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大家关注的仕女画,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历代的画家通过塑造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将鲜活的人物呈现在画卷中,以此来展示真实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审美情趣。正是因为它的种种特别之处,使仕女画可以独立于人物画的范畴而存在。那什么是仕女画?发展历程是什么?
女性题材的绘画的介绍
自东周至宋代,女性题材的绘画数量已相当可观,在绘画中也占了很大比例。它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被不断创作出来,其题材也为了满足政治目的和文化需要而被不断拓展。
到了元代,尽管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以创作山水画为主,但表现女性题材的绘画仍在继续发展,直到明清时期到达创作顶峰。由于这些画作的中心都围绕女性形象展开,因此,被统一称为女性题材绘画。
女性题材的绘画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道德教化、宫闱景象、社会风俗、歌舞表演、生活场景、传记人物、古今美人等。仕女画也被称为称“仕女画”。
从人物画叙事的角度来看,仕女画与女性题材绘画相比,前者作为画科独立存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后者则属于女性形象的泛化,其内涵则更加立体。
仕女图的发展特点
1.从庄严典雅到清秀隽永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应为最早描绘女性的绘画作品。这幅画的表现的是女巫为墓主祈福,愿请具有神异力量的龙与凤引导墓主的灵魂升天。
图中女子身穿宽大的长袍,仪态端严肃穆,双手合十呈祈祷状,由穿着打扮可以看出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女性。纤细的腰身反映了楚国当时所流行的审美,格调庄重典雅,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
秦汉时期,画面的表现题材拓宽,技法更加灵活、自然。在许多的漆画和壁画中,如烹饪、宴会、打水等日常生活场景,或是家居宴饮、乐舞百戏、农牧生产等大型活动场景中,都出现了歌舞伎、仕女、农妇等女性人物形象。
但一般居于画面两侧,作为主人公的陪衬,尚未成为主要表现对象,画家通过写实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妇女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画面中的女性主要用于宣传伦理道德,标榜封建的展与演变,后世普遍将“仕女画”作为中国古代女性题材绘画的统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仍然是绘画的主要形式。玄学的发展带动了绘画题材和表达功能的拓展,此时人物画的范围愈加宽泛,女性绘画也因此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画中形象受到陆探微“秀骨清像”的影响,具有清秀隽永的特点。
这一时期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大多集中于文学作品、诗歌或是神话传说中的女性,主要描绘古代理想化的贤淑女性和神化话本中的仙女,其宗旨是劝诫女性遵从封建伦理道德,强调“鉴戒作用”。
2. 从丰肥腴丽到端严秀雅
从隋代到元代这段时期内,女性题材绘画处于稳步发展期,题材得到一定的拓展,丰富了女性形象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
隋代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期,隋代的画家虽不如魏晋的张僧繇、曹仲达这样闻名遐迩,但在绘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隋代著名画家的原作已很难考证,但从一些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中,还是可以探寻到隋代女性的身影。
画面布局、色彩和服饰搭配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也为唐代女性题材绘画奠定了基础。到了唐代,社会经济发达,思想开放,女性题材的绘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尽管女性美在绘画中早已显现,但汉代六朝时期的审美视野多以男性为主,而画中的女性也多以追求功利目的而创作。唐朝一改前朝的局面,以女性为中心的绘画作品开始增多。
初唐以来,这种表现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领域,但是,画中的女性被称为“绮罗”、“美人”、“妇女”等,“仕女”一词并不普遍。
盛唐时期,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愈发突出,世俗化倾向明显,画面中的女子身材丰肥腴丽,衣饰华贵,显示出大唐女子的雍容华贵,仪态万千。
五代画家笔下的女性也多表现贵族妇女的豪华享乐和生活情态,但与唐代不同的是,她们的女性形象更加写实,情态含蓄,题材丰富,相较于曲眉丰颊的贵族女性转而变得更加优雅纤秀,如《宫中图》中按乐、戏婴、簪花的宫廷妇女,纤丽过人,形成独特的风格。
因此身形匀称纤婉成为五代时期女性显著的审美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女性题材绘画的表现手法,使女性题材绘画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到了宋代,仕女画题材的表现内容拓宽到空前的广泛,画中女性形象由唐朝五代的宫廷贵妇转向市井民间的女子。既描绘了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文学传说中的女子,也描绘了现实中女子的闺阁生活,如吟诗、画画、奏乐等。
此外,仕女画与其他世俗画相结合,开创了仕女画创作新的表现手法。宋代仕女画的创作内容多为叙事、民俗化的表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人物外形十分贴近真实形象,惟妙惟肖。画面的色彩也从富丽厚重发展为清新素雅,装饰意味逐渐淡化。
李公麟的《九歌图》,采用白描的方法,即不用彩绘,而是用墨笔线条直接描绘,不仅灵巧细致,而且讲究韵律技法,同时也含有文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种素净别致的女性形象。
除了白描,宋代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铁线描、兰叶描等其他绘画的技法运用于仕女画中,丰富了女性形象的表现手法和风格面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
元朝是蒙古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政权,因其特殊的身份和种种民族矛盾,使得画家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之中,醉心于山水画创作,以宣泄其郁郁情绪,使女性绘画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元代女性绘画在题材上很少描绘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习俗,而是钟情于描绘古代的文人雅士和文学作品。受文人画的影响,追求古拙雅致,简约质朴的女性形象。
3. 从风露清愁到羸弱柔媚
明清是仕女画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仕女画发展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仕女画摆脱了“成教化,助人伦”的封建教化目的,逐渐转变为纯粹的供感官观赏的画作,大大丰富了女性绘画的题材。
在继承宋代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还有许多描绘明清女性日常活动场景的画作,以及纯粹赏玩性质的仕女画,将明清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在画卷上。
明代初期,朱元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政策,以加强自身的统治,一时间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仍被压抑在封建礼教之下。
但到了明中后期,“海禁”的解除吸引了大批西方商人来华通商,经济的往来也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放的西方文化使人们对于传统的封建礼教产生了怀疑。在这两种思想的碰撞下,仕女画也迎来发展的转机。
经过元代的衰落和明初的压抑,明中后期的仕女画更显得生机焕发,文人画家也开始大量创作仕女画。其中典型的代表有唐寅、仇英和陈洪绶,如《汉宫春晓图》《修竹仕女图》等。
文人画家的加入开拓了女性题材绘画的新局面,使仕女画创作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除了表现现实生活中各个阶级的女性之外,并历史中的杰出女性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都是仕女画画家所描绘的对象,使这一时期的仕女画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呈现出雅俗共赏的局面。
这些仕女画更贴近市井的生活,呈现出较强的平民化和世俗化倾向。画中的女性姿态优雅,身段纤细,没有了前朝的浓彩重墨,而是将文人雅士所提倡的高雅气质,完美的诠释了出来。
举手投足间都流露着古代传统女性的柔美,精致细腻。这一时期画面中的女性有着羸弱纤巧、愁苦郁恺的特点,画家塑造出来的这种柔弱的女性美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代仕女画形象的程式化。
到了晚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不拘一格的画家,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南陈北崔”,陈洪绶和崔子忠笔下的女性,如《斜倚熏笼图》、《夔龙补衮图》、《调梅图》等,造型夸张富于变化,身形魁梧,气息古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绘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至清代,明代追求“柔雅”的倾向已经演变为一种病态的审美观念,超越了传统的审美范畴。画家刻意追求女性的纤弱,女子的妆容愁苦和周身的背景凄清,更加烘托出画面悲伤的氛围,观者观画时对女子的怜爱便油然而生。
女性形象的程式化演变,实则是仕女画实质性内容的缺失,整幅画只剩下女性空洞的外貌形象作为支撑。从东周到清朝,女性是一直是画家们孜孜不倦描绘的主题。
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画中的女性形象也随之被赋予了特定的审美内涵,透过画卷上的女性,我们可以接收到画家借人物形象所表达的自身情感,也可以知晓当时的社会状况、审美追求和文化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