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阴谋诡计,为什么说晋的儒学只是面具?

儒家学说做了中国两千年的正统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曾经百家争鸣的各个学派除了儒家之外,都逐渐没落乃至消失,而儒家蒸蒸日上,到了宋朝时期还发展出了理学。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阴谋诡计,为什么说晋的儒学只是面具?

究其原因就是儒家的君臣理念衍生出来的各种政治理论,非常适合封建时代的君主来进行思想把控,即便是内忧外患的晋朝也不例外。只是,儒家学说在晋朝不仅执行起来奇怪,而且地位还很尴尬,它不再像前朝一样是主流学说,而成了司马家族掌握政权的借口。

从司马家族的上位史可以看到,从司马懿到司马炎,这个家族都非常重视礼和孝,而这两部分都是儒家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理论。

话说,司马昭去世之后,司马炎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要服丧三年,理由是:我是一个儒生,自然要按照儒家的学说来正国风和家道,普通的儒生们必须要有三年之丧,我怎么能因为是天子就例外?

话说得非常诚恳,做也确实做得非常标准。问题在于,作为天子,司马炎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天子服丧三年,各种政事就都要面临懈怠的危险,且不说,晋朝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即使是在太平盛世,也没有像司马炎那样如普通人一般行三年大礼的。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阴谋诡计,为什么说晋的儒学只是面具?

可司马炎不管不顾,他固执己见,认为如果想做一个真正的儒家弟子,那就不能因为天子的身份而放弃为服丧。

从表面上看,他好像真的爱儒家学说爱到了骨子里,他想做个纯正的儒家弟子,做一个地道的士族,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

司马炎表面上推崇自己是儒家弟子,但他的好色程度却让人咋舌,后宫的女子多达上万,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宠幸哪位嫔妃,因此发明了“羊车望幸”的办法。

所谓羊车望幸,指的是他自己坐着一辆羊车在宫里漫无目的地转,羊车停在哪个嫔妃的房间门口,司马炎就留下来陪伴哪间房间的主人。

后来的杜牧曾在《阿房宫赋》里写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虽是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的秦始皇的后宫,但安在司马炎身上也并无不可。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阴谋诡计,为什么说晋的儒学只是面具?

数以万计的嫔妃,司马炎根本不记得谁是谁?可如果没有皇帝的宠幸,后宫嫔妃的日子绝不是一个惨字就能形容的。她们没有办法,只能绞尽脑汁地摸索羊的习性了,然后在窗户上插上竹叶,在地上撒上盐水,吸引羊车走到自己的门口。

司马炎这样胡作非为的皇帝,绝非儒家学说里标榜的圣贤君主,单从他做的荒唐事来看,口中的仁义道德就显得非常虚伪做作,领导者都是如此面目,底下臣子又能多仁德?

晋朝本身获得政权的经历也并不光彩,他们靠着阴谋诡计和巧取豪夺窃取了曹魏的天下,帝国建立后又乱象横生,这样的朝代却标榜儒家的仁义,怎么看怎么讽刺。

这样做的后果也很严重,儒学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过汉朝的不断努力,几乎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精魂所在,维持了两汉王朝三百多年的稳定。

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已经深入人心,上到统治阶层,下到平民阶级,都有对儒家学说很深的认同感。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阴谋诡计,为什么说晋的儒学只是面具?

可司马家族的口是心非却让儒学蒙上了一层很深的阴影,它变成了统治者用来为自己牟利的工具,用来掩盖王朝荒唐事的筹码,它失去了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生命力,变得教条僵硬,成了人们讨厌的东西。

于是后来,魏晋上流社会的学子们开始“摒弃章句”,即抛弃儒家学说,推崇所谓的新思想。

比如说玄学,玄学的内核很简单,就是要远离政治,回避现实,醉心于高深玄妙的理论问题,去过超凡脱俗的高雅生活,以此催生了魏晋时期大批归隐的隐士。

又比如说佛学,佛学是外来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推崇,逐渐融入华夏文明当中,直至今日都有很深的影响力。

人们接受了各种思想的影响,儒学可谓是遭到了内外夹击,无论是士族还是平民都不再支持它,延续了几百年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群众不自觉怀疑自己,时代充满了信仰崩塌的绝望,国家变得四分五裂,朝朝更替极度频繁,中原局势瞬息万变,百年来战火不断,没有任何人拥有安全感。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阴谋诡计,为什么说晋的儒学只是面具?

所以说,思想与学说并不能停留在理论方面,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没有行动,所有的理论都会成为空谈,会成为欺骗。晋朝就是这样,他让他的民众感到了巨大的撕裂感,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平民百姓却感受不到一丁点的安慰和幸福。

王朝没有精神支柱,得不到百姓们的认可,所以,晋朝从建立之初开始就在风中摇曳,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掀起惊天巨变,以至于就连皇帝也只能叹息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