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司马懿更早掌兵的文人是谁?曹魏军权滑落的幕后推手是谁?
咱们之前写过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8):司马懿什么时候有了篡权的想法?(曹魏的皇后出身如何?)
曹爽得罪了哪些重臣,他为什么一定要带着兄弟一起出城?(曹爽唯一的失算不是司马懿而是他!)
高平陵之变(9):详解司马懿拿下洛阳的全过程(差点改写魏晋历史的小人物是谁?)
曹爽手握皇帝为什么不反击司马懿?(智囊桓范是真心相助他嘛?)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不战而降,他真的是无能之辈嘛?(司马懿的两张底牌是什么?)
曹爽的失败,论其根源和曹丕的军权外放不无关系。
其实在司马懿之前,还有一个文人的权力更大。
太子四友之一的吴质。
吴质,字季重,兖州济阴人。
曹操在兖州时,招贤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成为曹丕的挚友。
曹丕和曹植为了世子之位斗争的十分激烈,为巩固地位,曹丕常于吴质商量对策。
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曹植前往送行(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淄侯植并送路侧)
曹植文采出众,出口成章,盛赞曹操之功绩,曹丕则相形见绌(植称颂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
见曹丕怅然若失,吴质心生一计,对曹丕耳语说: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
及行,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
众人啥反应呢?
曹植华而不实,曹丕诚实孝顺。
这也是后来曹操打消立曹植为太子的一个原因。
吴质为曹丕保住太子之位立下汗马功劳,曹丕做了皇帝后,知恩图报,马上派人把吴质接到洛阳,任命他为中郎将,封他侯爵。
不止如此,之后更让吴质以振威将军的身份“都督河北诸军事”
都督河北诸军事有两层意思:
1、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包括冀州、青州、幽州三个州。
介绍下,曹魏总体分成四大战区:
北部战区一般为“都督河北诸军事”,主要职责是防御北部少数民族部落;
西部战区一般为“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或“都督陇右诸军事”,主要职责是防御蜀汉,通常由征西大将军或镇西将军兼任;
中部战区一般为“都督荆州诸军事”或“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主要职责是兼防孙吴,通常由征南大将军兼任;
东部战区一般为“都督扬州诸军事”或“都督青州、扬州诸军事”,主要职责也是防御孙吴,通常由征东大将军或镇东大将军兼任。
2、可以指挥、节制河北地区的一切军事力量。
相比后来曹休、司马懿的都督扬州、凉州,吴质此时的权力简直大到无边了,曹丕这是把整个曹魏北部地区的军权都交给了吴质,要知道在此之前吴质担任过的职务仅是一名县令(朝歌长)而已。
吴质当了河北战区总司令后,曹丕开始接连外放军权,太子四友其余三人纷纷获得重用。
221年,朱铄接替夏侯楙担任军中要职的中领军将军,执掌禁军。
225年的春天曹丕又做出了两项重要人事任命:以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录行尚书事,随车驾董督众军;以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督后台文书。
镇军大将军和抚军大将军又是什么军职呢?
曹魏因为要随时面对蜀、吴两大敌人,再加上实行的五都制即除洛阳为常设首都外,邺县、谯县、许昌和长安是陪都,这点后面咱们会单独开一篇详解,因此曹魏的中央军制与东汉的南北军稍有不同。曹魏的整体军力分为地方主力军团和中央军团两大部分,中央军团除中领军、中护军这些禁卫军外,还有一部分守卫其他几个都城。中领军、中护军简称“中军”,主要跟随皇帝,其他中央军被编为镇军、抚军等兵团,由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指挥。
与一般杂号将军不同,陈群、司马懿的军职里特意加了一个“大”字,如果没有这个“大”字,这些将军就是普通的将军,相当于军长,加了一个“大”字,地位一下子抬升了很多,至少可以与四征、四安、四镇将军相当,从品秩上说略低于三公但高于二千石的九卿。
吴质、陈群、司马懿,加上担任中领军的朱铄,太子四友全部有了军职,彻底打破了曹魏政坛的潜规则。
曹操起家主要就是靠两大集团:
文人的核心是颍川集团,武人的核心是谯沛集团。曹魏的主要文臣中荀彧、荀攸、钟繇等都是颍川郡人。沛谯集团其实就是“诸夏侯曹”集团。
兵权是曹魏最核心的权力,三公可以给,九卿可以给,但兵权轻易不会给外臣。
曹魏掌兵者不超过三种情况:
一是如“诸夏侯曹”,或宗族或姻亲;
二是如张辽、张郃、徐晃等降将;
三是臧霸、张绣等依附曹操的地方实力派。
文臣中即使贵为二把手荀彧,也从未担任过军职。
陈群、司马懿等之前的身份仅是品秩千石左右的尚书令、尚书仆射,现在不仅仍然负责尚书台,还掌握了军权,两人地位迅速拔高。
来看看曹丕是怎么说的:
如果亲征讨伐南方的敌人,就留抚军大将军守许昌,督后方诸军,处理后台文书诸事;由镇军大将军随车驾,督众军。
其中抚军大将军更是位高权重,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司马懿俨然成了曹魏的二把手,权力仅次于皇帝。
可以说曹魏军权的滑落正式从曹丕开始!这极大地改变了曹魏的权力结构,也为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