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背景下,唐代胡服有着怎样的服饰文化背景与服饰特色?
唐代时期由于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氛围宽容开放,所以以帝国自信和容纳百川的胸怀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随着丝绸之路的对外交通日渐发达,唐代时期中华民族约与三百多个外族或外国人民进行了交际往来。
除了我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经济文化的出口,也从外域大量引进了许多新奇独特的艺术文化。唐代人民在对外来文明感到兴趣万分时,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化,逐渐形成了喜爱新奇、张扬的审美情趣,以至唐代时期“胡风”盛行。
唐代胡服的文化背景
“胡”文化的流行表现在了唐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渗透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各个细节要素,如纺织工艺、染料与染色工艺、色彩、图案、服装款式、配饰、妆容、发型等等。
唐代人民对胡族新鲜事物的喜爱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从一开始的全盘接收,到后来的模仿变化,最后只是取其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艺术审美上拥有自己的精神,可以自由创作符合唐代人民审美需求的服饰文化,因此形成了唐代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特色。
1、唐代胡服的定义
古代秦汉时期,“胡人”特指中原王朝边境以外,北方、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但自汉武帝时期张骞带人开辟丝绸之路以来,尤其到大唐时期,随着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通地域与日扩大,胡人与中原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胡人”的称谓定义也随之扩大,主要涵盖了西方波斯人、天竺人、大食人以及罗马人等。现代历史学家也有认为唐代的胡人主要指伊朗系统的粟特人、于阗人等。
唐代的丝绸之路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繁荣无比。大唐密切连接了与中亚、西亚、阿拉伯半岛、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就自然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饰等,不仅促进了大唐的商业繁荣,更为唐代的服饰文化增添了许多异彩,使得唐代服饰文化在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大量的胡人带着胡服、胡帽、胡舞、胡乐等来到中原,于是胡风也就在唐代逐渐流行起来。胡服逐渐融入唐人的常服,在初盛唐时期引起一场“胡服热”。
“胡服”即胡人所着的服饰。胡服与中原服饰相比较而言,具有款式较紧窄、质地较厚实、色彩较鲜亮、纹样较粗犷的特点。唐代胡服的服饰纹样常见团窠连珠纹,中间纹饰题材多为禽兽纹、狩猎纹。常搭配胡帽、蹀躞带、乌皮靴等配饰,胡服配饰一般也统称为胡服。
胡服的服饰特点多与胡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相关,所以与传统汉服的宽衣博带形制差异较大,形成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胡服服饰的新异特点符合唐代妇女的求美求异心理,因此胡风胡服在唐代时期广为流行起来。
2、唐代胡服的历史
唐代胡服风行是受外来异域文化的影响,而其流行特点的变化主要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环境的变化相关。而“安史之乱”正是唐代时期各方面综合表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那之前,唐王朝以开拓者的气魄,对外建立友好关系,对外域文化兼收并蓄。体现在唐代胡服上则表现出不同时期流行的胡服特点有所不同。
唐代初盛期国家富强,歌舞升平,华夷并举,胡服大热,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正是这繁荣盛世的典型象征。然而在那之后,陆上丝绸之路被吐蕃截断,中西往来数量骤减,西域服饰的影响力减弱,加之百姓对胡族的仇恨,胡风胡服被大力抵制,波斯系的胡服自然逐渐消失了,人们逐渐重回汉族传统衣着。
但中晚唐时期的胡服仍流行过回鹘装,因为在安史之乱时期回鹘族对唐朝伸以过援手。而胡风妆容方面,也不似初盛唐时期那样雍容华贵的红妆艳抹,而是突然流行起来能代表一些国仇家恨的啼妆、泪妆、血晕妆等时世妆。
总的来说,初唐时期主要流行的胡服是羃籬、帷帽、对襟窄袖衫、卡夫口条纹裤、蹀躞带及乌皮靴等;盛唐时期则主要流行帷帽、胡帽、锦靴及胡衫等;中晚唐时期的胡服主要流行回鹘装。
所以显而可见,服饰文化的风气变化与社会变革是息息相关的。政治发展的变革不仅会影响民族关系,还会影响到民族意识,从而引发文化思想的意识变革,最终反映在人们生活习俗、服饰上的重大变化上。
唐代胡服的服饰形态
唐代胡风的盛行,表现在唐代人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尤其反映在唐代女子服饰上的风彩多姿,主要表现为服饰风格的自由豪迈、色彩的鲜明艳丽、图案的丰富新颖、配饰的琳琅满目、妆容的精心别致等整体胡服装束造型。
胡服在唐代的流行,并不仅限于单纯的穿上全套胡服而已,其流行演变的过程中还加入了汉人的自我融合、加以创新。唐代女子的胡服式样,主要取自于印度、波斯等地的翻领、对襟、窄袖等服装结构,常边缀宽阔的锦带。
而凡是穿着胡服装束的妇女,必定会腰间佩戴蹀躞带,这是取自北方民族的革带配饰,原本的功能性也渐渐转化为只是装饰性,更综合丰富了唐代女子着胡服的视觉美感冲击力。胡服作为外来的新鲜式样,对唐代女性服饰审美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唐代女性胡服结合多民族文化的服饰特点,产生了唐朝女性胡服的服装典型。
唐代胡服的款式类别主要从首服、身服、足服以及配饰四个穿着部位的角度分类,将其在唐代时对应的流行特色进行梳理研究。首服即指唐代时期五花八门的从西域而来的帽饰;身服多是以民族种类命名分类;足服即指脚上所穿的鞋饰;另还有配饰一类是因为唐代胡风流行腰间配戴蹀躞带、香囊等饰品。
唐代胡服的服饰色彩
唐代胡服服饰的色彩丰富,既继承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服饰色彩特性,又开放大胆的吸收了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色彩风格,引入了新颖独特的胡服服饰的配色方式。唐代女性服装由此从低调暗沉的配色风格大幅转变为华艳亮丽的配色风格。
整个初盛唐时期的女性服装都洋溢着浓厚的异域风情,形成唐代女装鲜明的服装配色风格特点。唐代胡服服饰的主要流行色彩有石榴红、紫色、碧绿、金银色等,盛唐时期的胡服色彩多以对比强烈、明艳亮丽、富贵华美的配色风格为主要特色。
唐代不同时期的服装色彩搭配的风格偏好是略有所不同的。初唐时期偏号淡色调,白色、黄色非常常见,对比色也是以比较低调的黑白、红白为主。而初唐后期与盛唐时期则开始流行比较鲜明亮丽的补色搭配,长使用红绿、黄紫等极端的配色方式,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的对比度也都非常强,形成了视觉上的强力冲击。中、晚唐时期的色彩逐渐趋向沉稳素雅,常用白色等淡色系降低对比关系。
唐代女装的面料色彩之所以如此丰富多样,离不开外域染料的引进。如红色作为唐代最为风行的流行主色,它的染料红花、山石榴、苏枋木等就是从西域引入中原的,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唐代服饰色彩的选择,其中红花染料染出的色彩鲜明艳丽,是唐代最受欢迎的染料,逐渐取代了传统使用的茜草染料。
还有郁金染料作为源自波斯和印度的黄色染料,颜色鲜明还有淡雅香气,也深受唐朝人民的欢迎。由于大量的外域的植物或矿物质染料的引进,且因胡风盛行色彩多以胡人的偏好为主,用色较为大胆不羁、鲜明亮丽,使得唐朝服饰从色彩整体上就增添了许多异域风情。
唐代胡服的服饰面料
唐代纺织工艺繁复多样,主要可分为织、染、绣等,工艺水平在当时是领先世界的,其中最主要的先进表现在于织锦的织花技艺。唐代胡服较常使用面料质地比较厚实华美的锦缎,而唐代的织锦工艺是在融合了波斯、粟特、拜占庭等异国的纺织工艺文化后,形成的自己特有的面料风格和工艺方式,因此迎来了织锦工艺的鼎盛时期。
胡服的翻领袍服的领、袖、门襟等装饰重点,一边以更加华丽的织锦装饰为主,有时搭配一些刺绣工艺绘制服饰图案。锦主要分类有晕间提花锦、半臂锦、波斯锦、织金锦等,常使用作胡服的衣边、腰带、鞋袜等面积较小的位置做边缘装饰。
唐代染缬工艺也是唐代女装最常用的染织工艺,在服饰图案表达上可分作直接印花、防染印花、扎染织花,和套版夹染等工艺手法。在敦煌石窟与阿斯塔那墓中出现的大量中晚唐时期的优美精致的夹缬图案,代表着当时印染工艺的超高水平,以及作为唐后期的服饰工艺的流行地位。
夹缬工艺的制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繁琐的,以致在唐代以后就几乎失传了。
结语
相传,大致方法是在两块木板上雕刻相同的镂空图案,将需要染色的面料对折放置在其中紧紧夹住,然后对镂空处可接触到的面料进行染色,风干成型后出现的对称纹样既是夹缬图案了,究其原理还是防染原理。
唐文宗时期允许女性使用夹缬服饰,又因其工艺日臻完美,所以夹缬染织物在唐后期的服饰文化中广为流行,在唐墓出土的实物以及唐代壁画中可见当时盛行的夹缬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