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流水线的真实生活:日夜颠倒,站12个小时,满手鲜血不能休息
人间事,人所答皆是:”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人生的一切所为,似乎熙熙攘攘皆为利而来往,我们与金钱挂钩,难分你我。想要获得钱,总要付出劳作,我们也总在劳作。
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向我们展示了上古人民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但其根本是在顺应自然中,愉悦的领悟无拘束的天地的逍遥。可大家通常关注的是”劳作“,而非生活。
古人通透的生活态度穿越千百年的岁月感染着我的思绪,我感叹于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也悲悯于当代的我们对生活的麻木。却也心知肚明在现今的社会压力中,谁都是受害者。
劳作吗?需要的,因为要生存,更要生活。
工厂里的昏暗
“你为什么要进厂?”
“因为父母和家庭的原因,初中上完然后就到这边来打工了。”
这是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中工厂厂员杨鹏和记录者的一段对话,没有堆砌辞藻去修饰,可读来听来,让人感受的唯有无尽的寥落和无力。
“刚进厂的时候,什么都不懂,那个工位不好做,别人都不做,那时做完回家吃饭的时候,连碗都拿不稳。“杨鹏自述道。
95后的年纪,本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少年,但此时,眼里是没有光的。
泛黄的墙体,压抑的氛围,昏暗的墙角构成工厂里的暗,这种暗好似光照不进来,这里如同一潭没有任何波澜的水。
散发光的是有的,工作台上的光是足够亮的,亮得刺眼。但这种亮照不进这群被当做机器人来奴役的年轻人的眼中。
“撬刀撬到手了,手被戳破了。”杨鹏面不改色地向拉长(管理人员)解释手流血的原因。
此时,他站在拉长面前,看着拉长为自己处理伤口。
他在想什么——待会怎么干活?还是会不会少做几件?或者在感叹着创口还挺疼?
淋上药酒,简单贴上创口贴,伤口就这样潦草的处理好了。
杨鹏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忙碌那枯燥无味的工作。
还是要劳作的,因为他需要钱,需要在社会里生存,需要在社会里生活,所以手受伤又可以阻碍什么呢?
若把流水线工厂比作一只手表,杨鹏就只是众多不起眼的小零件中的一个,看似是维持手表运行的零部件,实则是个随时都可以被更换的替代品。
小零件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怕磨损,不怕阻力,日夜兼程。祈求在有限的时间,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他对自己工作随时有可能被替代的最大主动反击。
杨鹏不是一个特例,他身上的寥落、无力、黯然是工厂里众多厂员的一个缩影。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那种生机勃勃的朝气和对生活满怀憧憬的的向往。
周而复始的琐碎枯燥工作将他们的个性打磨挤压,剩下的唯有满目疮痍的灵魂和时不时反应的悲或乐的情绪。
停不下来的“旋转人”
工作时间冗长,除了正常上班的8小时,晚上还经常加班。加班时间也不尽相同,有时是2小时,也可能是4小时,最可怕的是6小时。
厂商们拿着无形的鞭子,就着按时交付货物的硬指标,有形地催促着厂工们赶工的进度,时不时还抽上几鞭子,督促着他们加快速度。
这种压迫结结实实地打在厂工身上,具象化地表现在加班制度上。
”今天晚上全体加班4个小时,别迟到了。“拉长在晚间会议上吩咐道。
习以为常的厂员们没有任何异议,服从加班的安排。
这种只能服从的指令更像是顺从,它不是封建糟粕里妻子必须对丈夫的百般顺从,而是对现实的低头,他们不想或亦是不敢承担反抗过后倒扣工资、被辞退的惩罚。
他们需要这份工作,更需要这份工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鲜活的生活与厂子相隔离
“攒了钱,最想给自己买什么东西?”
“没有,我就想存点钱,因为家里穷,想盖个房子。”
”那边盖房子要多少钱?“
提到房子,杨玉金脸上的羞赧和憧憬憨态可掬。
赚钱除了是生存,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寄托,房子是她对生活的期许。可是房子建造需要金钱来堆砌,记录者的反问就像是现实的巴掌,又重又辣又痛。
杨玉金歪着脑袋思考着, 笑出了声,而后掩面而泣,她压抑的啜泣声中充满了无能为力。
厂里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大多数人都背负着他们生活的重担,肩上负担的也许是一个家庭也可能是一个自己期许的未来。
厂里的围墙不仅仅挡住了危险,更围住了生活,围住了外面烟火气地生活。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工作十几个小时,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能留给他们自由分配的时间又剩下多少?
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倒头就睡,再次睁眼的时候,天就亮了。
他们好像是被时代喧嚣抛弃的人,安静的蜗居于工厂里,不分昼夜地劳作,但他们所生产地商品散落于世界上很多角落。
即使深陷生活的泥沼,但是经过他们之手的商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收到商品的人也收获了快乐。
他们是想要好好生活的,但是柴米油盐需要钱来支撑,远方和诗的实现更需要金钱基础。
每年厂里会举办年会,年会上的他们是鲜活的。欣赏在台上舞蹈的同事,看小品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大笑,这都是卸下劳苦的后放松。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厂子里不尽然都是昏暗的寥落,会有开怀大笑的逗事、毫无厘头的搞笑,但这终究是鲜少的。
小结
德国哲学家康德基于理性,提出:“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我们支持”人非工具“的理论,坚决反对把自己当作机器人去对待,也总是开导他人要好好善待自己,可我们为什么总在原地踏步,学不会正视自己、爱护自己、享受生活呢?
我理解人们在生活中的身不由己,我们需要生存需要生活。
可是人间走一遭,将来生死弥留之际,脑子里闪过自己劳苦的一生,真的不会为了自己没有真实的生活过而遗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