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投降皇太极?毛文龙袁崇焕遇上了自负的崇祯帝
向敬之
1
1629年7月24日,辽东经略袁崇焕带着十万两饷银及黄金,以检阅将士为名,来到左都督毛文龙的双岛营寨。寒暄过后,袁崇焕突然宣布毛文龙犯了十二斩罪。
这十二条可以杀他的罪名中,第五条直指毛文龙擅在皮岛开设马市,私自和外国人来往。外国即后金,但袁氏并未言及毛氏叛国降敌之事。
1627年2月,后金出兵朝鲜,攻破辽东军阀毛文龙的铁山营寨,将其逼上皮岛。毛文龙一边伸手向明朝廷索取每年二十万两白银的兵饷,还同后金做生意,将原本不毛之地皮岛做成了山东—辽东贸易线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同时聚集了一大批从辽东、内地及海上投奔过来的雇佣军。
势力坐大,毛文龙除了继续向朝廷要钱外,又派人和后金议和,试图打造一个独立王国。朝廷不少要员包括袁崇焕认为毛文龙据守海外,耗尽朝廷钱财有图谋自立之嫌,对其不听命于经略和朝廷很不满,于是决定由袁崇焕以辽东主帅的名义整顿军务,以绝毛文龙自立坐大损害了明朝辽东军事上的统一指挥权。
毛文龙在品级上为正一品,高于二品官袁崇焕,袁崇焕却派出文官监视毛文龙,让这位高级别的边将很不满。矛盾积累多了,毛氏更跋扈,袁崇焕势必要杀了他。
毛文龙在贸易中夹带了违禁物品。战争相持,武器是牟取暴利的商品。但以此称毛文龙投降皇太极,有失偏颇,毕竟那所谓的七封毛文龙通敌书信,虽有文字为证,但欠缺有力的证据。如毛文龙挂印实为“征虏前将军”,而信上盖着“平辽大将军印”。当时有平辽将军,即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同时将军印多出了一个“大”字。大将军即战时统帅,明朝设了辽东经略,统率军务,又怎么会在其下再设大将军?将军和大将军,还是有严格区别的。
袁崇焕矫诏斩杀毛文龙
倘若毛文龙真有投降皇太极之举,那对于要除掉他的袁崇焕来说,必然是最有力的证据。袁崇焕矫旨擅杀毛文龙,崇祯帝并不高兴。袁崇焕解释诛杀毛文龙的理由时,为何不直接拿出这一把毛氏降金的杀手锏呢?理由是,拿不出!
毛文龙久为后金的心腹大患。清代张廷玉主持修的《清史稿》说:“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曾任登莱巡抚的袁可立,是坚决支持毛文龙的后援主力,他曾说:“奴酋逆天顺犯,于今七载。赖毛帅倡义,屡获奇捷,大张挞伐之气。据所报功级解验,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数逾,上捷者共五次,总获器械、弓箭等件共五万。当我圣主宵旰之时,人心危惧之日,海外有此奇功,其应陛应赏应恤之官兵相应敕部,行巡按御史覆勘,再为议序,以候俞旨施行。”(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袁可立题叙毛文龙奇捷疏》)毛氏侵扰后金,屡有战火,且命朝鲜为后援,让努尔哈赤—皇太极吃尽了苦头。
毛文龙投降皇太极是子虚之事。他死后半年,袁崇焕被定为死罪,株连全家。朝廷给出的理由是,袁崇焕越权与后金议和,被劾通敌。
2
袁崇焕死于非命,是皇太极和谋士范文程皆明廷杨太监手弄出的离间计,证据不是袁崇焕的,而是鲍承先写的“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抚意,不日伊即输诚矣”纸条。
没有人证,物证也是伪造的,但崇祯帝早已怀疑袁崇焕的能力了。
袁崇焕死得冤。一个人蒙冤,带给一家人受冤。他被磔于市,他的兄弟、妻子被流放三千里。不小的家产,全部被抄没充公。
将他弄上断头台的,是与魏忠贤有着说不清关系的朝臣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他们给袁崇焕弄了一款与清谋和的罪名外,还有一条是擅杀毛文龙。
一报还一报,半年前袁督师给毛都督弄的十二款斩罪中,就有一条称毛文龙用车送金子到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并在岛上雕塑他加冕冠的肖像。
毛文龙请朝廷每年拨给他二十万两饷银,以便他养一支不发亡命之徒的队伍抵抗清军。如果他不走好门路,这笔巨额军费未必能到他的手上。即便皇帝答应拨给,但经过大大小小的太监和各级官员的层层盘剥,所剩无几。崇祯帝曾很自信军队供给系统的可靠性,用四万两兵饷检测,结果派心腹一查,辽东士兵完全不知道来了这一笔额外工资。
毛文龙无奈的屈节,成了死罪之一。但他想方设法保住的那一支虎狼之势,曾经成就了袁崇焕的声名鹊起。
明天启六年(清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还是宁前道的袁崇焕以红衣大炮,击溃努尔哈赤亲率来袭的八旗劲旅。努尔哈赤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清史稿·太祖本纪》)
不知名的小人物,成就了天命汗的滑铁卢。半年后,努尔哈赤病逝。不少人说是袁崇焕给了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致命一击。
对于袁崇焕宁远保卫战的胜利,曾任明朝兵部尚书的王在晋说:“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此贼数十年未经一创,况损于我二偿于西虏与毛帅。”(《三朝辽事实录》)毛帅即毛文龙,而西虏则指红衣大炮。王氏所称“贼”,则为多次以少胜多的常胜将军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宁远一战,折在小人物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没有毛文龙的后方袭扰强制是不能成功的。
3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毁掉了明朝的“海外长城”。
袁崇焕死前,王在晋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故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然而,后来毛文龙打着牵制的旗号,却偏安海外不敢西向,牵制满洲也被满洲牵制。
就连借毛文龙之死干掉袁崇焕的明朝南京兵部尚书王永光,也说:“海外之师为牵制也,有须弥岛之退,又有攻掠海州之报,以牵奴者而牵于奴,文龙伎俩已穷。”
毛文龙一死,后金大汗皇太极立马筹划伐明大计,先是假意接受袁崇焕的和议计划。袁崇焕准备虚晃一枪,向崇祯帝提交“五载复辽”计划书,哪知却被老成谋国的皇太极哄骗了。
皇太极向岳父科尔沁部借道,从喜峰口洪山入关,逼得蓟辽总督刘策仓皇潜逃,把明朝的京师围城数月。
皇太极自知一时吃不下还很强大的明朝,就留了一句话:“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昭梿《啸亭杂录·太宗伐明》)
皇太极出行图
崇祯帝对袁崇焕大失所望,下旨严斥他将帅不和,玩忽职守。
袁崇焕死得很惨,凌迟后惨遭民众分食其肉。他是否懊悔过,为了争权他草率地干掉了毛文龙?他是否料想过,崇祯帝重演了他损己的悲剧?
他们给对手安排的罪名,只是虚实掩映罢。
明史大家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说:“毛文龙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而崇焕治兵,请管东江之饷,而文龙拒之,以与敌通市为利,又不欲以领饷而暴露其兵额也。崇焕斩文龙,编制其兵,核实其饷,东江正可有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无所依赖,自相屠杀,相率降清。论者又以此为崇焕之罪,不以为杀崇焕者之罪,至今尚纠纷不已,是用揭之。”
袁崇焕仓促杀了毛文龙,却给皇太极送去了三个悍将——尚可喜、孔有德和耿仲明。崇祯帝不察实情、不辨真伪、不观全局地杀了袁崇焕,因袁氏偷偷密会金使。
毛、袁不约而同地路演休战谋和的失败,也决定了后来崇祯帝拟监制的和议计划也只能一次次地流产。他们都想走曲线救国的策略,但为坚守儒家道统和治统的文武百官所不容。他们的悲剧,又何其不是大明朝的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