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可以媲美魏征的直臣是谁?
之前写过一篇鲍信的传记,详见:此人在三国算无遗策,袁绍不听他言痛失好局,更舍命救了曹操,曹操篡汉他会不会是魏国最难对付的敌人!?
泰山鲍氏在东汉也是世家大族,先祖辈的鲍宣曾担任过司隶校尉,济北相的鲍信更是兖州的实权人物,与州吏万潜等人一同拥护曹操担任兖州牧(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在与青州黄巾军的战争中,鲍信殊死力战,最终掩护曹操突围成功,但自身却战死疆场,连尸体也无法找到。
作为功勋之后,鲍信初始也得到了曹操父子的重用。
曹丕立为世子后,鲍勋任太子中庶子。后转任黄门侍郎,不久又出任魏郡的西部都尉。
魏郡地位十分重要,曹操的大本营邺城就属于魏郡管辖。
按说鲍勋作为太子党,没有像杨修那样站错队,又是功勋之后,在官场应步步高升。
可惜他遇到了一位气量小,手段龌龊的老板。
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
曹丕多次写信给鲍勋,希望他私底下能高抬贵手(太祖时在谯,太子留邺,数手书为之请罪)
鲍勋依法办事,不给曹丕面子,将所有罪证上呈朝廷(勋不敢擅纵,具列上)
曹丕十分不满(太子固不能悦)
及重此事,恚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
曹丕报复心相当强,此时的他尚未登基,还需聚拢人望,仍然密令中尉参奏罢免了鲍勋。
过了很久,鲍勋方才被任命为侍御史(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久之,拜侍御史)
曹丕登基后,鲍勋以驸马都尉兼任侍中。
简单介绍下侍中这个官职。
侍中的意思是“侍卫于中”,“中”即“省”,也就是宫中。侍中的本意为侍卫于皇帝近前,其职责与尚书相近,但品秩比尚书高得多,虽是散职却因为随时能接近皇帝而显贵。
曹魏时侍中品秩二千石,与九卿相同。
之后侍中的地位不断水涨船高,西晋时,侍中寺改称门下省,到了隋唐,成为著名的“三省六部”的核心部门之一。魏晋以后侍中一职经常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直到元朝以后废止。
毕竟是功勋之后,新朝初立,曹丕也要装装样子,于是重新提拔了鲍勋。
但很快,鲍勋再次打了曹丕的脸。
曹丕十分喜欢打猎,经常很晚才回宫(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
著名的直臣辛毗屡次进谏曹丕:于陛下甚乐,而群下甚苦。
鲍勋说的更激进:五帝三皇莫不明本立教,以孝治天下。陛下仁圣恻隐,有同古烈。臣希望陛下能继踪前代,令万世可则,而不是修驰骋之事,整天忙于射猎!臣冒死以闻,请陛下明察。
曹丕大怒,当场把奏折撕了。
司徒王朗看不下去,上疏劝谏: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
啥意思呢?
就是建议曹丕在打猎前,要安排人马保卫,清扫好路,打开旗子,以此来显示帝王的尊贵。皇帝现在日出而行,天黑才回来,这违反了帝王出入的常规。
这些都是委婉的说法,意思是别再去打猎了。
王朗的名头比辛毗、鲍勋大得多,又是三公,曹丕不得不慎重回答:虽魏绛称虞箴以讽晋悼,相如陈猛兽以戒汉武,未足以喻。方今二寇未殄,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至于夜还之戒,已诏有司施行。
现在蜀、吴还没平定,打猎就是在搞军事演习。至于夜里回来太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会令有关部门今后注意。
王朗知道这位主子不好伺候,此事就不了了之。
但是鲍勋十分固执,继续揪住这件事。
有一次打猎时,曹丕问身边侍臣说:射猎之乐,与八音之乐哪一个更乐?
侍中刘晔一向会来事,马上抢答:射猎比八音之乐更好。
鲍勋看不惯,当场反驳道:虽陛下以为务,愚臣所不愿也。同时批评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媚于遄台,晔之谓也。请有司议罪以清皇庙。
鲍勋这里引用了一个战国时期时的典故:齐国的佞臣梁丘会拍马屁,善于取媚于齐景公。
曹丕的兴致一下子就没了,气得当场结束游猎,回到宫中后,立刻下诏让鲍勋出京任右中郎将(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
尚书台的两位重臣陈群和司马懿再次举荐鲍勋任御史中丞,曹丕不得已而任用(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宣王并举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帝不得已而用之)
连皇帝都敢顶撞,这么一位直臣出任御史中丞后,曹魏百官都十分谨慎自律(百寮严惮,罔不肃然)
但是细数下来,鲍勋已经是两上两下了,曹丕性情如何,鲍勋心里其实十分清楚,但是性格耿直的他和唐代的魏征一样,坚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皇帝做了不对,就一定要指出来!
可惜的是曹丕不是唐太宗。
225年曹丕计划进攻东吴,召请群臣议事。
鲍勋再次反对: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此时宗庙几至倾覆,为百世之戒。今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臣窃以为不可。
鲍勋多次当众让曹丕下不了台,曹丕心里已经有了除掉鲍勋的想法。
你说不要伐吴,曹丕就偏要去打,而且还让他作为军法官随征。具体战役过程详见这篇:曹丕手下最懂水战的谋士是谁?(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却无功而返的原因)
回师路上,发生了一件小事。
陈留太守孙邕去探望鲍勋,地方官员的孙邕不太了解军营里的规定,没走大路,被鲍勋的手下刘曜发现,并检举他违反军令,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不必过于认真,没有举报此事(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后来刘曜犯了罪,鲍勋上奏要把他废黜遣派,刘曜为自保,就秘密上表揭发鲍勋私下开脱孙邕一事(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
曹丕立刻下诏把鲍勋逮捕,交廷尉严审。
廷尉法议:正刑五岁。
三公把廷尉的报告直接驳回,认为刑罚太重(判了五年),依照律条只需要交两斤金子作为罚金即可(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
曹丕过问此事后大怒:再有人敢包庇就一起治罪(而汝等敢纵之)
太尉钟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并表:勋父信有功于太祖,求请勋罪。
帝不许,遂诛勋。
鲍勋被杀影响很大,他的父亲鲍信跟曹操是生死之交,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举全部家财给予支持,后来还战死在沙场上。
更何况鲍勋为人如何,大家心里十分清楚,鲍勋廉洁而能施舍,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馀财)
历史上,为官清廉又不畏强权的直臣实在太少了,这样的人曹丕说杀就杀,理由又不服众,难免让人叹息、愤恨(莫不为勋叹恨)
其实曹丕的地位本来可以更高一点。
如果他能听取刘晔的建议:趁着蜀、吴相争,一举灭掉江东(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就不是守成之主,可以比肩其父曹操。
如果他能善待鲍勋,那又是一段可以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了。