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晶格错配引导镍-铟非均相合金电催化剂促进碱性HER
全文简介
多金属催化剂中晶体学多相不溶性在推动水电解制备绿色H2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四方晶系In和面心立方(fcc)Ni之间的晶格失配率为14.9%,但与六方最密堆积(hcp)Ni之间的失配率为49.8%。因此,在一系列Ni−In杂化合金中,In被选择性地纳入fcc Ni中。18-20nm的Ni颗粒具有36%的fcc相,而在In掺杂后则增加到86%。从In到Ni的电荷转移稳定了Ni0态,In呈现出了一个分数正电荷,有利于*OH 吸附。仅使用5%的In,在-385mV下产出153mL/h的H2,质量活性达57.5A/g,在-400mV处稳定200小时。这是由于自发的水解、更低的活化能屏障、OH-离子的最佳吸附能以及防止催化剂中毒。
结果与讨论
图1 a) 图为In0自组装纳米粒子的TEM图像。In0高分辨率TEM图像显示了(b) fcc相和(c) hcp相的位置。d) 图为In5自组装纳米粒子的TEM图像。e)、f) 通过对图(d)中e和f所示区域进行FFT掩模滤波分析得到的In5去卷积TEM图像,显示了两个位置中fcc和hcp晶格间隙的共存。g) Ni-In异质合金中对应于fcc和hcp相的(111)和(002)平面的d间距随着In的浓度变化的变化曲线。h) 在In5自组装纳米粒子上用HAADF-STEM重叠元素映射显示了Ni和In的存在,揭示了每个纳米粒子上两种元素的存在。插图显示了In5中相同区域的情况。i) In5高分辨率TEM图像显示了(111) fcc和 (101) hcp平面的不同取向堆垛。插图显示了FFT图案。
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局部能量色散谱(EDS)来阐明Ni-In异质合金的原子级细节(图1和图S5-S11)。从In0到In20,18-20纳米的纳米粒子的铁磁性质将它们组装成类似花朵的结构。随着In浓度的增加,组装结构中每个纳米粒子的数量减少,因为预计In会稀释异质结构的磁性行为。图1a显示直径为85±10纳米的In0纳米粒子。在每个纳米粒子中,对应于fcc和hcp相的斑点明显可见,其中每个位置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模式显示了各自的(hkl)平面(图2b、c和图S5)。从In0的TEM图像分析出的每个相的权重与XRD Rietveld精修数据极为相似,具有相对较大比例的hcp结构(图1d)。图1d显示直径为89±10 nm的较小的In5纳米粒子组装。来自多个In5批次不同位置的TEM图像一致显示出较小的纳米粒子组装(图S7a-c)。对于In5,虽然观察到hcp相的(002)和(010)平面,但它在FFT掩模滤波和高分辨TEM成像中被fcc相所遮盖,其具有明显的(111)和(200)平面(图2e、f和图S7d-g)。对于In10、In15和In20,观察结果类似,hcp相随着In浓度的增加变得不太明显(图S8-S10)。在In20中,还可以观察到次生的In2O3相的(222)晶格间隙。
图2 (a) Ni 2p和(b) In0和In5的In 3d水平的反卷积XPS图。c)计算优化的Ni−In非均相合金的几何形状。d)等面值为0.002 e Å−3的In5电荷密度差的俯视图和(e)侧视图。黄色和绿色分别代表电荷消耗和积累。
通过Ni 2p3/2和Ni 2p1/2能级的峰值,可以看到In0的化学状态在853.1和871.5eV处对应于Ni0态,并且具有17.8 eV的自旋-轨道耦合分裂,这与金属Ni表面相对应。实际上,这种较高氧化态的Ni2+并不影响水析氢反应的活性,因为在负电压扫描期间,Ni2+态被还原为Ni0,重新形成Ni0。O 1s光谱显示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氧物种,吸附的H2O和Ni−OH。对于In5,Ni 2p3/2 和Ni 2p1/2 峰向低结合能方向移动,分别对应于852.1和870.6 eV(图3a)。对于In5中Ni2+态,也可以得到类似的观察结果,其中Ni 2p3/2和Ni 2p1/2 的峰向857.3和875.5 eV下移。In5的3d5/2和3d3/2能级显示出两个不同的峰,分别在443.3和451.5 eV处(图3b)。443.3 eV的峰与金属In的In 3d5/2带相匹配,预期中的In2O3带于In5中消失。从In0(不存在In)到In5的Ni 2p电子束缚能的降低表明了预期的从In到Ni位点的电荷转移。这种从In到Ni的电荷转移可能会产生Inδ+和Niδ−位点,从而产生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并阻碍Ni位点的电化学氧化。
根据Ni−In异质合金的循环伏安图(CV)实验结果,可以更明显地观察到位点之间的电荷转移。CV图表是在碱性介质中对Ni2+/Ni3+氧化峰进行分析的,电位范围为1.2至1.8V与可逆氢电极(RHE)相对。在Ni矩阵中加入In以形成合金,可以看到In0表现出1.42V处的Ni2+/Ni3+氧化峰(图S14)。随着In含量从In5到In20的增加,这个氧化峰逐渐向更高的阳极电位移动。因为In向Ni发生均匀的电荷转移,稳定了Ni的金属状态,所以需要更高的氧化电位来实现Ni2+/Ni3+的转化。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对所有的Ni−In系统进行了Bader电荷分析。在计算过程中,fcc Ni(111)表面被认为是由64个原子组成的四个层次,被称为In0。通过不同浓度的In原子替换Ni原子来模拟异质合金。由于In添加产生了微小的结构变化,因此选择Ni(111)fcc晶格来附加In原子。为了保持5%的In含量,3个Ni原子被In替换,而在In10和In15中存在的In原子数分别为6和9。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获得最低能量和产生最稳定的异质合金系统几何结构,In更喜欢占据顶层和底层的原子位置而不是层间位置(图3c和图S15a)。Bader电荷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电荷转移的假设。在In5中,活性的In含有+0.39的电荷,而在In10和In15中,In的电荷为+0.34(图3d和e)。In上的正电荷应该有利于氧化物种OH的吸附。我们的电化学测量显示,在In5上优先吸附OH,在In上具有更高的正电荷密度,这导致更好的水解反应,从而产生最迷人的碱性HER活性。
性能测试
图3 Ni−In非均相合金的电化学HER性能。a)反向扫描模式下以1mv s−1扫描速率记录的LSV极化图。b)在10、100和500 mA cm−2下所需过电位随Ni−In非均相合金In %的函数的条形图。c)显示相应塔菲尔斜率的塔菲尔图。d)在100毫安厘米−2下进行200小时时温稳定性试验。附图为稳定性试验前后的LSV曲线。e) 6个不同批次合成的Ni−In非均相合金的HER过电位的再现性测试。f) In0、In5、Al5和Ga5相对于10、100和500 mA cm−2下HER过电位的比较条形图分析。
该研究使用典型的三电极配置评估了电化学氢析性能,并在饱和N2的1M KOH电解液中以1mV/s反向扫描模式获得了线性扫描伏安图(LSV)图。图3a展示了LSV极化曲线,其中In5在10mA/cm2电流密度下具有67mV的过电位(η)。如果考虑10mA/cm2的电流密度,标杆20wt% Pt/C的η=29mV更低,但随着电流密度的提高,In5的活性与20wt% Pt/C相当。这可以从ηPt/C/ηIn5的比率看出,在10、100和500mA/cm2时分别为2.3、2.1和1.2(图3b)。这个结果表明In5适用于高法拉第应用。
图4 计算优化了In0和In5、In10和In15的Ni−In非均相合金体系中(a)吸附水(H2O)和(b)解离水(H-OH)的最稳定几何形状。c)在eV单元中H2O (ΔEH2O)和H⋅⋅⋅OH (ΔEH-OH)的吸附能,(d) HER的自由能图,(e) In0、In5、In10和In15在eV单元中H (ΔEH)和OH (ΔEOH)的吸附能。f) ΔEOH火山图作为10 mA cm−2过电位和相应的Tafel斜率的函数。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有助于发现异质合金的电催化HER活性。在碱性HER中,水吸附是第一步,H2O解离是产生氢中间体的源头。图4a表示了催化剂表面吸附的H2O的优化几何结构。不同合金系统的最稳定的解离H2O结构如图5b所示。水解是碱性HER的关键步骤,这个过程取决于水分子中的氢和羟基离子如何与催化剂表面结合。从图5c中可以看出,水吸附更有利于In5,而后是其它三个系统。在考虑解离部分时,发现在In5中,H⋅⋅⋅OH的吸附更具自发性,吸附能为-0.69 eV,而其他系统的ΔEOH不太负。从自由能图(图5d)中也可以看出In5更具有水解的自发性。此外,我们计算了水解步骤的活化能障碍,因为Volmer步骤(速率决定步骤)控制着碱性条件下整个HER动力学,而不是氢解吸附步骤(Heyrovsky或Tafel步骤)。发现In5的能垒更低(0.46 eV),比其他系统的0.72、0.96、1.04 eV都要低。能垒越低,催化活性越好。
为了理解In5的最佳HER活性,我们观察了基本描述符、氢吸附能(ΔEH)和羟基离子(ΔEOH)的吸附能。在酸性HER中,理想情况下,原子H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H*)应为零。随着H结合能的增加,有可能会发生催化剂中毒,H脱附需要大量能量,导致催化活性降低。相反,在碱性HER中,高的H和OH-结合能可能会导致更好的HER活性,因为反应主要通过水解过程发生,其中H2O是初始状态,解离的H和OH*是最终状态。因此,高的ΔEH和ΔEOH可能会导致更自发的水解过程,增强碱性HER活性。对于In5而言,H吸附能最大,其他系统其次,如图5e所示,这与促进水的解离的实验最佳碱性HER性能相符。
结论
总结一下,通过非水相加热胶体还原法,我们解决了Ni和In之间的晶格不相容性,并制备了一系列Ni-In异质合金。在添加铟之前,由18-20nm的Ni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了花状结构,其中36%是fcc相,64%是hcp相。由于fcc Ni和四方晶系In之间晶格不匹配较小,因此In被选择性地添加到fcc Ni中。随着In的添加,fcc相的比例逐渐增加到86%,代价是hcp相的减少。因此,fcc相的晶胞参数和体积呈上升趋势,而hcp相则保持不变。电荷转移导致In向Ni转移电荷,稳定了Ni位点的金属状态。Bader电荷分析显示,In5具有最高的正电荷+0.39,有利于*OH物种的吸附。铟的亲氧性和位点间电荷转移协同增强了碱性HER活性。只有5%的铟,In5在1M KOH中表现出最佳的HER活性,10mA cm-2时过电位为67mV。In5在100、200和400 mV vs RHE下的TOF分别为0.15、1.23和9.15 H2 s-1,质量活性为57.5 A g-1,在-400 mV vs RHE时连续产生153 mL h-1的H2,200小时稳定性在-0.18 V vs RHE,高电流密度下具有类似于Pt的外在活性。DFT计算表明,最佳的HER活性是由于更自发的水吸附、更负的ΔEOH、水解能力以及防止催化剂中毒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Lattice Mismatch Guided Nickel‐Indium Heterogeneous Alloy Electrocatalysts for Promoting the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 Mondal - 2023 - Angewandte Chemie - Wiley Online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