成人员的死伤和大量的损失。河南特大暴雨灾害,烟花号台风席卷江浙。人们的眼睛都在盯着河南和江浙的气候灾害,却忽略了其他地区的气候变化。
秦岭向来是中国气候的分界线。自古便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描绘这一气象奇观:即秦岭一侧湿润温暖,另一侧则干燥寒凉。
但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雨水已经越过秦岭,并且已经抵达穿越了整个青藏高原。就连一直以“干旱”著称的新疆,也迎来了大量降水,今年甚至还迎来了“红色暴雨预警”,塔里木盆地近来三年也有降雨覆盖的现象。
丰沛的降水必然带来河流湖泊的变化。据悉,已经断流了将近30年的塔里木河,已经恢复了全部的流程。干涸的幼发拉底河又恢复了汛期,莱茵河也迎来水量暴涨,黄河的沙量减小,逐渐变得澄清……
植被的变化也不可避免,随着降雨的增多,西北地区的气候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怡人的同时也更加适合植被的生长。
内蒙一扫往日的荒芜,植被以一年40公里的速度疯狂生长;哈密地区植被恢复,毛乌素沙漠即将变成草原,河西走廊重获生机,丝绸之路上也有了胡杨树的影子,黑龙江又拥有了肉植阔叶类植物……
而据30多年来十多次乘坐火车往返包兰线的网友说:“从去年开始,腾格力沙漠变成了草原。”
照这样发展下去,河南与东部沿海地区频发气候灾害,而西北部地区却降雨适中、植被丰富,气候宜人。似乎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宜居。
难道,是世道变了吗?
其实并不是什么世道变了,只是气候的循环罢了。
回看悠悠华夏史,不难发现其实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西北地区,而并非是如今繁荣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
夏朝的都城在今陕西榆林,而那时大部分的人民都集中在陕西和山西的北部。
如今繁华的地带是江浙沪和长三角地区,但在那个时候,宁夏、山西、内蒙、陕西等地才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而古人和我们,只不过都是顺应着自然,选择了最合适的地方生活和居住。
那时的陕西、山西、宁夏内蒙等地并不是如今的黄沙漫天,而是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的“宜居地”。当时的植被也是郁郁葱葱的阔叶林带,河西走廊也遍布胡杨林。
这么一看,那时西北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是不是和现在新疆、青藏、内蒙等地变化的趋势有点像?
再看河南,河南的简称是“豫”。《说文解字》中释义:“象之大者。“通俗来说就是特大的象。
大象,跟河南有什么关系?
其实,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盛,野象众多。
河南被描述成人牵象之地,所以河南简称为“豫”。
可见古时河南是象的天堂,而大象生长在热带以及亚热带气候。
古时的河南就是亚热带气候,气候酷热,降水量巨大。
那时的江浙一带同属亚热带气候,风暴频出,常常面临极端气候。和如今受“台风”、“暴雨”影响的江浙气候是不是很像?
并不是人们所恐慌的“天灾人祸”,这只是新一轮气候逆转和循环的开端。
澳洲的著名气候学家,联合国气候理事会成员威尔·斯特芬在采访时曾说:“如今全球的15个已知的气候临界点,已经激活了9个,气候变化已经变得不可逆转。”
降雨越过秦岭、西北重获生机、东部沿海灾难频发就是气候变化最好的证明。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而太阳黑子的活跃和沉寂也带动着地球上气温、生物的变化。中国最为强盛的夏汉唐时期就是太阳黑子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低沉黑暗的明清时期就是太阳黑子最沉寂的时期。
不难发现,太阳黑子的活跃往往使得中华大地气候适宜,风调雨顺,迎来盛世;而太阳黑子的沉寂也往往会带来气温骤降、灾害频出,使得人民不幸和低靡。
太阳黑子的沉寂和活跃自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此次的气候变化现象就是由于太阳黑子再度活跃,气候重新又回到了上一个循环。
随着这次的气候逆转和循环中,亚欧大陆迎来了福音。根据预测,中国也有望回到最为强盛的夏商周和汉唐时代,而夏商周和汉唐时期也是中国气候最适宜的时期。
程颐的《遗书》有言:“有物必有则。”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它本身的规律和规则。康有为曾言:“变者,天道也。”这次的气候循环和逆转也恰恰就是“天道”。
而气候的循环和逆转也有望带来全新的世界格局,当前以英格兰、美利坚掌握着的海权和中国掌握着的陆权将迎来大洗牌。
愿恩泽再次降临这片神州大地,让中国重获夏商周和汉唐时期世界中心的地位。让河西走廊再迎繁荣,丝绸之路迎来起飞!中国所代表的“陆权”有望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东方雄狮即将挺直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