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令仪:84岁造出国产芯片,一生的心愿是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引言
1946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就其耗电量、体积、寿命而言,这台计算机缺点明显,但是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
而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状况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却仍旧深陷战争泥淖。
这种状况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所改善。面对以电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始,我国在经过了建国初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1956年也确立了发展科学事业、务求迎头赶上的目标。
而在这其中,加速半导体学科的发展也位列其中。其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清华大学设立了半导体专业,其他大学也不甘示弱相继成立半导体专业、研究室。
中国的电子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相关的计算机二极管、三极管等相继研制成功。
但是,在随后的一个时间段内前有特殊时期的干扰,后又有在改革开放后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造成的“造不如买”观念大行其道,导致我国的电子计算机领域发展出现了严重迟滞状态。
而作为计算机领域重要一环的芯片行业,也是一样受人掣肘。要知道,在电子计算机经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数代的发展之后,芯片行业已经成为关乎国防民生的重要行业。
要想实现芯片的突破,自然也就需要奋起直追。这其中,科学家的作用也就至关重要。而在我国国产芯片的制造上,一位老人居功至伟,她就是黄令仪。
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
黄令仪,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当时的中国战乱迭起,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黄令仪,自然也概莫能外。眼见国家受辱,黄令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以此来强国报国。
在那个鲜有女子上学的年代,黄令仪就如此奋力前行着。学习认真努力,也让她每次考试都是成绩优异。而后她考入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在大学里,她愈加努力,如饥似渴般地学习着新的知识。
而就在1956年清华大学响应号召建立了半导体专业。1958年,苏联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又前往清华大学讲学。彼时的黄令仪刚好从华中毕业,作为毕业生的优秀代表,她也被举荐前往清华大学进修,主攻半导体器件。
在清华期间,生活节奏紧促,几无闲暇时间。她被分配到了晶体管组,系统化地进行了学习。
在2年后,她回到华中创立了半导体专业以及实验室。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又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年代,她不仅教出了一批半导体领域的学生,还成功地制成了半导体二极管。
随后,她的工作调动到了中科院计算机所。在此后的时间里,黄令仪参与了三极管的研制、集成电路研制、微型计算机的研制等一系列工程。
国产芯片CPU的研制
而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转型的需要以及在经过从与西方国家的蜜月期再到波折之后,我国也意识到了单纯的以市场来简单的换取技术显然是不安全的,要被人掣肘的。
由此,研制国产的CPU芯片的想法也成为了共识。在中科院计算机所的支持下,2001年国产芯片龙芯课题组成立。而黄令仪也收到了邀请,但碍于经费问题只得暂时拒绝,直至2002年黄令仪正式加入。
在设计这款国产的首款CPU中,黄令仪负责物理设计,在众人的努力通力合作下,龙芯1号成功于当年研发完成。
虽然主频仅266MHZ,但从无到有已经是巨大的进步。此后,龙芯2号、龙芯3A、龙芯四核等型号相继问世。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技术上与西方的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是作为国产芯片的意义是它的出现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并且还带动了一系列科研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2019年12月24日,龙芯宣布新的通用处理器研制成功,此举也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技术壁垒。作为其中的研发核心,84岁的黄令仪获得计算机领域大奖——夏培肃奖。
84岁的高龄,仍旧奋斗在研发一线,令人钦佩。其实,这背后还有一段我们不得不提的轶事。就在黄令仪67岁时她曾做出决定要退休,但是在龙芯团队的极力挽留之下,这位深爱着计算机、深爱着祖国的老人毅然决然的又决定继续奋战在芯片研制领域的一线。
即便是今天,这位耄耋老人仍是孜孜不倦。
而当有记者询问她为何如此努力之时,这位老人说的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句话也不禁让人动容。
小结
在黄令仪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她经历过祖国任人欺侮的年代,她更加明白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学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
而在她的科研道路上,我们看到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与热爱。她也用自己的行动,去圆了擦干祖国耻辱的梦想,我们也相信在如此之多有着如此情怀的科学家的努力之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定然能够再攀高峰。
向这位科学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