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姨母嫁父

一九六0年左右,我村有一个大人物,他自己娶了亲姊妹俩,先是娶了妹妹,后又娶了姐姐,这个人那便是父亲的舅舅,父亲随奶奶住姥姥家,他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三,我们就喊三爷爷,他在县公安局当秘书,打我们记事起,记忆中就只有一个三奶奶,那个三奶奶我们是连面也没有见过,也听说过村里年轻的小媳妇儿的议论,两姐妹,咋会好意思呢,给一个人睡觉,他的孩子们都那么大了,咋称呼呢 ,但人家还就是风平浪静,还就是好。

姨母嫁父

大的三奶奶死于1968年,当时她的大儿子8岁、二儿子7岁,大姑娘5岁,最小的姑娘叫春英才刚刚不知道过没过三生儿,妈妈去世的时候,还在吃奶,至于30岁还不到的三奶奶是怎么死的,直到今天我们这小孙子一代也不怎么清楚,只知道,年轻的三奶奶直到今天也没有入主坟,今天与告老还乡的三爷爷同穴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个三奶奶的姐姐。

姨母嫁父

春英姑她的亲妈死的时候,她还不记事,但她上面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经有记忆了,妈妈死了以后,由于大大小小四个孩子没人照管,她们的大姨、另一个村里的妇女也就是后来的三奶奶前来替妹妹照顾,她自己在家也生有一个儿子,有时她来的时候也会带上他,直到今天,三奶奶的这个儿子,我们村中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娘们还都称之为“老表”,但也说不清,他的父亲到底哪里去了,大概是离婚了,还是去世了,没有人去考究。

姨母嫁父

那时三爷爷还没退休,还在县里公干,还是孩子们姨母的三奶奶,由于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但也有不同的口音,因为三爷是干部,是当时的大官,当然这个因素是有,我想,在功利与亲情面前还应该是亲情至上吧!毕竟当时的老一代,应该还没有那么多的功利心,她从邻村来到我村,像自己生的孩子一样,照顾着妹妹所生的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起初也只是知道,她是自己的姨母,又没了妈妈,自然很是喜欢,三爷爷工作的县城离我们村有六、七十里的路程,他也可以经常回家,回家看看孩子们。

姨母嫁父

这种和谐大概持续到一九七零年左右,突然有一天,三爷爷的大儿子,也就是春英姑的大哥,10岁的王抗离家出走了,当时还没有电话,他的姨母赶紧在村里找人去县里找三爷爷,说大儿子不知原因的跑了。

姨母嫁父

闻讯而回的三爷,那也是急啊,随机派村里的爷们儿帮忙去找,一直第二天的夜里,一个大爷掂着提灯才在距村2里地不到的一个玉米垛里找到已经近两天没吃东西的王抗。

姨母嫁父

孩子被找回,当问起原因,孩子的原因与理由让大人既尴尬又无奈,既可笑又难过。

原来,已经10岁的王抗,有一天夜里,他听见他姨睡觉的那屋有响动,这个猴气的毛孩子,偷偷从从床上爬起来,便蹑手蹑脚地去偷听……结果第二天早上,当大人起来做饭的时候,他就不见了身影。

姨母嫁父

王抗被瘪得通红的小脸,在大人的哄骗下,说出来离家出走的原因,此时同样被儿子的话被羞得通红的父亲和姨母二人不知如何是好,三爷爷说,你小妹夜里发烧像似着凉冻着了,你姨也是搂着春英一夜没睡……

至于他们是干什么的,只有大儿子王抗听见了,也或者看到了,至于其他人谁也没见。

可无论他爹怎么解释,他的大儿子王抗就是不愿意,小小年纪提出一个让大人都无可奈何的条件,要么叫他姨走,要么他走。

看来,这个叛逆早熟的小孩,观察他爹他姨应该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这个傻家伙,你就没想,你姨走了,你们几个毛孩子吃什么呀!可是,这个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的孩子,无论大人怎么说就是不让步,他才不会想,他姨走了,他们吃什么喝什么,小妹晚上谁搂着呢!

姨母嫁父

不得已,他的大姨收拾收拾随身的衣物,在大外甥的强烈反对下又回到了她原来的婆家。

她姨一走,随机而来的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小妹春英哭闹着要她姨,本来就给她爹不太常处的小女孩根本就楼不到怀里去,除了逼走姨母的大儿子,给他爹帮点小忙,老二、老三,像啥事没发生一样一跑到饭时,回到家,吃口干馍喝口凉水,公职上的三爷,总不能因为家里的孩子没娘不上班啊,看着家里乱成一锅粥的局面,一向在村里的第一大官的三爷也是举手无错,用完了本事。

经过几天的艰难的考验,和几个好心的婶子大娘的诱导,毛孩子王抗终于低头了,在大人的祝福下,他和弟弟拉着手拉车,又把他的姨母给拉回来了。

这一闹不但没有把他姨闹走,而且事情有了很大的反转,在村中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的提议下,就这样,丧妻的三爷与孩子的大姨结婚了。

婚后不久,新的三奶奶又生了一个小女儿,就是后来的琴姑姑,他们的结合,经过这么父亲与姨母、亲上加亲的组合,姨母对外甥视如己出,后来的孩子们在姨母的精心抚育下,经过时间与岁月的磨砺,从姨母到妈妈身份的转变似乎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与顺理成章的。

后来的三爷爷与三奶奶似乎比所有的二路夫妻都恩爱,他们相伴走过几十年的岁月,从中年一直到老年,三爷爷在70多岁的时候因为肝癌去世,直到断气那一瞬间,三奶奶端茶倒水,侍奉终身,爷爷去世后,三奶又活了十几年,直到将近90岁去世。

都知道这种二婚的情况,又在前妻与后妻都有子女的情况下,在百年以后安葬的问题上,会有争议和冲突,前妻儿子与后妻儿子在都会为自己母亲与父亲的坟墓位置上发生矛盾,通情达理的还说,不明是非的难缠,为此事大打出手的有,闹上法庭的也有。

姨母嫁父

在农村,一般在安葬上,按照习俗应当与前妻合葬,这个三爷爷的前妻并生有两子两女,而后来的三奶奶只生了最小的一个小女儿,但今天数这个小女儿最有本事,她在市里当干部,所以,双方为各自的母亲争墓之力量谁胜谁输还真不好说。

姨母嫁父

可是正当村里部分人们为下葬的问题想看笑话的时候,三爷的大儿子大度决定:他的父亲与姨母合葬,解决了传统上的前后妻与一个丈夫的下葬问题,这也说明了情会感化,事会变通,人间事也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人世百态,各有始终。

姨母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