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喜福会》为例,剖析其中的跨界通婚
文/尼尔笔记
编辑/尼尔笔记
前言
家族是人之间最基本的联系,由血缘联系在一起。其中夫妻之间的感情,就是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
21世纪,国际上的通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自从1978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老外到中国旅游、生活,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地也出现了大批的中国人。
按照网络搜索引擎的记录,1982年就有超过1万对外国夫妻注册了婚姻。
在1997年,美国取消了禁止白种人和非白种人通婚的规定。这条规定一取消,各族通婚的人数顿时暴增。据美国统计局数据得知,在2005年,黑人和白人结婚人数已从1970年的65,000对增加到4122,000对。因此,在21世纪,很多关于跨国婚姻的调查都集中在国际通婚上。
谭恩美在其长篇小说《喜福会》中描写了主人公许露丝,薇弗莱·龚,丽娜·圣克莱尔,以及美国白种人的一段浪漫恋情。
在其中一些婚姻中,有的能够顺利地保持,有的则不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的家人,特别是他们的妈妈,都不赞成他们的女儿们跨境恋爱,而且他们的跨境恋爱都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矛盾。
笔者将从《喜福会》中的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男女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环境等,所产生的文化矛盾进行深入分析。
《喜福会》中的角色,按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那些生长在中国的人们,他们被中国的文化深深地吸引。
第二个群体是生长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们虽然在美国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却一直在家中受到从妈妈那里得到的中国文化熏陶。
第三个群体为美国人,即美国本土的白种人。《喜福会》中所描述的数户人家,每个人都要以自身的文化来统领全家人。
宗教信仰
基督教在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而中国人的很多价值观念则来自于道教与佛教。露丝的家族矛盾主要表现在她的宗教观念上。
许安梅---许露丝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信奉基督教的人。她严格遵守《圣经》中的一切教训,并跟随上帝所说的一切。“结婚,要受人尊敬,床榻不能肮脏;上帝要惩罚那些奸佞之徒。”
基督教徒的爱情是为了结婚,所以基督教徒的爱人也必须是基督教徒,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这样他们的爱情才能顺利地保持下去。
与许安梅相比,许露丝在对待结婚问题上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许露丝的姐妹在教堂仅同中国教徒来往,而她则同非基督教徒的美国人特德来往。
安梅得知露丝和特德有暧昧关系后大为震惊。她提醒露丝,特德是美国人,这一点她还是知道的。在安梅看来,除了宗教和文化上的差距外,任何一种语言都会影响到露丝的爱情,而且,露丝也没有打算和特德结婚。
基督教徒努力保持他们的夫妻关系,他们认为是上帝所赐:「所以,男人要与他的父亲分离,他要与他的妻子结合,他们二人合而为一。」
《圣经》中说,女性是神从男性的胸腔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当男性与女性结合在一起时,女性与男性便无法分离。无论是在《旧约》还是在《新约》中,都有许多有关结婚的教训,其中都着重指出,基督教徒是不可以离异的。
在露丝的婚事上,安梅一直劝她要为自己的婚事再奋斗一次,面对妈妈的劝告,露丝却认为那是一种莫大的嘲弄,她不再为这桩婚事而奋斗。
另外,在中国人对“天命”的观念上,安梅也深受其影响。“天命”说,人的一生,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
露丝觉得妈妈的宗教体系很杂乱,但是她并不理解,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中的“上帝的命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上帝所给予的一切,无论好坏,都不能逃避。
所谓“天命”,指的是一种可以提前确定个人命运的、必然发生的、被认为是一种运气,一种法则,一种力量。不管是上帝还是宿命,人们只能去领受。但同样的,即使这一切都是天意,你也要去争取。
安梅一直过得很是小心翼翼。可是,这并不能改变什么。安梅亲眼见证了子嗣之死,并相信子嗣之死是命中注定。
她来到了那个充满了忧伤记忆的海滩,祈祷上帝可以带领她进入天堂。安梅这么说,只是想要试一试,哪怕事情已经不可改变。
而在另外一个家族中,当妈妈们想要向孩子们灌输她们的传统观念时,她们就不那么简单了。
安妮·圣·性格刚毅,自立自强。她的母亲一直在向她传授中国的女权思想,让她明白女孩子就是要温顺,要听话,要听话。尽管心有不甘,英英仍以“包办婚姻”的方式与老乡结了婚。
她一直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心中的欲望,或者说,她一直都在压抑着这种欲望。英英在她的丈夫去世之后,与一位名叫克里夫·圣克莱尔的美国人结了婚。
英英也将这桩婚事视为命中注定,即使她的话,手势,沉默,她都会顺从,不会说半个不字。
英英的女儿莉娜·圣克莱尔10岁那年,一家人都在为搬到新家而激动,只有英英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满。
英英对“风水”有很深的信仰。因此,搬迁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每个家俱摆放的方位,都会对这个家的将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英英想,“这屋子似乎又高又小,一阵风从山上吹来,就会把你的力气都吸到山下去,使你的力气全消失了。你不可能成长起来的”。
说完,莹莹就按照自己的“风水”,把所有的家具都收拾了一遍,包括一张沙发、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幅中国油画,然后把丽娜的卧室也收拾了一遍。而丽娜却“很纳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她的丈夫和她的女儿都不能理解英英的坚持,他们不懂英英处于这种既要接受命运又要与命运抗争的矛盾。
家庭财政
丽娜与哈罗德的结婚方式是“AA制”,即家庭开支的全部费用都是他们俩平摊。在丽娜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所有幻想,让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不带丝毫杂质的爱情,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结婚,一开始会很成功的原因。
两人去市政大厅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费用是哈罗德出的,丽娜找来了她的好姐妹罗伯特帮忙拍摄结婚照片,至于买房的花费,两人按各自的经济能力分担。哈罗德支付了更多的费用,因此他有权选择怎么装饰。
英英看着丽娜的账单,问她为何要平摊,丽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明白,从我们结婚那天起,我们就是这么做的,直到今天。”说完,映影走进了丽娜的卧室。
丽娜知道,自己的妈妈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的婚姻是怎么回事。诚然,一个“集体主义”观念根深蒂固的人,如何能够了解到家中所有事物平均分配的道理!
卡洛琳·瑟说,她的老公(哈罗德)以女权与正义之名,对丽娜进行了剥削,她挣来的每个子儿都不放过。
丽娜生于西方,在她的婚姻生活中,她不能把西式的个性与中国式的集体观念相融合。
其实,她并不愿意把所有的事情都计算清楚。不过,这件事已经开始了,而且还在继续。
罗马诺相信,无论何种结婚,无论是单文化或多文化,关于金钱的看法都会引起争议,而且这个问题很难处理,尤其是在异国结婚的夫妻之间。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在金钱的分配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丽娜所说的一切,都和罗马诺一模一样。哈罗德负责家族财政方面的事情。在此之前,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财富上的公平。因此,夫妇之间财务失衡时,怎样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姻亲
在我国,有人说,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某些方面,这种解释很有道理,中国家长往往会过度地维护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女孩。而女孩子一旦出嫁,就必须要脱离家族,融入到其他家族中去。
所以,在双方结婚之前,都要再三考虑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等。
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即使一方汉语说得很好,又熟悉中国的风俗习惯,想要让中国人的家长满意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罗马诺表示,有些国家的家长,着眼于幼年时,培养小孩好的习性,以及学习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因此,小孩长大后,家长也就停止了对小孩私生活的干预,让小孩自己去过自己的人生。
但是,在别的地方,特别是在亚洲,家长们从来都不会让他们的子女离开。即便是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但父母的威严依旧在他们的心里。
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对于跨国界的夫妻来说,亲戚之间的相处方式也是一个很大的测试。
从字面上讲,美国人以英语为本组语的子女,在跨国界结婚时,语言并不构成任何阻碍。那么,语言仅仅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一种沟通的方式。人们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肢体语言和语调等等。
丽娜与哈罗德刚结婚时,两人没有任何言语上的沟通障碍。“他们会一起工作,一起吃午饭,一起讨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许露丝与特德,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简直是亲密无间”。
问题来自于沟通方式的差异。交际方式指的是说话,行动,举止的方式。
中国人的交际方式以间接为主,而美国人的交际方式以直接为主。举个例子,许露丝结婚这么多年,尽管她很讨厌特德总是自己做主,但是她还是保持了缄默。
丽娜虽然不甘心和哈罗德分得那么清楚,却也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于是,两个人心中积攒的怨气,在这段婚姻结束之后,就彻底的爆发了。罗马诺相信,沟通能力是维持一段幸福婚姻的关键,但同时也是最难达成的。
在单一文化的家庭中,人们心中的忧虑、害怕、生气、不安等情感,即使以自己的语言,也难以充分地传达出来,何况是跨文化的家庭呢?
结语
从《喜福会》一片所反映的跨界婚姻矛盾,笔者得出,在当今的中国,跨界结婚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西之间存在的巨大文化差距。
若要维持一段美满的异国婚姻,夫妇二人必须互相扶持,互相谅解。但是,了解造成夫妻矛盾的文化根源,非常有利于维持一段美满的婚姻。
参考文献:
1.《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国的流布及影响》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3.《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4.《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