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知县被上级背后捅刀,皇帝得知真相后,直接将知县连升8级
文:激流文史
编辑:激流文史
嘉庆七年,一个七品知县得到了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提拔。这位知县一夜之间连升八级,从知县直接升到了按察使。
官员的升迁历来都是十分严格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逐级升迁。像这样连升八级的情况,一般只能在虚构的小说中看到。不仅如此,嘉庆皇帝还亲自为此人作了一首赞诗。
这样的人,竟然被上司多次为难,甚至背后捅刀。
那么,这个连升八级的清朝知县是谁,他有什么功绩,为什么能得到皇帝的垂青,结局如何?
大器晚成,升任直隶州同知
此人名为刘清,贵州广顺人,乾隆七年出生。刘清的出身比较一般,说不上什么荣华富贵,但比平民百姓强一点。
他的父亲刘复仁曾经担任过浙江萧山的知县,所以刘清称得上官宦之后。
自打生下来,刘清的父亲刘复仁就对儿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儿子能够有所成就,不要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上。
可是等到刘清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刘复仁的心就凉了一大半。按照刘复仁对儿子的判断,他认为儿子刘清是很有才华的,而且附近的人对刘清也是赞不绝口。
然而一考试,刘清的表现就非常地不尽人意。考了很多年,刘清甚至连秀才都没考上,仅仅有个童生的身份。
五年后,刘清运气好遇上了自己的贵人,有贵人相助,刘清勉强才混上了“拔贡生”,虽然比不上那些直接考上的人,但好歹也是朝廷承认的功名,意味着刘清有了做官的资格。
然后,刘清在京城四库馆当了一个很小的名为誊录的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普通的文书抄写员,这一抄就是整整七年。
期间,刘清还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写,即使如此,刘清在清朝官场仍然是默默无闻。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刘清是谁,也料想到不到他会在数年后连升八级担任四川按察使。
四十二岁的时候,刘清终于得到了一个看上去比较正经的官职:四川冕宁候补县丞,品阶为正八品。
候补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这个位置如果空出来了,他才有机会补上,如果空不出来,那刘清就只能等。
四年后,刘清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然后去掉了候补两个字,如愿当上了四川冕宁县丞。
四十六岁才当上一个正八品的芝麻小官,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不出意外,刘清这辈子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官阶虽小,可是刘清的理想抱负并不小。他的才华足以胜任一个小小的县丞,因此在担任县丞的数年里,刘清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朝廷认为让刘清担任县丞确实屈才,于是在其五十岁的时候升任刘清为四川南充知县,官阶为正七品。虽然官阶只提升了一点,可是手中的权力有了很大的变化。
知县在古代是比较特殊的官职,除了军队,几乎掌握了所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权力。如此一来,刘清的才华就有了更好的展示舞台。
仅仅三年,刘清廉政爱民的名声就传开了,整个蜀地,没有人不知道刘清的大名。按照当时的政绩考核标准来看,刘清是四川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遍布全国。身为一县的最高长官,刘清自然要保护一县的百姓。他招募乡勇,带领百姓一起抵抗白莲教。
不过因为刘清的好品德人人皆知,所以白莲教大多会避开刘清所在的县。即便是遇上了,也被刘清击败。
后来,刘清主动请缨去招降匪首王三槐。进入敌营后,刘清得到了很高的礼遇,招降的过程很顺利。然而总督勒保出尔反尔,将王三槐抓起来献给嘉庆皇帝。
面对嘉庆皇帝的诘问,王三槐说,造反是因为官逼民反,之所以会答应招降,只是因为敬佩刘清。
嘉庆皇帝因此调查了刘清,对他十分欣赏,于是命刘清为直隶州同知,官阶正五品,并赐给他花翎。
本以为仕途会一路上畅通,然而没过多久,刘清就莫名其妙摊上一件大事。
清廉正直,却因此被上司陷害
升为正五品的同知之后,刘清的名气就更大了。刘清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这样的官员,在嘉庆时期是非常格格不入的,不收受贿赂,很难在清朝做官。
不过因为有嘉庆的赏识,外加刘清的名声很大,即便很多人看不惯刘清,可是一时间也不敢下手。
毕竟此时的刘清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给刘清找事,就是给皇帝找麻烦,弄不好是要杀头的,因此很多人选择暂避锋芒。
等到刘清的势头弱下去,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
不久后,刘清就被调为忠州知府,忠州,在今天重庆的忠县。清朝实行总督制度,四川即有总督,此人名为勒保,是刘清的上司。
在刘清担任知县并且立大功的时候,勒保就是四川总督。如果不是因为王三槐的那番话,或许勒保早就加官晋爵。
勒保没办法去找王三槐算账,所以就把这笔账记在了刘清的头上,因为如果刘清没有这么大的名声,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
而且刘清的为人太过刚直,要是他能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勒保不至于什么都捞不着。
之前因为刘清在直隶州当同知,所以勒保不敢把刘清怎么样。但是现在刘清又回来了,四川可是勒保的地盘,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不过勒保也不敢胡作非为,毕竟刘清既有名声,又有皇帝的垂青,如果贸然出手,弄不好会殃及自身。
为了出口恶气,勒保想尽各种办法诬陷刘清,然而全部以失败告终。一段时间之后,勒保调任刘清为参赞军机。
没过多久,四川再次爆发起义,义军因为王三槐的事情,对朝廷的招安毫不理会,绝对不接触朝廷的招安人员。
不过有一个人是例外的,这个人就是刘清,起义军虽然对清朝很不满,但是对于刘清的为人十分敬佩。
尽管他们不一定会答应刘清的招安,不过只要刘清来,他们就一定会盛情款待。招安期间,刘清去过好些个起义军的军营,均得到了很高的待遇。
在刘清的劝说下,有很多义军选择回家。可是也有不少的顽固分子不打算就此作罢,依然坚守营地,打算和清军殊死一搏。
一年后,起义军进攻新任四川总督魁伦的大营。魁伦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好将绿营军撤到盐亭,然后让刘清率领两千民兵防守潼河。
魁伦的做法,让刘清十分不理解,在他眼里,这是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后果也非常严重。于是他据理力争,想要让魁伦收回命令。
然而魁伦和上一任的总督勒保一样,都看不过刘清,所以不顾刘清的劝阻,撤走了绿营军。刘清只有两千民兵,比起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他们显得十分弱小。
当起义军得知魁伦撤走绿营军之后,他们就悄无声息地发起了进攻。
结果清军被起义军打败,消息传到京城,嘉庆皇帝十分生气,命人严查此事。
魁伦可是四川总督,他很快就想好了对策,此次失败他是主要的责任人,可是如果能够把责任推到刘清身上,他不仅安然无恙,还能出口气,何乐不为?
于是他写了一份密折,不久后就送到了嘉庆皇帝的手里,然后魁伦还花钱打点官员,让嘉庆皇帝无法得知事情的真实情况。
经过魁伦的一番操作,嘉庆皇帝真的以为是刘清防守不力,所以清军才失败了。
嘉庆皇帝十分生气,因为刘清的失败,他丢了很大的面子。为了挽回颜面,他决定严惩刘清,不仅收回了以前的赏赐,而且贬刘清为七品知县。
刘清有口难言,他现在是知县,连写密折的资格都没有,就算是写了,大概率也送不到皇帝的手中。没办法,刘清只能低头做人,继续干他的知县。
刘清觉得,他的仕途不会就此结束。果然,四川又爆发了起义。四川总督魁伦派兵镇压,可是效果并不显著,起义军和清军谁也赢不了谁。
因为之前的事情,招降也很难实施。如果在期限内没有摆平起义军,魁伦这个总督就干不下去了。
没办法,魁伦只能厚着脸皮找刘清帮忙。刘清不计前嫌,答应帮魁伦招降起义军。有了刘清的帮助,招降进展十分顺利。
不久后,刘清又亲自率军攻打拒绝接受招降的起义军,清军势如破竹,四川的起义军全部被刘清剿灭。
这一次,魁伦就不敢再栽赃诬陷刘清了。他理亏在先,而且如果不是刘清,魁伦估计连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
其次是刘清的人品和能力,深深震撼了魁伦,他十分敬佩刘清,所以这一次如实上报。
没有上司的为难,刘清的功绩很快就上报给嘉庆。嘉庆看了之后十分高兴,决定重赏刘清。论功,刘清是首功。几经思索之后,嘉庆决定将刘清升为四川按察使,官阶正三品。
按照清朝的官员制度,刘清整整升了八级。一夜之间,从一个七品小官升到正三品大员,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此后,刘清一直担任重要职位,并且在生前做了几件为人称颂的好事。
安置降兵,重修蓬莱阁
招安起义军后,如何处理起义军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人是因为活不下去才参加起义军。如果不能保证他们的基础生活,那么下一次起义的时候,这些人一定会继续参加。
所以刘清认为如果想要彻底解决,就得从根本上下手,刘清说,有恒产必有恒心,所以朝廷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田产和房屋,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遏制起义的爆发。
嘉庆皇帝觉得刘清说得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派刘清去办这件事。
刘清到任后,实施了一些惠民政策。
凡是招安的起义军,可以开垦荒地,政府承认他们的私有财产,最为重要的是,还给他们免三年的税,这大大提高了起义军安心耕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安抚了他们的心。
当然,仅靠朝廷的力量是很难办好这件事的,除了朝廷,当地的乡绅集团也是很重要的。
刘清找到当地的乡绅集团,提出要他们出一笔钱帮助接受招安的起义军,让他们能够平稳地度过初始阶段。
对于这样的请求,尤其是刘清提出的请求,当地的乡绅集团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因为每次有起义爆发,损失最大的,往往就是他们。
没有军队的保护,乡绅集团很容易成为起义军眼中的肥羊。所以只要能够遏制起义的爆发,损失一点钱是可以接受的。
有了乡绅集团的帮助,外加朝廷政令的支持,刘清完成了安置起义军士兵的任务。嘉庆很是高兴,于是亲自为刘清写了一首赞诗,称其为刘青天。
嘉庆十七年,刘清被提拔为登州镇总兵,官阶为正二品。到任之后,刘清发现始建于宋朝的蓬莱阁已经破败不堪。刘清觉得蓬莱阁废弃事小,其背后隐藏的是当地人对文化的轻视。
所以刘清决定拨出一些钱重修蓬莱阁。一段时间之后,蓬莱阁修复如初。时至今日,重修的蓬莱阁依然存在。
七年的时间里,刘清依旧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道光二年,八十岁的刘清告老还乡,六年后,刘清病逝。
年少而没有太大的成就,并不是一件坏事,刘清即是这样的人,只有不断沉淀自己,才能和刘清一样大器晚成,实现理想。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四库全书》
《清仁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