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徐家庄,是多少外地年轻人,来西安的第一个落脚点
在西安如今众多尚存的城中村当中,总是绕不开“徐家庄”这个村子的,这里也是很多年轻人来到西安的第一个落脚地。
因为徐家庄的地理位置太核心了,徐家庄离西安高新区最早最繁华的街区——高新路,只有一路之隔,很多来西安工作的外地人,落脚的第一站,往往就是徐家庄。
徐家庄村口
搜索引擎里的资料显示:徐家庄位于西安市南郊,唐代为京城《长寿坊》,据宋《长安志》记载长安县署即在此,又据《西安市地名志》记载,明代徐姓人居此,始名徐家庄。清嘉庆《长安县志》中徐家庄以列为名村,近几年来徐家庄地区以规划为《西安科学城》,故一跃成为全市名村之一。全村有324户,1084人,耕地面积380亩,以种植蔬菜为主。
徐家庄是很多年轻人落脚西安的第一站
但是,对于很多新西安人来说,徐家庄,其实更多地意味着是年轻时奋斗的缩影和回忆。
20多年前,西安高新区是西安市最早开始建设的新区之一,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因为高新区的软件、互联网、科技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开始冒出,高新区的其他住宅地产项目又还没有完全建好,紧靠高新区核心地段的徐家庄,就成了当时很多第一批西安IT人生活和居住的选择,一个院子里,居住的人,往往都是从事程序员、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网络编辑这些当年还显得很新鲜的工作。
西安高新区是西安最早建设的新区之一
2003年,是我来到西安的第一个年头,在已经落脚西安的学长接引下,从火车站乘坐608路公交车(608路也是西安最早的双层公交车路线之一),那个时候的双层公交车,更多的考虑应该是搭载乘客更多,而不像现在是为了旅游观光。
大概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达了徐家庄这一站,拎着毕业后仅存的被褥衣物,我入住进了西安的城中村。
在城中村住过的人都知道,村子里的生活其实是非常舒服便利的,基本可以说得上是“拎包入住”,因为你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基本上村子里都能够解决。
徐家庄里的生活确实太方便了
我就是在村里收旧货的老板那里,买到了来西安的第一张床,很便宜,才60元。
房租也是便宜的很,一个月只要110,小碗臊子面1元,大碗1.5元,肉夹馍1元1个,这样的物价,在当时月工资能有2,3000元的高新区白领来说,确实是非常的亲民了。
满满一大碗臊子面只要1块5
对于一个在西安举目无亲的外地小伙子来说,徐家庄无疑是非常理想的栖息地,吃、穿、用走不了多远都可以解决,消费也不高,离旁边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又不远,有时间了进学校跑跑步打打球锻炼身体,如果不谈女朋友的话,其实花不了太多钱。
不过,短短的3个月之后,我就搬离了徐家庄,告别了城中村的安逸生活。
后来,有同事和朋友说起,在城中村多么多么不安全,不干净,也许是我居住的时间不够长,体会并不是很明显,徐家庄这样的城中村给我留下的都是比较美好的回忆:
一碗管够的臊子面下肚,屋门口午后的阳光很温暖,打开收音机,听一听西安音乐广播(FM93.1)和陕西音乐广播(FM98.8),一个下午,也就这么过去了。
张嘉译和闫妮主演的电视剧《装台》播出之后,曾经取过景的徐家庄也红火了一阵,电视剧中很多片段,都能看到城中村里真实的生活,不由得又让人想起20年前的城中村日子。
20年,就这么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来到西安,来到徐家庄,匆匆地来,又匆匆地离开。有的人,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有的人,连声再见都没有来得及说一声就走了。
只有徐家庄还在,一年又一年,看着年轻的人们告别青春,经历生活的碾压和洗礼,变得成熟、世故,然后,告别,离开。
西安本土的民谣乐队——幸福北路乐队曾经在《城中村》这首歌里唱到:姑娘们总是仰头望 旁边高楼住着她滴理想 我说我喜欢她 她说我穷滴啥都没剩哈 根本不要睁眼去幻想
或许在徐家庄这里,存放不了什么回忆,能够回忆的,也只是那一段后大学时代的青春岁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