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老保定方言“杌墩儿”

老保定的“床子”,那是一个矮矮的小板凳,只有两条长而厚的板子做腿。这里要说的“杌墩儿”则是一个四条腿,比床子略高、比板凳短的木质坐具,也叫“小板凳”。

老保定方言“杌墩儿”

小板凳

地道的保定人对杌墩很熟悉。一旦离开家乡,看到外面纷繁的世界,接触了各地的方言和普通话,会觉得家乡叫“杌墩儿”有点儿土气。殊不知,“杌墩儿”其实是个很古老的称谓。杌墩儿,应该是最早叫做“胡床”的坐具,它是杌和墩的合称,它们都有着古老的历史。

先说“杌”。古时跟小凳子叫“杌”,我们现在看到的能折叠的坐具俗称“马扎”,古时叫做“交杌”,也就是由胡床演化而来。

老保定方言“杌墩儿”

交杌

“杌”和“兀”一个意思,大致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汉代之前,人们都是把粗的树干,也就是树墩子之类的锯断用来当坐具。后来出现的“床子”就是把截断的树墩子再加块木板做支撑而成。兀,原来指山峦。《说文》解释:“兀,高而上平也。”而称呼“兀子”的坐具是木料,人们就在“兀”旁加了个“木”成了“杌”。随着社会的进步,工艺的改进,生活用品制作得也越来越精细。到隋朝时,开始用四条腿代替树墩子支撑着一块木板,木板也做得更平滑,更方正了。这就成了保定人所说的“杌墩”。在《红楼梦》里也提到过“杌墩儿”。“贾母忙命拿几个小杌子来,给赖大母亲等几个年高有体面的妈妈坐了。”这里的“小杌子”就是指的杌墩儿。

“墩”也是坐具的一种。其本义是厚而粗的木块、石块或建筑座基等。隋朝时,人们把鼓型的坐具叫做“墩”。按照形状划分,我国的坐具分为凳、墩、椅和宝座四类。凳类有腿、座面,或长或方,没有扶手和靠背,保定人说的“小床儿”“杌墩儿”“长板凳”都属于凳类。墩类也没有靠背,形状是鼓形,座面多为圆形,中间腹部大,上下都稍小。隋唐期间,人们把这种鼓形的坐具叫做“墩”。到宋元时期,为了能够坐得更舒适,又在凳子的基础面上加了靠背,成为椅子;再加上宽大的扶手,就是座椅了。座椅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但算下来,椅子的造价要高出凳子许多,也气派很多,所以有钱人家坐椅子,普通人家还是坐“杌墩儿”或者“床子”。

乡间的杌墩儿,有的是榆木做成,厚重而坚硬;有的是柳木或杨木的,素朴而亲切。杌墩儿,古老而憨实,坐着它,感觉踏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